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张耀耀
张耀耀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张耀耀个人资料   给张耀耀发悄悄话   将张耀耀加入好友   搜索张耀耀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张耀耀发送电子邮件      

queen---一个传奇的名字
queen的百度百科: 该网址不再展示

引子
  无数摇滚乐迷怀念着六七十年代,那一个灼烧般的,带着炽烈与灰烬气息的疯狂年代。二战后的平静是一个愈伤期,也意味着一大片迷茫的浓雾,所有人在压抑中迷失方向,空气中封存着躁动的危险因子,一切显得那么陈腐可憎,一切等待着被破坏,被覆灭,被重建。
  一群愤青们首先拖着他们肮脏破旧的牛仔裤,背着一把随时有可能被砸碎的吉他跳上街头,狂笑着嘶吼着,挥舞着愚蠢而有力的拳头消耗他们的青春。英国,这个由危险而冷峻的物质构成的孤岛,这个大西洋中显得阴郁而溢满火药味的古老战舰,成为这场躁动的舞台。披头士的蘑菇头引来少女们的阵阵尖叫——但这不是全部,The Who用吉他残片引爆了全场的疯狂,The Rolling Stones孜孜不倦地甩着蓬乱浓密的长发在街头的舞台上咆哮着,Sex Pistols坏笑着给专辑封面上英国女王的耳朵别上别针…… 一切在不安与死寂中开场,若干年后以决绝的姿态扑向覆灭。其间,英伦三岛的肥沃土地上疯狂滋长着各种植物——苔藓还是向日葵,荆棘还是紫罗兰,这都不重要。它们都以自身的存在继续着那个时代的疯狂,其中,有一朵花最为艳丽,盛开的也最为放肆。
  它的名字叫Queen。
  之所以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渲染那个由嬉皮士运动,朋克运动等等交织的时代,是因为那一切都是Queen,这艳丽花朵的温床。它吸收着那些带着腥味与热度的养料,却绽放出有别于粗糙朋克们的华美与优雅。Queen,这是一支风格无法被界定的摇滚乐队,它有着招牌式的华丽吉他Solo,却不似一般金属乐队的繁冗嘈杂,而是在宏大与华丽中渗出一丝规整与隽永;它早期的作品泛着些许实验味道,却不似Pink Floyd般空荡清冷,而是沾着人间烟火的暖意;它也曾有过自省与探讨末日的歌词,却并非哥特乐队般整日沉在凄绝(或是故作凄绝)的异世界里。它属于人间,扎根尘俗,却透着超尘脱俗的芬芳。
  

主唱Freddie Mercury
华美,就连四位成员的面容也一样,有时你很难从他们秀丽的脸蛋上相信他们是实力派。主唱Freddie Mercury有着波斯血统,骨骼奇骏,狭长的眼梢泛着一丝阴柔;吉他手Brian May则是一位标准的英式美男——挺拔的鼻梁,分明的轮廓透着高贵的忧郁;贝司手John Deacon的微笑永远是个谜,柔和的面部线条在寂静中熠熠生辉;鼓手Roger Taylor的美已经无法形容,芭比娃娃般无懈可击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编辑本段]
发展
  追根溯源,Queen的诞生是建立在乐队Smile的基础上的。1968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Brian May带着他自制的吉他Red Special与医学院学生Roger Taylor,以及同学Tim Staffell成立了Smile。乐队风格主要为硬朗的重金属,Brian富有感染力的吉他solo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oger有力而具爆炸性的鼓点也初具端倪。而这时的Freddie Bulsara,后来的Queen灵魂主唱刚从伊令大学毕业,并在毕业后的服装生意中认识了Roger Taylor,也因此成为Smile第一批听众 。不过,这个时期的Freddie辗转于数只乐队中,并未加入Smile,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他与乐队的每名成员都私交甚笃——生意伙伴Roger Taylor后来干脆让Freddie搬进了自己的公寓,Tim Staffell更是他多年的同学。或许正是这为日后Queen的默契奠定了基础。
  不久,Tim Staffell决定离开Smile,从另一支乐队Sour Milk Sea解散风波中出走的Freddie在Tim走的同一天便加入了Smile。这一成员变动对于日后的Queen是有里程碑意义的。而后Freddie决定将乐队名改为Queen。1971年2月,毕业于伦敦大学切尔西学院电子工程系的John Deacon正式加入Queen。乐队宣告诞生。
  

