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boyer
boyer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高级居民
经 验 值:343
魅 力 值:73
龙    币:762
积    分:402.3
注册日期:2005-07-26
 
  查看boyer个人资料   给boyer发悄悄话   将boyer加入好友   搜索boyer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boyer发送电子邮件      

肉食 —— 中国不可承受之重(一)
美国是世界上人均肉食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早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肉食的生产总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跃居世界第一,人均肉食消费水平约为美国的 1/4 。自 1990 年起,中国肉食生产量和人均消费量以平均每年 7% 至 8% 的高速度增长,增长速度遥遥领先,居世界之首,为世界平均值的 3 倍。目前,我国肉食人均消费水平,早已经将印度远远甩在了后面,超过世界平均值,并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 2 倍。近年来中国人对肉食的需求量增长惊人,消费种类也由猪肉向牛、羊、禽、鱼多元化发展,肉食消费量在 1988——1998 十年间整整增长了一倍,达到了人均 46 公斤。并超过了韩国和日本等高收入的亚洲国家,从而成为亚洲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中肉食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猪肉消费增长速度名列世界第一。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中国肉食的消费水平将在 5 年内赶上发达国家,达到人均 80 公斤左右。如果这一发展势头仍然不减的话,那么,到 2015 年将超过美国,达到 135 公斤。我们知道,大部分发达国家高水平的肉食消费都是建立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之上的,例如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国家,但是对于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来讲,能象发达国家那样大量消费肉食吗?
事实上,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深远眼光来看,这对人口超过 12 亿的中国来说却不啻于是一场灭顶之灾。
* 人口与土地压力
尽管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宣称中国只用了不到全球 8% 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 22% 的人口,但是这种成就的相当部分是靠压榨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每生产 1kg 粮食需要多少流失的土地来换取:这个数字在贵州乌江是 47kg ,在四川中部是 53kg, 陕北 107kg, 而在甘肃竟达到 140kg 。
在号称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中国,能用于耕种的土地所占比例不高,其后备资源更是极为有限。而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又占了相当大的水平,有些地区,如东北平原,土壤侵蚀已危及产量。 同时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沙漠化现象严重。官方数字表明,过去 30 年中, 1500 万公顷的耕地转为其它用途,水土流失面积达到 36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8%, 而实际情况可能还更严重。
另一方面,在中国农田减少的同时,它的粮食需求量却在猛增,人地矛盾愈加突出。
迄今为止,中国没有进口大量粮食来满足对粮食日益增加的需求,这主要是农业改革和价格提高刺激增产的结果。引进高产品种,增加灌溉以及大量施肥都起了作用。但是最近,粮食产量开始持平。道理很简单,粮食产量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即使是在大剂量化肥提高单位亩产的情况下,仍然掩盖不住土地肥力流失的情况。事实是:为了提高产量,农民大量施用、滥用化肥,其结果就是致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侵蚀情况更加严重,近几年,这已引起减产,造成了损失,而从长远来看,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更是无法计量。(据 1995 年统计数字,中国每公顷土地化肥用量为 261 公斤,为世界第一)
单纯供养 12 亿人口的粮食已使我们的土地不堪重负,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则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牧草地的使用超过了持续增产的能力,因此必须用粮食喂养牲畜,这使谷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在 1990 年,饲养用谷物已占谷物总量的 20% ,( 1970 年只有 8% )而到 1999 年已占到将近 40% 。如果把我们本可食用的粮食作为饲料,去再生产,收获肉产品,在能量上是不经济的,可养活的消费者数量大打折扣。举例,我们用 100 斤黄豆喂猪,能回收 12 公斤猪肉,喂牛,能回收 10 公斤牛肉;为吃肉,我们浪费了 90% 左右的食物,还要以多出 10 倍的土地来耕种,为了足够的耕地,人类便要开垦草原、森林 , 而不去顾及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据统计, 每个中国公民一年增加 1 磅猪肉,就需要增加 250 万吨谷物 ,也就是说, 12 亿人口的饮食习惯即使只有微小的变化,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如果中国和印度以目前美国的水平消费需要消耗谷物的蛋白质(家畜、牛肉、人工养殖鱼),世界谷物产量必须比现在高出 5 倍。
2008-04-26 21:32:1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28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