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5937 |
魅 力 值:2056 |
龙 币:4432 |
积 分:4732.4 |
注册日期:2003-12-03 |
|
|
|
看看咱们的回超吧--京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业余足球联赛遇困境
http://news.sina.com.cn/s/2009-02-19/115917247632.shtml
“回超”草根足球的乌托邦实践
“回超”——北京回龙观社区业主自发组织的业余足球联赛,与这个京郊的移民之城一道,如野草般生长。当它发展到第六届,其规范化程度已不亚于职业联赛。它不只是一个体育故事,因为它表明中国新兴社区的社会自组织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社区业主转变成为社区公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刊记者/张鹭
两种相反的力量正在拉扯“豆腐”。作为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下称“回超”)的组织者,豆腐“本来就想玩一年的,结果被搁在这儿下不来了”。
他曾想让镇政府接管回超,觉得不现实而作罢。他继续硬着头皮,几乎以一己之力组织这项赛程持续半年的公益性联赛。至于将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中国这个知名度很高的业余足球联赛,正陷入一个尴尬的悖论:
6年前,“回超”处在仅有9支球队、赛程不过两个月的萌芽阶段,其组织者——回龙观社区的业主们,想把它经营成为具有职业联赛风范的业余联赛。当它发展到第六届,如愿成为拥有22支球队、780名注册队员、240场比赛、赛制规范化程度媲美“中超”的庞然大物时,繁杂的管理已经耗尽组织者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其继续运转已经成为大问题。
中国的“德比”?
2007年2月到3月,央视《足球之夜》编导邓,根据节目制片人刘建宏的建议,以拍摄电视片的形式,对第四届“回超”的筹备、开幕和部分比赛做了采访,“一大早就来敲门,断断续续拍了20多天”,被跟拍的豆腐说,这让他曾一度“看到摄像机就想躲”。
在此时的中国足坛,作为民间足球的代表,“回超”的影响力已然不低。早在两三年前,史万春、年维泗、沈祥福、郭瑞龙等足坛元老,就曾先后与回龙观球队踢过友谊赛以示鼓励。史万春、年维泗两位老先生还应邀担任“回超”联赛的名誉顾问。
《足球之夜》节目制片人刘建宏曾对媒体说:“我们国家足球都搞专业队,但国外很多职业球队最初都从社区中出来,英国足球一些豪门俱乐部都来自社区。我也在等,看能不能从回龙观走出职业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比。这也许是发展中国足球的另一种方式。”“德比”通常是指同一城市或邻近地区的球队比赛。
央视的关注,对“回超”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豆腐回忆说,当时他正与当地的华联超市接触,商谈为“回超”进行赛季整体冠名的赞助事宜。对方对作为业余联赛的“回超”语带轻蔑,只肯出价2万,与邓同去的摄影同事忍不住掏出记者证,以专业记者的身份向对方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回超”在社区里的巨大影响力。当天下午,对方就打电话来,跟他敲定一笔10万元的赞助合同。
“挺正规,挺热心。”时隔两年,近距离观察过“回超”的邓,这样描述她对“回超”及其组织者的印象。最为打动她的,是“回超”的组织者“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跟拍那么多天,看见豆腐做了很多事”。这些琐碎的事情,不外乎去回龙观幼儿园为“回超”开幕式挑选球童、与社区网站站长“六班长”开会商讨招商事宜之类。
豆腐操心的事,远不止这些,采购奖品、协调场地、联系裁判、沟通媒体、协调各队报名、审核队员资质、制作参赛证、分组抽签、制作赛程表⋯⋯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这个赛程复杂的联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其中每一环,都结结实实地扣在他的身上。
“真到了忙的时候,比上班时还忙”,为了腾出足够的精力组织“回超”,这位已过而立的回龙观业主辞掉自己产品质量认证的工作,“就当给自己放一年假”。轻松的语调背后,是还扛着房贷的他放弃的月收入1万元。“基本上一直是在吃老本,媳妇都快不理我了。”
在路边踢野球,一路踢过来
回龙观社区最早可上溯的足球史,是业主们在路边踢野球的日子。
1999年,“回超”早期组织者之一、流浪明星队队长“藏龙岛主”搬进来,就开始跟朋友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踢球,“当时周边还是未开发的荒草地和田地,晚上能听见青蛙叫,就只有马路是平地,当然,那会儿的马路上也没什么车。”
