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酋长
酋长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2772
魅 力 值:5344
龙    币:37411
积    分:23004.1
注册日期:2003-05-16
 
  查看酋长个人资料   给酋长发悄悄话   将酋长加入好友   搜索酋长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酋长发送电子邮件      

追偿假按揭 将点燃房产泡沫破裂导火索(呵呵,像新龙城这样玩虚高房价的要是查上估计就差不多了:)
追偿假按揭 将点燃房产泡沫破裂导火索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黄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近日,银监会完成了近年来一次大规模房地产贷款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6月末,涉及“假按揭”的贷款金额达数十亿元。在完成调查后不久,银监会遂对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关于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的文件。

该文件在银行系统内发布,措辞严厉。

  而在最近多起房地产贷款案件接连曝光和国家不断加强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这份文件似乎表明了监管阶层对于整治当控制金融风险和调控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心。

  房地产贷款和假按揭问题目前正在加速暴露

  在这份名为《关于继续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的通知》中,银监会针对实地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严厉批评银行贷款“三查”制度形同虚设,授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

  尤其,对于个人住房贷 款'假按揭'问题银监会更是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产中介机构通过虚假按揭或一房多贷、虚增注册资本、虚抬房价等手段套取银行贷款,甚至挪用流动资金贷款投资房地产项目开发,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截至2006年6月末,涉及“假按揭”的贷款金额达数十亿元。其中,某国有银行被查机构共发放个人住房涉嫌“假按揭”的贷款4718笔,金额13.09亿元,占被查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6.05%。另一家国有银行被查机构共发放个人住房涉嫌“假按揭”的贷款3716笔,金额7.34亿元,占被查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3.23%。

  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假按揭”问题:个别被查银行在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上的问题贷款金额,占被查业务金额的比例甚至接近30%;个别银行在房地产开发贷款方面的不良贷款率,略高于该行同期平均不良率水平。

  整治房地产不良贷款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在国际、国内经济增长的回调过程中,我国流动性过剩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的问题逐渐显现并将继续,而银行业在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投放贷款的潜在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监管部门对于假按揭等房地产贷款风险的判断,正是基于对此宏观背景的认识。

  银监会针对房地产贷款的检查始于2006年7月,当时国务院做出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决议,房地产“假按揭”、打捆贷款、委托贷款、土地储备等不合规和高风险贷款的检查和管理由此成为银监会的监管重点。据了解,到2005年年底,中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9%,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10%。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吴晓灵新闻,吴晓灵说吧)日前曾指出,“日本和香港是有深刻教训的。房地产泡沫尤其是泡沫破灭后的负面影响,令中央银行不得不提高警惕,对它密切关注。”

  此次,银监会发布文件,正是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风险分析而下发的。并且是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入了解之后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影响几何,房地产业会否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目前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的情况比较严重,1997年到200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负债率是75%,2004年以后略有降低,但仍然很高,有5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在资金来源如此依赖银行信贷的情况下,监管部门一旦关紧闸门,房地产企业将不得不面被临釜底抽薪的窘境。

  在国家对房地产业数次发布宏观调控政策后,基于投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商和一部分个人投机者获利不成反陷入了还贷危机,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大幅上升,这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了确保金融安全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势必会采取措施调控局面。利率的上调与存款准备金的数次上调无不体现着监管层的思路。而银行不良贷款的彻查,相对于被动收紧资金流出,更是对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双方面的主动监管,更有利于房地产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假按揭”作为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来源,严重扭曲了社会实际财富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地产业的虚假繁荣。对于其的彻查,可以大大促进房地产业真实状态的回归。对于金融业来讲,也是消除不良贷款、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一旦监管层对于“假按揭”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房地产业在缺乏巨额资金支持的情形下,也许真的就会象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环环收缩。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
博客该网址不再展示
微博该网址不再展示
2007-02-08 11:56:1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86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