《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回龙观第一疯
回龙观第一疯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7260
魅 力 值:3494
龙    币:26262
积    分:16529.6
注册日期:2003-05-17
 
  查看回龙观第一疯个人资料   给回龙观第一疯发悄悄话   将回龙观第一疯加入好友   搜索回龙观第一疯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回龙观第一疯发送电子邮件      

真是自欺欺人,其实早就灭绝了,还不敢承认——白暨豚 灭绝倒计时
白暨豚 灭绝倒计时

中外科学家进行长江淡水豚类考察



“大家辛苦了。”12月19日,中科院水生物所白既鱼豚馆,王丁和课题组所有成员一起开总结会。这时,距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已有6天。考察没能发现白既鱼豚的踪影,摆在王丁及课题组成员面前的问题就是:接下来的日子里,还要开展怎样的工作。

他们都不愿说白既鱼豚已经消失。在接受采访时他们一再强调,“白既鱼豚灭绝”之类的说法都不科学。



长江江豚属鼠海豚科,与白暨豚关系较疏远。

一次高科技作业

两艘480马力的机船,船舱内空间长度不到20米,四面透风。整整39天里,它们在长江上来回奔波。来自中国、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的科学家进行的是一次大规模的淡水豚类考察活动。

这次考察使用一种较为固定的“战术”:两艘考察船都设有4米高的观察平台,一艘负责巡视南岸,另一艘负责巡视北岸。两船距各自岸边约300米,船速保持在15km/h左右。两艘船通过无线电保持联系。

观察者将按照顺序轮班登上观察平台进行观察。观察者通过高性能的光学望远镜搜索水面。观察信息被详细记录,并在每天观察结束后输入数据库。

具体的观察使用一种名为“截线抽样法”的方法。3台7倍望远镜是最主要的观察装备,6名观察员在左、中、右3个位置上进行轮换,一个半小时一班,休息一个半小时以后再继续轮替。

在7倍望远镜的后面,有一台外号“大眼睛”的25倍望远镜,这台售价超过10万美元的重型装备由“独立观察员”操纵使用。“独立观察员要独立观察。即使他们发现动物也不能对其他观察者宣布或有任何的暗示。”王小强指出每条船上的两套系统各有职守,自主运行。

为了给“截线抽样”的目测考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和日本水产工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借助两种拖曳声学系统探测白暨豚和长江江豚。其中“声学考察系统1”主要监测白暨豚的哨叫。它设置于船尾。监测江豚的“系统2”则主要设置于船侧。声学组的队员王克雄解释说:“江豚是高频的,白暨豚的要低。两者之间的声谱图差异有可能可以用来区分声音来自哪个物种。”

“长江女神”恶战长江

考察指导手册强调,若发现白暨豚,大船须立即放下小艇,以获得影像信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录音。不过,在考察的39天中,这样的情况一次也没发生。

科学家们相信,白暨豚在极盛时数量至少超过5000头。到20世纪80年代初,白暨豚数量就下降至400头左右。1986年的调查显示,从湖北枝城到江苏浏河口1628千米长江江段,共有白暨豚群48个,个体不足300头。

同年,白暨豚被国际自然环保联盟列为世界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1993年,专家再次发出警告:白暨豚数量已不足百头。它们在长江水道渔船和货船的夹缝中生存。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谁都不愿看到这个结果。“但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结果。”王丁对此并不讳言。

长江为什么不再让白暨豚栖息?王丁只举了此次考察中的两处亲眼所见。从江西的鄱阳湖口到星子,不到50千米的江面上挤着1300多条船,其中1200艘是挖沙船!“这些挖沙船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严重,对白暨豚、江豚的影响非常大。鄱阳湖涨水一片,退水一线。这个季节,鄱阳湖成了小河沟,里面充满了来往的船只,白暨豚、江豚在里面还能怎样生存!”王丁还清楚地记得美国首席观察员迈克尔对此的痛恨,“这是我一辈子所能看到的最大的环境灾难”。

而从上海回武汉的路上,又让王丁等人体验长江水道的拥挤场面,从黄浦江出来,整整一天,江面上排满船只。考察船时速是15千米,一路不断超越缓慢的运输船,却无法超越这段拥挤的水道。“我们望远镜里一片黑,就好像电影中的战争场面。”

长江女神在这恶劣的环境中败下阵来。长江机动船螺旋桨、野蛮的无差别捕鱼方法是导致白暨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在一次炸鱼作业中,炸死了4头白暨豚,其中两头怀孕,一下就死了6头。”王丁唏嘘不已。

另外,水质污染、非法采沙、以及水利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也使作为白暨豚食物的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大量减少。这一点也造成了白暨豚的生存困难。

寄希望于长江支流

白暨豚已经灭绝了?