这种野球一直踢到2003年,“非典”时达到高潮。随着回龙观社区网出现,网络成为踢球者交流和邀请的平台。
豆腐记得,2003年,在废弃的公交总站那块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坪上,业主们用矿泉水瓶摆门,五六拨人轮换着踢。搞建筑的业主“黄牛”见状,赞助两个用铁焊成的球门。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大家不用上班,拿着工资休假踢球,踢完球一起喝酒吹牛。“藏龙岛主”说,“回超”组织者最初的友谊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业主们自发形成的足球队也几乎在同时建立。2002年8月,18个人自发组合起回龙观第一支足球队,由于都是小区业主,所以把球队戏称为“野猪林足球队”。野猪林队的守门员“豆腐”说,“野猪林”对于“回超”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建队最早,而在于其一开始就以一个较为专业的姿态——统一设计队服、队旗、队徽,制定队规,大赛前安排专门的集训等等——来对待比赛。这些细节也传染给了后面的其他球队。
王壬率领的“天龙队”,是“回超”第四个球队。这支球队有一半队员在邻近的中关村、上地一带从事IT业,60%的人有私车。“老闫”率领的“回联队”集中了回龙观地区原住民球员中的精英分子。丰厚的本地资源让他们的队伍顺利拉到球衣胸前广告的赞助——当地最大的房地产集团给的每年2万元。
组织联赛的想法,完全是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这么多支球队,相互约球、协调时间和场地很麻烦,不如统一组织一下,弄一个小联赛。”藏龙岛主回忆。
无论是在豆腐还是藏龙岛主的印象里,2004年第一届业主杯比赛都不是特别正规:球队只有9支,从9月踢到10月就收场了;裁判找的是附近北京农学院的一位体育教师。但这个不甚令人满意的开端,已经将原本各自散落踢野球的业主们捏合到一起。
2005年的第二届,“回超”有了11支球队。在联赛的运作上,业主们表现出中产阶层趣味中追求精致化的一面。他们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让“回超”在规范性上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年3月4日,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成立,第一届业主杯联赛的组织者“园丁”担任协会主席,王壬和罗伯特分任副主席,藏龙岛主出任秘书长兼财务部长,“国庆”担任宣传部长,一位当律师的业主“老穆”成为协会的法律顾问。
那是一段与激情相伴的日子。大家往往是晚上8点多下班回到家,匆匆吃碗面就出门开会,各项决议的形成往往少不了激烈的争吵甚至拍桌子,开会开到两三点钟回家睡一觉,第二天早上6点又要出门上班。
王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联系镇政府、公安局,让“回超”的生存获得政府的认可;接着找北京市足协,申请给“回超”安排国家级裁判来执法。“他本身是开公司的,比较善于跟人打交道”,罗伯特说,因为把精力都给了“回超”,王壬的公司在那一年肯定少赚了不少钱,在回龙观和市区往返那么多次,“也没人补贴点油钱”。罗伯特自己也为了“回超”,忙得老婆发高烧住院都没顾得上看一眼。
宣传部长国庆,制作了各种宣传资料存在光盘里,给北京各大媒体打电话兜售“回超”的新闻价值,不少本身就是记者的业主也帮他支招或者牵线。老穆则为协会提供不可缺少的法律咨询,他还开了一家饭馆,这家饭馆也成为足协的指定会议地点。老穆还利用自己与足球明星郭瑞龙的交情,请来史万春、年维泗、沈祥福等足坛元老,扩大“回超”的影响力。
16支队伍,120场比赛;22支队伍,240场比赛,慕名而来的队伍越来越多。由于是单循环赛制,每个球队都必须跟所有对手打一场比赛,赛季也因此被不断拉长。
年过不惑的赵亮率领的“北店龙马队”,2006年加入“回超”。他坦言,加入“回超”踢球可以省下不少场地费,因为有副镇长蔡淑玉的支持,作为比赛场地的北京农学院球场只收取“回超”球队一半的场地费。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数千人参加的盛大开幕式、挣积分、排名次、请教练、请国家级裁判、享受球迷的呐喊助威、评选最佳射手、颁奖仪式⋯⋯正规性堪比中超的“回超”联赛,其趣味性与踢野球不可同日而语。
国庆并不乐意把“回超”跟“中超”相提并论,他提出的口号是,效仿百年“英超”,打造百年“回超”。而在邓看来,如果能一届一届地坚持下去,有朝一日“回超”也能走出一支职业球队,“最近德甲排名第一的霍芬海姆,地方小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不就是个德国的回龙观球队吗?”
