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
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个人资料   给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发悄悄话   将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加入好友   搜索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你老婆喊你回家睡觉发送电子邮件      

永远的迷
现在说木兰,就是“花木兰”。其实,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她并不姓“花”。因为诗中并没有提到她的姓。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最早载录《木兰诗》的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纂《古今乐录》中明言:“木兰不知名。”最早为木兰冠以“花”姓的,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字文长)。徐文长曾编创以《木兰诗》为蓝本而改编的《雌木兰替父从军》。该剧一开场,木兰便自报家门:“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娶过俺母亲贾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岁。虽有一个妹子木难和小兄弟咬儿,可都不曾成人长大……”在这里,木兰不仅有了姓名,也有了籍贯,连身世都清清楚楚。文长生活在明朝,比诞生《木兰诗》的北朝要晚1000多年,这期间并没有木兰姓“花”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测,文长让木兰姓“花”很可能是虚构的,并无历史依据。清人所撰《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曾云:“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尽管徐文长让木兰姓“花”可能属艺术虚构,但也非无道理。民间自古就有以花喻美丽女子和以花木为女子命名之风,同为名篇的《焦仲卿妻》诗中的女主人公即名“兰芝”。文长可能是因“木兰花”而生此创意,这既突出了她的女性身份,又迎合民众的心理,因而获得广泛的认可与接受。此外,“花”的古义有迷蒙、不真实等意,冠以“花”姓,或许是暗示木兰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历史上并无其人。前引木兰自报家门中的母亲贾氏,“贾”与“假”谐音,意亦可能在此。

此后,不断有喜爱木兰的人士,探究出这位人们心目中巾帼英雄的诸多姓氏。诸如,魏、朱、木、穆、木兰等,不一而足。其中,近年来“影响”最大的则是魏、朱二姓。实际上,这些并非“惊人”发现,不过是旧话重提。执说者各执一词,言之凿凿,但所据均为方志、碑刻或传说。主“朱木兰”说者的依据是编于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持“魏木兰”说者所据乃清编《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此类县志、通志等记述虽然价值颇丰,但因大多有美化乡里而捕风捉影之嫌,往往不被作为史据所考。诚如《汉阳府志》作者所云:“考之传籍,一无所据。”

学贵有疑,能于人所不经意处或看似定论处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使人认识历史真相,或给人以启迪,促人“明智”。但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必须秉持科学的态度,而不能为了牵合自己的立论依据而牵强附会。现存《木兰诗》在用语、典制、风格方面确有抵牾之处,但其篇目曾收录于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作于陈代以前应不会有什么问题。当时,南北分治,北方战乱频仍,男女性别失衡,女子撑起了大半边天,加之北人民风剽悍,崇武尚力,有产生“木兰”式人物原型的社会基础。《木兰诗》应草创于北魏,遂后传至南朝,经唐入宋,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到郭茂倩《乐府诗集》刊录而定型。因而,诗中民歌的质朴与文人诗之精致兼容,“天子”与“可汗”并陈,农耕之“户织”与游牧之“明驼”互映,黄河之流水与燕山之“胡骑”杂糅,粗犷与博大,雄壮与纤丽,亲情与生死,家国大事与闺阁情思,犹如一幅变幻奇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激荡人的心灵。对于这样一个凝聚了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的艺术典型,无从考证,亦无须考证,更不必各执一端,硬要挖掘出木兰姓甚名谁。

目前,木兰故里可谓四面开花,形成了所谓“八省十一地之争”。有人说,其“醉翁之意”是要借木兰之名,搭建地方经济这台大戏。总的来说,木兰乃文学形象,姓氏尚不能肯定,故乡云云,自然更可能属于杜撰。其实,文化名人故里之争古已有之。如关于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卧龙岗,是在南阳,还是在襄阳,两地就曾为此对簿于清朝知府顾嘉蘅的大堂之上。这位高明的知府就以这样的判决结案:“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利在天下,何必辨南阳襄阳。”

经过千年累积传承,木兰已成了国人心目中的巾帼英雄、东方美神,木兰传说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缺乏可靠依据的情况下,不必再为她凭空编造“人事档案”,否则只能有损于这位巾帼英雄的壮丽形象,也会在后人心中留下诸多缺憾!(聂永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09-12-06 21:20:2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8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