“这个问题已经被问了n次。我每次都会重复同样的话,一次考察不能证明这个物种已经灭绝。”王丁表示尽管这次考察本身经过严格设计,也是历史上手段最先进的一次考察,但这毕竟只是一次考察。“它就是一个抽样过程,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个体,考察没有发现也不能证明白暨豚已经灭绝。”

而根据国际组织,比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给出的定义,所谓“物种灭绝”一般指的是,在50年的时间内,没有发现该物种的野外存活记录。“白暨豚当然不是这种情况。2004年我们就收到过标本,过去几年也有一些报告。”但王丁坦言,白暨豚的数量确实非常少。

国外专家对此的看法却更直白。在国外的媒体的报道中也往往以“白暨豚已经灭绝”作为此次考察的解释。不过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张先锋认为,那只是一些专家的个人看法。这不是科学的结论。

“白暨豚确实处于濒危的边缘。”尽管前途渺茫,但王丁心中始终存在拯救白暨豚的希望。在他看来,白暨豚现在的处境可以说是功能性灭绝———或者说白暨豚物种确实已经进入被宣布灭绝的“50年倒计时”。

不过,长江还有一些支流,还有废弃的航道,在那,由于水深、航线条件不允许,船只已经不能走了。白暨豚或许躲到那些地方去了。王丁表示水生所研究小组的考察工作并不会因此次考察而终止对白暨豚的搜寻。“我们会对重点江段进行考察,常年进行观测。”他坚持说。

失败的保护

加利福尼亚兀鹰、毛里求斯茶隼、查姆岛黑色知更鸟,还有著名的麋鹿,这些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被成功拯救。尽管查姆岛黑色知更鸟到1980年仅剩5只,其中仅一对具有生殖能力。但就是这对夫妇,拯救了一个物种。这种经历能在白暨豚身上重演吗?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解焱直言,其实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早在几年前便已经开始讨论白暨豚的灭亡了。解焱指出,长江环境恶化导致了白暨豚的厄运,在这方面,科研工作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淇淇是惟一人工饲养成功的雄性白暨豚。它活着时,科研人员曾试图为它找个女朋友。可惜,淇淇的女友珍珍刚进入性成熟期就死了。随后科研人员再没有捕获活体白暨豚。不久,他们又试图保留淇淇的精子。但当时淇淇的年龄已经比较大,身体状况越来越不理想,这一试验最终失败了。研究人员只能给淇淇的细胞做了文库,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保留下淇淇的遗传物质,希望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一头淇淇不行,那么两头———恰好是一雌一雄的比例,白暨豚还能被拯救吗?”不行。”解焱毫不犹豫地回答,但一转眼,又改变了主意:“那也说不准,两头正好可以生一窝,慢慢繁衍。”说到这里,解焱笑了笑。她知道自己只是在空想:“这种几率已经不存在了。江豚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白暨豚。”

如果要让这一物种保存下来,需要多少白暨豚?

20至25头———要求还相当苛刻:它们必须都有繁殖能力,雌雄比例接近1:1.尽管这是王丁等人的研究结果,但他有点不愿谈到这个话题。

和江豚杂交可以保留白暨豚吗?王丁表示,这完全不可行。白暨豚和江豚属于不同的科,亲缘关系相差得太远,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杂交。

克隆呢?当年淇淇死去时,王丁就被问到了这个问题。4年过去了,尽管克隆技术不断在提高,王丁对此的回答还是“不能”。白暨豚是水生哺乳动物,取细胞和卵子以及将胚胎放入子宫都很困难。而且克隆会使基因多样性消失,可能导致白暨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下降,还是会导致白暨豚走向灭绝。所以克隆保护白暨豚的前提是,存在许多样本。“现在一个样本都没有,何况白暨豚那么珍贵,哪能轻易做克隆研究呢?”张先锋对此充满惋惜。

“白暨豚的保护,是失败的。”解焱不留情面地指出,“而更多的野生动物受到威胁的濒危状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厉害一些———每年都有物种在消失。不起眼的龟鳖类就属于这种情况。一直以来,我们给予它们的关注太少。”

■链接

发现白暨豚

白暨豚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兽亚纲、真兽下纲、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白暨豚科、白暨豚属

在长江里生活了大约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和白暨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论起辈份来,生存年限五百万到六百万年的大熊猫还不及白暨豚古老。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觉功能逐步退化,视力几乎为零。它只能依靠自身高度发达的声呐系统来寻找食物和躲避障碍物,就像蝙蝠通过声波反射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一样。而其他海豚类哺乳动物在利用声纳系统的同时,也同时依赖视力来辨别方向。

公元200年前,《尔雅》将白暨豚误认为是一种鱼。晋代学者郭璞为《尔雅》作注释时,才把它与鱼区别开来。宋人孔武仲还作过一首《江豚诗》,描绘白暨豚与江豚的区别。

西方世界直到1914年才知道白暨豚的存在。当时一个传教士的儿子射杀了一头白暨豚。根据记载,这个名叫查尔斯·荷伊(CharlesHoy)的17岁少年和他父亲不知道这是何物,只是根据当时当地人们的发音或解释称白暨豚为“PeiChi”或”WhiteFlag(白旗)”,也许这个音译名(Pei Chi)带有湖南或湖北地方口音;也许是荷伊的错误发音;也许是意译名(白旗)的误导,这一切为后人把白暨豚错误地写成“白鳍豚”留下借口。

荷伊父子随后把白暨豚的头骨送到了史密森研究院(SmithsonianInstitution),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米勒(Gerrit S.Miller,JR.)对这头白暨豚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1918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在这篇研究论文中他首次将白暨豚确定为动物新种,并正式为白暨豚命名为Lipotesvexillifer.从此,白暨豚被纳入动物学研究视野。

本专题感谢

王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先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克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

王小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程师)

解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武汉报道

--
[upload=gif]https://upload4.hlgnet.com/bbsupfile/2012/2012-11-19/20121119221727_22.gif[/upload]
2006-12-28 01:43:2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2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