吉他手Biran May
John Deacon花了些时间融入Queen这个团体,他的加入有些阴差阳错的味道 。招贝斯手时,Freddie的一位朋友Chris也参与了竞争,Chris同样技艺精湛,又与Freddie交情不错,眼看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被Chris的发挥失常搅黄了。吉他手Brian May最终选择了更为稳重严谨的John,Freddie本人自然有些失望。John这个“外人”的身份变得很微妙。不过很快,John以实力赢得了信任,他沉静稳重的bass line给Queen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曲风一条准绳,使得Queen的作品曲折多姿而又不显凌乱。另外,这位理科高材生深谙理财之道,在成功炒掉两个只关心如何压榨乐队利益的猪头经纪人后,他开始打点起Queen的内外事务来。
  说到理科高材生,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成员,吉他手Brian May了,这个乐队基石式的人物是Queen“高贵血统”的一大源头。Brian后来成为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星体物理学博士,精密的理性思维却毫不妨碍感性灵感的发挥,他的吉他solo不再只是歌曲的点缀——若把Queen比作一个人,Roger的鼓点与John的bass line是筋骨,Brian的吉他solo就是其间的血肉。
  而主唱Freddie,则担任了灵魂的角色。
  说到这里,该解释一下为何之前称他为Freddie Bulsara了。事实上,Freddie Mercury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名,Freddie原名Farrkoh Bulsara,少年时代得到了“Freddie”这个外号,17岁到英国时便以Freddie自居。再后来,Freddie创作歌曲《My Fairy King》时得到一句歌词启发,决定将姓改为Mercury(这也和Queen所属厂牌Mercury一拍即合),故而有了后来为人熟知的Freddie Mercury这个名字。
  在1973年推出的处女作《Queen I》中。可以明显听出Led Zeppelin对Queen曲风的影响(Led Zeppelin和Jimi Hendrix是Queen的偶像),曲风虽在华丽风格上初显端倪,但Freddie高音段的叫喊有些模仿Led Zeppelin主唱Robert Plant的痕迹。不过,这张处女作总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1974年,Queen推出第二张专辑《Queen II》,在这张专辑中,Queen迈出了非常可贵的一步,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Freddie原本略显单薄的嗓音处于疯狂的蜕变中,它变得更为丰盛多姿,也更具有内在的爆发力。进步更明显的是Queen整体富有奇幻歌剧色彩的编曲,其中吉他手Brian May的solo个人认为在这个时期已开始走向成熟。当然,这一时期的编曲制作有些花哨浮躁之感——像一个刚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拼命在行文中显露辞藻一般。
  

贝司手John Deacon
《Queen II》诞生出了Queen的第一首热门单曲《Seven seas of rhye》,除此之外,有一首歌很值得一提,它并非热门歌曲,却为后来Queen的传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奠定了基础,那便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Bohemian Rhapsody》就像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的究级进化版。泛着超现实主义气息的歌词,集诡异、黑暗、精致为一体的曲风,还有华丽又略显俏皮的吉他solo与Bass line——或许最大区别的便是演绎了,《Bohemian Rhapsody》中间部分的歌剧色彩更浓,主唱Freddie的驾驭也更为精彩绝伦(甚至可以说,Freddie在《Bohemian Rhapsody》中的演唱盖住了其同样出色编曲的光芒。)。
  紧接着,Queen推出了第三张专辑《Sheer Heart Attack》,这是Queen辉煌的真正开始。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便是Freddie声线上的破茧成蝶,无论是轻灵婉转的《Killer Queen》《Mis Fire》,还是金属风格强烈的《Stone cold crazzy》,他都驾驭的游刃有余。真正到达炉火纯青地步的,还有编曲制作。此时的Queen已经在磨练中懂得取舍,不在过于泛滥的叠加花哨的段子,而是明了在美轮美奂中寻求一种和谐与整体感。在热门单曲《Killer Queen》中,Freddie光洁顽皮的声音巧妙地穿梭于Brian May灵动轻快的吉他solo中,配以诙谐的和声,使得这首歌在悦耳的同时充满了黑色幽默。《Killer Queen》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Queen的巅峰水准,它的大热似乎也预示着一个华丽王朝的到来。
[编辑本段]
巅峰
  1975年,Queen凭借巅峰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皇袍加身。这张专辑不但是所有Queen迷顶礼膜拜的传世经典,也是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若是初次接触Queen的朋友,不妨从这张专辑听起,因为它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代表Queen的最高水准 。)
  在这张专辑中,抒情小曲、金属力作、歌剧断章在整体上错落有致,张弛有度,真正呈现了一个多彩的皇后。专辑以风格颇具讽刺与火药味的《Death On Two Legs》开始,几经情感起伏与动静转换,以一段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的吉他华彩结束,歌曲间的契合可谓浑然天成。而单看每首歌曲,也都完美的无可挑剔。主场作品极少的鼓手Roger Taylor的《I’m Love With My Car》 气势十足,Roger沙哑而富于颗粒感的嗓音将歌曲打造的极具荷尔蒙气息,而后《 ’39》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带着文艺气质的吉他手Brian May抱起木吉他,轻轻吟唱起一个哀而不伤的故事,纯木吉他的伴奏泛着乡村气息,这在Queen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至于Freddie Mercury在此专辑中的表现 ,已无须多言了。该如何形容他的声音呢?华丽?太过浅薄;性感?似乎过于轻佻。他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声呐喊,声音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开出诡异的花朵。Queen的魔力就在于此,他们能轻易制造一座宫殿,又可以用一个吉他拨弦让它顷刻灰飞烟灭,此时你已被Freddie带领到皎洁月光中,当你快要昏睡在那片温柔中时,一切又陷于荒凉,片刻前的呢喃已变成一连串痛苦的呐喊……
  

