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长老 |
经 验 值:384 |
魅 力 值:34 |
龙 币:2104 |
积 分:801.8 |
注册日期:2010-02-08 |
|
|
|
遇到过吗?家电卖场‘走私’
荒唐:导购员紧盯顾客谋划私下交易
“漏柜交易”便宜了谁?
生意场中自古就有一种见不得光的买卖:店铺的伙计明面上做着东家的生意,私底下却在张罗着自己的营生,拉拢顾客躲在柜台下面悄悄交易。这样的买卖是亏是赚,只有买主和卖主自己心里清楚,压根儿不会记在账面上,其中到底藏着多少猫儿腻,外人根本无从知晓。这样的伎俩,行业内有个说法,叫做“漏柜”。
如今在一些家电卖场中,这种“漏柜交易”又开始悄然出现,甚至还有了一种大行其道的流行趋势。不仅买卖的商品是五花八门,就连交易的方式也早已更新换代。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和作为卖方的导购员,彼此心里各自打着一个小算盘;然而在这种暗地里的博弈中,究竟谁才是真正占了便宜的赢家呢?
“漏”招
1
赠品悄悄回购赚差价
借着不久前某家电卖场促销的机会,李女士捡了个不小的便宜:按照店里“买一送一”的活动规则,她在买了台大液晶电视的同时,还获赠了一台小液晶电视。按照店里的标价,这台小液晶大约1200元。按说这该算是美事一桩,可她还真没料到,自己刚到手的赠品就被别人盯上了。
回家没几天,李女士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就是那位卖她电视的导购员。他在电话中开诚布公地告诉李女士,打算跟她做笔交易:“赠送给您的那台小电视,您是自己留着用还是打算卖了?”他很干脆地开了个价码,“如果要卖的话,我出800元收了,您看行不行?”
虽说家里用不上这台小电视,可李女士对此却并不买账:“明明是1200元的电视,你才出价800元,一下子就赚了400元的差价呢。”接下来的几天,这位导购员又曾打来几回电话,软磨硬泡想要买走这台电视,他还挺替顾客打算:“您这电视要是不用,搁在家里也是浪费,卖给我就能赚800元钱,多值啊。”
还是李女士的丈夫多了个心眼,上网一查:敢情这台全新的电视即使以二手商品的形式交易,至少也能卖1000多元。很快,夫妻俩便在网上为这台电视找到了买家,到手整整1000元。“幸亏当初没有答应那个导购员,否则自己可就亏了200元钱。”
让李女士最为不满的是,那名导购员凭什么私底下给自己打电话搞交易?她说自己在填写送货单时,确实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但是这些都是我的私人信息,一个导购员怎么能够随便就抄下来了呢?”让她更加担心的是,如果因此造成了自己的私人信息泄露,今后还不定会给自己惹来什么麻烦。
“漏”招
2
赠品串货就像变魔术
虽说李女士对这位讨上门来的导购员有点不满意,但是对方好歹是和她商量着办事;而周阿姨的遭遇,则有了一种“被商量”的感觉。去年底时她在一家卖场购买了一套灶具电器,按照店面海报上的提示,她原本可以获赠一台微波炉,可等导购员把赠品端上来的时候,微波炉不知怎的却成了“炒锅三件套”。
“不是送微波炉吗?怎么改成炒锅了?”细心的周阿姨提出了质疑。对方赶忙解释:“微波炉数量有限,早就送完了,就这炒锅还是我从别家换过来的呢,这玩意多实惠啊,家家都用得上。”可是周阿姨却没觉得有什么实惠:“微波炉多少钱?炒锅才多少钱?差着好几百元呢。”
导购员的态度倒是挺客气:“要不您看上哪家的赠品了,我拿这锅给您换去?”周阿姨不太相信这话:“你们又不是一个厂家的,说换就能换?”她这边正琢磨着,只见导购员已经抱着锅去了不远处一家卖冰箱的销售区,和那边的导购员耳语了几句,就拎着一台电烤箱回来了。
“您看这怎么样?不比微波炉强?”可是这电烤箱家里也实在没地方放,看周阿姨确实困难,热情的导购员马上又拎着这台电烤箱跑去别家的柜台,片刻之后便给她带回来一个电磁炉。导购员神秘地对周阿姨说:“这回可真是好东西,人家本来还不舍得拿出来呢。”
从微波炉到炒锅、电烤箱又到电磁炉,导购员变赠品的本领似乎比魔术师刘谦都强大。可是周阿姨仍然有自己的疑虑:“你们这赠品怎么说换就换啊,难道公司不管你们?”对方的回答倒是挺干脆:“我们这不是为顾客着想吗,尽量弄点儿实惠的东西;只要在收据上盖个赠品已领的戳儿,公司那儿就好交代。”
不过,在带着电磁炉回家的路上,周阿姨心里一直没踏实下来:“现在不都说赠品也能享受质保吗?可是谁说得清这电磁炉到底是哪家的赠品,出了质量问题又该去找谁?”更让她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说不定本来该给我的那台微波炉,就是让哪家的导购员做了人情,给换到别家去了呢!”
