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大难不死
大难不死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7256
魅 力 值:14425
龙    币:57134
积    分:35255.1
注册日期:2003-08-14
 
  查看大难不死个人资料   给大难不死发悄悄话   将大难不死加入好友   搜索大难不死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大难不死发送电子邮件      

·百家讲坛死亡倒计时开始?制片人回应质疑
  百家讲坛自央视科教频道2001年7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届7年。这档名家讲座类节目开播之初并不引人注目。2005年开始,随着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学者相继被节目推出,其亲切通俗的风格骤然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收视率不断攀高,出版的系列图书也颇受读者欢迎。今年11月21日,某报刊发表《清算百家讲坛:死亡倒计时,现在开始》的文章称,从央视内部得知的最新消息,9、10月份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跌到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这个曾经在社会上引发了学习传统文化热潮的电视栏目,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本版今天刊发两篇文章,希望有助于读者思考。

  《清算百家讲坛:死亡倒计时,现在开始》一文引发了舆论界对百家讲坛命运的关注。“如何评价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不是将学术娱乐化”、“百家讲坛如何创新”,一个电视栏目的收视率酿成了近日又一大新闻事件,折射出传媒、公众与学者在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复杂心态。多数观众对节目有感情

  媒体从业者刘仰认为,百家讲坛的存在有其必然原因。节目最受欢迎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经典内容,这恰好切合了中国人在生活富裕之后开始寻找文化自豪感的历史背景,顺应了广大中国民众的文化需求。在节目中主讲唐高宗的学者孟宪实也表示:“现在不是唱衰的时候,荧屏上不能全是泛娱乐化的东西,百家讲坛作为一档文化传播类节目,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却给出了不同看法。他将百家讲坛与超级女声一起归类为奇观文化的一种。“奇观文化往往来去匆匆,昙花一现。原因说来简单,非理性的迷离恍惚虽然很适宜奇观文化生长,但毕竟不是人的常态。人们一旦回归理性,奇观文化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观众对传闻也持有不同观点。忠实观众崔海鹏大爷听说百家讲坛要“停播”,伤心不已,表示要掏出下个月的退休金买一套节目光碟珍藏。一位张姓小姐则对“停播”传言表示不解:“节目一直都不错,怎么突然传出这样的消息?”百度网站的“百家讲坛吧”里却十分平静,对“百家讲坛死期将至”的帖子回帖寥寥无几。“我们一直观看百家讲坛,对节目很有感情,我对传闻的可信度表示怀疑。”网友轻烟残月留言道。也有一些观众认为百家讲坛办得不如以前了,已经很久不看了,停不停播都无所谓。

  对讲坛类节目曾经做过专门研究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孔令顺认为,观众的反应很正常,百家讲坛正在由之前大众出于猎奇心理、狂热追看的非正常状态,向拥有固定收视人群的正常状态回归,这种由绝对收视率向相对收视率的转变,正是健康的表现。

  “整件事情在观众中反响不大,却在媒体上掀起了热烈争论。”一位资深媒体人认为,观众和媒体冷热不均的非正常现象,反映出传媒的浮躁心态。“一些人对百家讲坛并不了解,有的甚至都没看过,就对节目的内容和特点做出评价和推断,这应该引起新闻从业者的反思。”宗旨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

  百家讲坛的学术娱乐化倾向一直被学界和部分观众所诟病,这次的传闻一出,娱乐化更成为“杀死”百家讲坛的“元凶”。“学术不是娱乐,它的内容严谨而且科学,虽然可以通过大众化的形式来传播普及,但如果连传播的内容也开始娱乐化的时候,学术也就不成为学术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对记者说。

  刘仰则认为,批评者不应该简单地认为,百家讲坛红遍全国是将学术娱乐化之后的结果。百家讲坛作为电视媒体,不应用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它,而应从知识普及的角度来评价。

  实际上,百家讲坛最开始走的是精英路线,如请霍金、杨振宁、李政道、叶嘉莹等名家做客节目,但没有多少观众买账,直至2005年改版才使这一栏目声誉鹊起,易中天、于丹的出现,更是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推向了一个高峰。

  主讲长征的王树增认为,电视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受众群体观看节目的随机性。“观众手中拿着遥控器,一个转念就会换台,如何吸引他们观看节目,加入娱乐元素是必要的手段。”另一位主讲人王立群面对“娱乐化、通俗化”的指责也回应道:“作为一档电视栏目,通俗化是不可少的,否则老百姓听不懂,就谈不上普及了;至于"娱乐化"的提法,我不认同,至少我可以保证我主讲的内容不会娱乐化。另外看看今年12月份百家讲坛的录制节目单,就会明白百家讲坛并不是一个娱乐化的栏目。”

  对于这样的争论,万卫不愿作出过多解释。他说,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力图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很多人把研究和传播混为一谈,站在学术的角度来衡量百家讲坛,觉得学术被娱乐化了。如果换位思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他们需要通过媒介传播来了解一些知识,这不就对了吗?”突破创新是艰巨任务

  这次事件给百家讲坛一个警示:每个栏目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诞生、发展、成熟,然后衰退的生理周期,应该居安思危,不断调整自己,在变革中求发展,以防被瞬息万变的观众口味所抛弃。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语言学家曹先擢认为这是百家讲坛必须坚守的原则。“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传播,尽量避免出现知识的硬伤。风格可以轻松,但不能油嘴滑舌,不能危言耸听。”曹先擢说。

  一位学界专家则指出,节目先选主讲人再定题目的做法应该改进。他认为,不应以主讲人的口齿之俐争得观众的一时注意,还是应该选择那些所讲选

  题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学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该专业领域的学术亮点,为观众传达更加准确、更有价值的文化内容。”

  形式内容的单一也是制约栏目发展的因素之一。王树增说,百家讲坛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百家”这一优势,开发出多层次的选题和多样化的形式。孟宪实则认为,应在节目中体现学术争鸣的特点,比如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栏目,引入论辩形式,就很好。

  “一档理想的电视栏目,应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元的盈利模式,而不能满足于较为稳定的收视率和几声喝彩,甚至于仅仅是节目的正常播出。”孔令顺在深入分析讲坛类栏目的特性之后为百家讲坛描绘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一档成熟的栏目,应当成为系列栏目的孵化器。因为栏目群的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达到"1+1>2"的效果,从而增强栏目的抗风险能力。既然栏目和专家拥有如此众多忠实的观众,若要进一步延伸开发,不妨建立读书俱乐部、主题酒吧茶社,开办专门网站,与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其他媒体联动等,形成立体复合的开发,从而实现素材的增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
用好你手里现有的相机,器材上无止尽,浮云... *^__^*
2008-12-11 12:58:5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8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