鼓手Roger Taylor
完美力作自然万众瞩目。《A Night At The Opera》刚上市预定量就达500万张,其中热门单曲《Bohemian Rhapsody》更是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各大排行榜,并占据英国排行榜冠军宝座达破纪录的9周之久!甚至在十多年后的 1992 年,《 Bohemian Rhapsody 》还在美国单曲排行榜上获得过数周的亚军成绩。专辑封面的著名鸟冠图案由主唱Freddie亲自设计,其中的巨蟹、室女、狮子分别代表乐队成员的星座。这一图案的变体也沿用在Queen后来的专辑《A Day At The Race》和《Greatest II》上。
  然而,巅峰往往也是一种死刑的宣判,事情往往是这样,就像拉斐尔的前无古人注定了古典细腻派画风的后无来者。《A Night At The Opera》之后,无论Queen如何努力,都无法再逾越这个巅峰——它太完美了,以至于后来的一切都被称为“复制品”。跳开来看,而后发行的《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以及《Jazz》都是精品之作,但在人们的心中,它们只能存在于《A Night At The Opera》的阴影下。
  尽管如此,这三张专辑还是诞生了很多经典之作,其中《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无疑是Queen传唱度最高的作品(相信很多中国乐迷都是由它们认识Queen的),他们出现在无数的体育赛事、广告中,也在大多数人眼中成为Queen的标志。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笔者写此文之前,国内所有有关Queen的介绍都别有用心的说“富有同性恋色彩的乐队”“放纵奢靡”等等。不错,主唱Freddie确实是双性恋,但拥有同性恋成员的乐队不胜枚举,例如The Police和U2(贝司手Aadam Clapton),同性恋歌手也不少,如Elton John,David Bowie,George Michael,唯独轮到Queen,就因一个成员的身份给整支乐队贴上“强烈同性恋色彩”的标签,实在荒谬之极。的确,个别歌曲中确实含有一定的暗示色彩(如《God Old Fashioned Lover Boy》),但因为个别案例就想当然的认为Queen的音乐都是同性恋赞歌,着实欠妥。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对《We Are The Champions》的理解,说什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QUEEN那首关于同性恋的赞歌We Are The Champions却成了弘扬体育精神和奥运冠军的经典庆贺曲目”,Freddie当初的创作初衷便是组曲,即使有个人色彩,也是一种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抗争,何来赞歌之说?Freddie一生都希望不因自己的gay身份受歧视,而某些资料对他的歪曲甚至污蔑,若他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Queen音乐内容极为丰富,其余三位成员也都才华横溢,那些一孔之见不仅是对Freddie的侮辱,更是对Queen这个团队的不尊重。
  

Queen早期作品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称,然而那些绚丽多姿的歌剧效果又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就又要提一下那两位理科高材生——吉他手Brian May和贝司手John Deacon了。这二人不仅在音乐上有着过人的才华,在机械制作方面更是一流。Brian那把几十年如一日的红黑色吉他Red Special是他和父亲用朋友家里的壁炉顶板亲手制作而成的,Red Special音色特别,Brian操持的得心应手,它不仅成为Brian May的一个标志,后来还专门成立了吉他厂牌。除此之外,他还制作了Treble Booster Pedal(高音升压踏板,用于完善高音部音色)。电子工程系科班出身的John Deacon更厉害,他用一堆废弃的晶体管拼装的神奇功放Deacy Amp为Queen音乐艺术声效立下了汗马功劳。Treble Booster Pedal与Deacy Amp后经改良诞生了录制套组Vox Brian May Special,后来也作为独立产品发售。这个套组,加上Vox AC30(一种音响模拟效果器),以及摇滚三大件,便是Queen华美音效的全部家什了。
  在录制方面,Brian May一般采取多个音轨叠加录制的方法,他们对于录制效果也非常精益求精 ,《 Bohemian Rhapsody 》的创作时间仅花去Freddie Mercury15分钟,后期制作却花去好几个星期!在那个没有先进录制技术的时代,Queen以严谨的态度拒绝了快捷但缺乏真实感的合成器,以自己的发明与努力做出了永载史册的音乐,这一点很值得当今很多花样繁多,却心浮气躁的乐队学习。
2010-06-22 15:08:4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52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