困境:在“纯粹”与“纯洁”之间
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聊天的空隙,王壬、罗伯特和国庆三人一边相互调侃、一边替下一代旁若无人地结起亲家和兄弟来——他们都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
2006年第三届“回超”以后,回龙观足协原来的6名成员先后退出“回超”的管理,“现在有孩子,不能一下班就跑去开会,把孩子扔在家里”,藏龙岛主说,组织长达半年之久的“回超”,对事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回超’的事情很琐碎,协调22支球队、裁判、场地、政府、媒体等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豆腐是在这时顶上来的,“如果不是他接手,可能‘回超’就夭折了”,藏龙岛主说。风风火火的豆腐上任第一年,就为“回超”拉来10万元赞助。他几乎是全职投入“回超”的经营。“回超”在他的掌控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至少在罗伯特看来,这些变化并非都是可喜的。比如,原来的“回超”基本只限于回龙观社区的业主参加,不用说很少有外援加入,就连回龙观地区的原住民都没有。豆腐放宽了这个限制,力挺原住民球队加入“回超”,规定外援可以占到球队队员的30%。
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些球队为了争夺名次,大量引进外援的情况。有一支原住民球队,居然有9名外援同时出现在赛场上。2007年,“回联队”通过本队教练请到前国脚高峰和前国安球员宫磊加盟,把赵亮所在的“北店龙马队”打了个10:0。这在社区网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很多外面来的十八九岁小孩,跟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对足球的理解不一样。输赢对于我们不是最重要的,就是图个乐,而他们是为了踢球而踢球,习惯带着京骂,场上小动作比较多。”
罗伯特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业主足球的纯粹性,“这几年‘回超’球迷的数量在下滑,可能跟新鲜感过了有关,但也不排除与业主在‘回超’里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的原因,看球的人都是冲着家属去看的啊。”他强调,有一支“回超”的元老级球队,到现在队员已经面目全非。他坦言自己退出管理,与这个分歧有很大关系。
豆腐曾就这个问题多次与罗伯特沟通。“‘回超’业主队员的年龄都在三四十岁之间,因为身体、家庭和事业上的原因,会有一个逐渐退出的过程。如果老局限在业主范围里,过不了几年,这些业主踢不动了,‘回超’也就自然垮掉了”, 豆腐解释说,放宽准入的范围,是为了联赛的延续。
从前几届的经验来看,如果把联赛的规模维持在现有状态,一年的支出就至少需要25万元。除了各球队上交的部分和向镇里申请解决一部分,剩下的资金缺口要依赖冠名权招商来补充。2007年和2008年招商成功,但2009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豆腐小心翼翼地掌握着其中的界限,不让商业化威胁“回超”的纯洁性,“民间联赛一旦有商业利益在作祟,很难持续下去,这么多球队的利益根本没法协调”。他拒绝了很多体育公司让他转让“回超”运营权的要求。
豆腐现在的想法很多。因为曾与太原、天津、沈阳、石家庄、保定等地的业余球队交过手,并了解到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业余联赛,他有时甚至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北京周边城市打一些大的城际联赛。
看着豆腐从一名年轻门将成长为联赛管理者的藏龙岛主,却掩饰不住对他现状的担忧:他现在这样依靠吃老本来组织“回超”,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豆腐如果不能解决好自己的生计问题,那么“回超”将无可避免地面临解体。
豆腐自己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一份既能保证上班时间、又不耽误组织“回超”的工作,“只可惜到现在还没找到”。★
“睡城”苏醒
本刊记者/张鹭
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现任负责人豆腐超乎寻常的热心,当然是“回超”得以继续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正如曾经深入采访过“回超”的《足球之夜》编导邓所言,“回超”之所以能成为“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业余联赛,“得益于这么大的社区的存在”。这也表明中国新兴社区的社会自组织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适用房社区所在地,回龙观这个南距德胜门16公里的曾经的村落,用不到10年时间完成了城市化,一座图纸上的新城像快生林般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30多万的外来人口与来自北京市区的拆迁户,而回龙观本地的居民不过2万。