“漏”招
3
“以旧换新”成“有钱大家赚”
家电“以旧换新”原本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补贴政策,不过在一些卖场的导购员那里,却完全变了味儿。为了给新房选购一台空调,小陈不久前去了趟家电卖场,从挑选产品到安排送货,一切原本都很顺利,可没想到在临要结账的时候,卖场里的导购员却为了“以旧换新”的事情,和他杠上了。
“您再好好想想,您家里就没有旧空调换了吗?”这位导购员不停启发小陈。小陈想了半天:“我家新买的房,哪儿来的旧空调啊。”导购员还是不甘心:“您可真得想清楚,拉回一台旧空调能省200元呢。”小陈回答得很诚恳:“这个家里真没有。”没想到导购员胸有成竹地回答:“没关系,我能给您弄一台。”
听了导购员的解释,小陈才搞明白其中的门道:原来人家没打算白白贡献一台旧空调,而是借着他这个“以旧换新”的名额,相当于把旧空调转手卖掉,以此换回来的补贴款,两人可以平摊。至于旧家电从哪儿来,人家手里也有货源:“等休息的时候回趟老家,怎么着也能搞几台旧电器回来。”
按照导购员的说法,这叫“有钱大家赚”。小陈算了一下,如果那位导购员能够顺利地搞来旧家电,那么自己可以少花大约100元钱。对他来说,这也许算是笔小钱;不过对于每天在这里揽生意的导购员来说,这可能就是笔不薄的外快。唯一让他感到别扭的是:“我怎么总觉得自己好像干了件亏心事呢?”
“漏”招
4
私自推销暗中偷梁换柱
仅仅为了节省30元钱,差点儿中了卖家的圈套,韩青想起来都有点儿后怕。
他几天前到一个知名家电卖场,准备买根价格为100元的电视信号线,这里的导购员很热情,向他推荐了一款畅销产品,并且详细解释了这根信号线的技术优势。因为生产厂家有些知名度,韩青对这个产品也很放心,他正准备掏钱结账的时候,对方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您是一定要开发票吗?”
信号线本来是打算用在自家电视上,又不可能报销,韩青坦言自己要不要发票无所谓。对方马上解释说:“要不我给您优惠30元钱吧,咱们不走发票,就没必要给卖场交钱了。”能省钱当然挺好,韩青答应了这个条件;谁料对方马上警惕地说:“那您得跟我到外面去结下账,这里面不太方便。”
跟着导购员出了卖场的后门,七拐八绕地进了停车场。韩青有点儿拿不准了:“你到底是什么人啊?”对方也不隐瞒:“你放心吧,我就是厂家的人,卖给你的肯定是好东西,卖场扣的钱太多,我这不是让你少花点儿钱嘛。”两人走到角落里的一辆轿车处才停下来,导购员打开后备箱,满满当当全是各种线缆。
不过就在结账的节骨眼上,韩青忽然发现了问题:“你这根线和里面的那根一样吗?”尽管停车场里光线不好,但他还是辨认出,手里这根线的外观明显有些粗糙。导购员不乐意了:“怎么不一样?都一样。”韩青看了眼包装,又发现了新问题:“刚才那根线不是深圳生产的吗?怎么你这根线又成陕西生产的了?”
谁知道导购员这下更不高兴了:“你管在哪儿生产的呢,不是都能用吗?我这是帮你少花点儿钱,你还挑三拣四的;你也看见了,我这儿就是比里面的东西卖得便宜,你说你买不买吧?”这回韩青才明白,原来对方跟他耍了手偷梁换柱的把戏:“谁还敢买你的这个东西啊?”
说法
“漏柜”漏掉了基本权益
李女士、周阿姨、小陈和韩青遭遇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卖场里遭遇“漏柜交易”时,对方总是以让顾客得实惠的理由,来诱导消费者同意进行私下交易。不过从交易的结果来看,这些导购员无一例外都获取了实际好处;但消费者一方是否确如其所宣称的那样,总是能够得到实惠呢?
“不走正规流程而私下进行的‘漏柜交易’,在任何卖场中都是严令禁止的。”一位零售领域的专家表示,“漏柜交易”不仅会导致卖场的利益受损,也同时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商业领域中的经营原则和道德准则。”
国美电器的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消费者参与了所谓的“漏柜交易”,尽管其消费行为是在卖场内完成的,但是其在商品售中和售后服务方面,难于得到正常的保障。一家手机卖场的负责人则提醒说,“漏柜交易”中的巨大差价,往往掩盖了商品的质量问题,实际上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销路之一。
有专家指出,导致目前“漏柜交易”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一些导购员游走于卖场和厂家之间的这种“边缘人”身份,使得商家缺乏对其必要的约束能力和管理机制。尽管“漏柜交易”一经查实,几乎所有的卖场都会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在“逐利”原则的驱动下,依然有导购员不惜铤而走险。
由此看来,在“漏柜交易”的背后,消费者和卖场很可能都成了输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