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居民 |
经 验 值:73 |
魅 力 值:43 |
龙 币:24 |
积 分:57.9 |
注册日期:2009-12-04 |
|
|
|
庆寿必备
民间庆寿必备的一般有寿堂、寿帐、寿联、寿文、寿烛、寿桃、寿糕、寿酒、寿面等。家有爸妈网对此有很长时间研究
寿联
寿联起于宋末,宋人孙奕《示儿篇》中写道::黄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做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有自寿和贺寿两种,自寿如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六十寿辰自撰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男寿与女寿贺联各有特征,必须写清。
男寿一般多用“椿树”,“古柏”,“松龄”,“鹤”,“蟠桃”,“南山”等等.
女寿一般带有“萱室”,“瑶池”,“萱”,“簪”,等等
寿 桃:
这是旧时普通用于祝寿的吉祥物,既是食物,又是礼物。
寿 面:
寿面是中国人过生日必备的吉祥物,它既是供品也是礼品。在风俗习惯上,人的生日必须吃面条,称之为“挑寿”,庆寿用的面条越长越好,寓意“长寿”,吃时要高高挑起,寓意“高寿”。过去的寿面是一种细切面,盘成底粗上尖的塔形,顶上盘成桃形,喷上红色,放于一高座的红漆铁盘里,罩以红色剪纸,成一“网套”状。与寿桃对称放于左首。一般“庆寿”正日子中午这顿饭或寿宴上一定要吃寿面。江浙一带还有庆寿时将捆成小把的寿面分发给村人和邻居的习俗。
寿 酒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尤其是办寿更是离不开酒,由于“酒”与“久”谐音,寿宴上的酒称为寿酒,取吉利“寿久”之意。宋代黄庭坚有“欲将何物献寿酒,天上千秋桂一枝”的诗句,因此早年寿宴用酒一般为桂花酒,寓意以仙酒祝寿,可使被祝寿人长生不老。老北京人祝寿常用“烧酒”和“黄酒”,称之为“金酒银酒”。近世多是就地取材,有什么酒用什么酒,想喝什么酒用什么酒。
寿 糕
寿糕是祝寿必备用品,寿糕即寓意“高寿”,过去的寿糕多是用白面蒸成的馒头,上面用红颜色点缀,也有用细切面盘成“一笔寿”或写上红色寿字。现在相当部分农村仍在沿用。而城市和交通方便的农村则多用奶油生日蛋糕作为寿糕,上面裱上各种图案和祝福语言,食用时按西方习惯插上生日蜡烛,由被祝寿之人在许愿后一口气吹灭蜡烛,然后分切食之。
寿 烛
寿烛即大红蜡烛,也叫寿蜡。以羊油、牛油制成,上粗下细,中间有细管,可插在蜡扦上,通常每对一斤重,点燃放于供桌上。因为过去没有电灯,也将蜡烛用于照明,因此有人称蜡烛叫“长命灯”,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用蜡烛喻寿、祝寿的习俗。在北方一些地区如同西方过生日一样,将蜡烛插在寿糕(馒头)上。儿童按岁数多少点燃多少颗,老人一般分成两排,第一排为十位数,第二排为各位数。在人们向老人念完祝词后,由寿星一口气将蜡烛吹灭,一是表示有“福气”能“长寿”,二是象征将灾病和旧岁随蜡烛一同吹灭,让吉祥岁月从新开始。这也可能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著名作家刘锡诚在评介焦波所著《俺爹俺娘》文中对中国人吹蜡烛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文化传统是相对稳定和牢固的,但山村也在变,作者的娘过85岁生日那天,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但不再是包水饺、煮年糕来祝寿了。儿女们仿照西方的习俗,给她买来了带“寿”字的大蛋糕,点上小蜡烛,围坐在一起,吹蜡烛,唱《生日快乐》的歌曲。老太太嘴里漏风,蜡烛吹不灭,但心里高兴,她接受这个新办法,旧传统向历史深处隐遁了,中国传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变也得变,不变中有变。”这段文字把中西生日文化的融合描述得非常生动和深刻
资料来源:家有爸妈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