这一人造的巨型新兴社区,建成以来发生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事情,被不同的关注者看作各样的样本。2003年,《中国新闻周刊》曾以《有恒产者有恒心》为题报道回龙观业主作为社区维权样本的故事:开发商想在一块原本用于绿化的空地上盖楼,这引发了业主们维护自己权益的尝试。在三个月的维权行动中,业主们逐渐形成一个“领导”班子。行动前开会商量做出决策,然后以简报的形式通知,至今已发16期。
今天,回龙观社区很多小区有民选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多由8名业主代表组成,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定期开会,商讨社区发展,维护社区居民利益,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
为什么业委会往往产生于回龙观这样的新型社区,而不是基于福利分房体系、以工作单位所形成的行政建制大院?曾对回龙观社区文化与组织做过系列报道的《新远见》杂志记者寇建平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住房逐渐由公有变成私有。
然而,社区维权最终的意义,端赖于社区自身独特生活的形成及对这种生活的呵护。这种维权组织和行为,虽然首先被媒体关注,但其成长依然与社区自身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2001年搬入的豆腐记得,那时还没通地铁,来一趟北三环的马甸,坐344路公交,走辅路花上1个半小时。位置的偏远让这里被业主们称为“睡城”,所有的业主都过着早六晚八的生活,连周末也没什么业余活动,邻里之间基本互不认识。这种情况因为回龙观社区网而改变。
2000年,从事IT业的“六班长”打算在回龙观买房,顺手建立一个论坛,用来讨论买房和装修的经验。经过9年的发展,当年仅一两个版面的小论坛,逐渐壮大成注册人数突破29万的回龙观社区网。根据回龙观镇副镇长蔡淑玉提供的数据,回龙观地区的居民加上流动人口的人数为35万。
在维权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业主代表聂海亮,在随后的昌平区人大代表选举上,被小区居民联合推举为候选人。通过社区网,聂的支持者号召业主们为他宣传、拉票,而他也不负众望,最终当选。
住处距离回龙观有10多公里的社会学家孙立平,清晰地感受到回龙观业主的 “一种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社区凝聚力”。他浏览回龙观社区网,持续了一段时间,倾向于把这股凝聚力归结到依托社区网形成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互动”上来。孙立平看到,在这个网站的首页上,几乎全都是社区业主发的关于打羽毛球、旅游、跳舞、晨练的邀请,集体采购的倡议或是提醒邻居们谨防上当的帖子。
孙立平发现,回龙观是现代社区,却表现出传统社区那种很浓的人情味。作为对比,他谈到,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孤独地打保龄球》一书所描绘的那样,当代美国的社区、社团力量正在逐渐衰落,从而导致美国由人际交往和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的衰落。
可以说,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就是这种“居民日常生活互动”组织化的一个代表,是回龙观社区业主目前发展出来的最大的社会资本之一。
社区业主向社区公民的转变,尚不只是积极参与这种生活,还有对这种生活平台的呵护。回龙观的业主网友不少人知道,包括新浪在内的很多公司、个人都曾向其表达过合作或者收购的意向,但都被“六班长”拒绝。谈及网站为何如此大受欢迎,另一位早期“回超”的组织者、工作与IT相关的“罗伯特”强调,这是因为“六班长”不想把网站做得过于商业化的结果,他在网站的设计上根本就没有走那种“流量至上”的思路。
“如果商业与网友利益相冲突,肯定照顾网友的利益”,长着一脸络腮胡子的“六班长”是一家网站的技术股东。他坦言,自己没有把社区网看成生意,只是想为30万业主建立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作为业主们依托社区网开展的众多活动的杰出代表,“回超”的组织水平让“六班长”感到骄傲。
“无论美丑贫贱,不问职业收入,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发言权,都能得到迅速的回应,而享受到被尊重的愉悦和满足”,《新远见》杂志记者寇建平评价道,实用方便的社区网站,为业主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并形成新的生活状态,这使得“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热情、慷慨,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
|
|
-- 俺的心肝宝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