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烈日狂奔
烈日狂奔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439
魅 力 值:213
龙    币:1114
积    分:616.3
注册日期:2003-08-05
 
  查看烈日狂奔个人资料   给烈日狂奔发悄悄话   将烈日狂奔加入好友   搜索烈日狂奔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烈日狂奔发送电子邮件      

垃圾填埋场垃圾场“阿苏卫”下风位置为回龙观
垃圾填埋场垃圾场“阿苏卫”下风位置为回龙观


除了来自东城区、西城区的垃圾之外,“阿苏卫”如今也负责昌平区和朝阳区的部分垃圾处理。日垃圾处理量3500吨———8000吨,远超负荷运行。阿苏卫的规划垃圾填埋面积为1159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填埋了700多万平方米。
大型车辆正将来自市区的生活垃圾倾倒在填埋场。  一群飞鸟掠过垃圾填埋区。
  沼气传输管道。
  溯源
  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生活垃圾多用于填埋市区坑洼,或在市区及故宫内作露天堆放。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堆积于市区(含故宫)内的垃圾,达49万余吨———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城市生活垃圾或用于填埋郊区坑洼,或在近郊区作简易堆放———至80年代初,即沿城市周边形成了一条绵亘错落的垃圾环带,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几次产生垃圾消纳场地“危机”,对市区及郊区环境保洁构成了严重威胁。
  1985年至1986年,四个垃圾堆放场,在北京远郊区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处理方式与处理性质,与近郊区已经采用过的简易堆放相同。
  1994年———阿苏卫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
  数据
  1944年年产生活垃圾589840吨;1955年年产生活垃圾815410吨。1966年年产生活垃圾1115164吨。1978年年产生活垃圾919248吨;1989年年产生活垃圾2986248吨。2008年年产生活垃圾672万吨。
  1994年12月26日,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投入运转。这处填埋场位于昌平县阿苏卫(“阿苏”是蒙语“守卫”之意,是元朝皇宫中护卫亲军的组织名称,后来汉人称之为“阿苏卫”)地区,距市区35公里,总填埋面积40多公顷,是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环卫基础设施的骨干工程之一。阿苏卫填埋场一期工程经过了美国环保咨询公司专家的论证,按照国际上关于垃圾卫生填埋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是北京市第一座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大型垃圾卫生填埋场。
  选址
  地下水高氟带上的垃圾场
  “在阿苏卫建立之前,北京市没有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场,当时选址在北部,市里拨了一笔征地的款项,小汤山镇和百善镇都抢着要垃圾场落户在此。所以,填埋场就设立在两镇之间的交界地。”现任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四清分公司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主任杜巍说。
  阿苏卫垃圾填埋场书记安永强补充说,1986年的北京,如果从高空俯瞰,可以看到很多裸露在地表的被随意丢置的垃圾,并且不断在向郊区扩展。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行卫生填埋,改善垃圾处理现状迫在眉睫,为了防止垃圾渗沥、大气污染,阿苏卫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家尝试卫生填埋垃圾的垃圾场,它的立项经费获得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后来垃圾场建成,作为典范,引来全国各地环卫行业的人员前来参观。
  可与当年小汤山镇和百善镇竞相要求在自己的辖区设垃圾场相比,“随着老百姓环境意识和国民意识的加强,现在人们谈垃圾场色变,都避之不及,谁也不希望把垃圾场安在自己的地儿上。”杜巍说,车辆运输、填埋等过程中污染等,光垃圾填埋场的味道就让人望而却步。“当时选址在这里,根据当时的立项报告,阿苏卫地区是地下水高氟带,没用上自来水之前这里的村民的牙齿都是黄的,所以这里的地下水不作为水源补给区,不影响建立垃圾场。加上这里运输成本较低,也是选址在此的原因。”
  填埋
  下铺防渗膜 上种绿草
  垃圾车进场后称重、计量、到作业区卸垃圾、压缩、压平、覆盖黄土填埋的各个环节在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沼气发电厂利用有机垃圾分解过程中释放的沼气发电、污水处理过后的中水水池里养着金鱼。
  “填埋场的垃圾按照一层垃圾一层土的方式填埋,阿苏卫的垃圾填埋是按照地下深度5米,地面以上40米的库容量进行填埋。”杜巍说1994年阿苏卫垃圾场建成后的填埋情况。填埋到40米高度的垃圾上,已经种上了青草,垃圾场倒有点类似高尔夫球场。开车盘山上到顶层正在填埋垃圾的位置,从四清公司大屯转运站开来的垃圾运输车倾倒下满载的垃圾,惊起一片正在觅食的乌鸦和麻雀。
  “我从1987年退伍后就来四清工作,参与阿苏卫垃圾场的修建,还有现在每天的运三四次垃圾到这里。”司机秦洪月正用笤帚刷去车身上残留的垃圾。“修建垃圾场时,这里就是一片荒野,我们自己修的路,当时叫‘自建路’,现在叫‘四场路’。当时两辆车会车都会不拢,亚运会时才开始修的立汤路,我记得天通苑当时的红砖楼是立水桥往北最早的一幢楼,是我们四清的。”秦师傅回忆说。
  最初“阿苏卫”只负责东城、西城的垃圾填埋,“不过那时垃圾车小,斯太尔的小车一天得跑上五六趟。那时的垃圾高产时期是每年的11月,从早七点到晚八点,都有车过来。为什么是高产期?因为冬天落叶很多,当时北京城还烧煤,烧煤的煤灰,冬储白菜的白菜梆子,都是主要的垃圾源。”
  阿苏卫垃圾填埋场51岁的员工王富生1985年就进入四清工作,他说,1996年时这里每天处理垃圾1600多吨,在当时市政能拿出这笔钱来已经不是小数目。填埋场也有十几位合同工来自当地村民。
  对于一些市民担忧的渗透问题,阿苏卫垃圾场从设计和建设之初也进行了相应的对策———“一期工程的防渗措施是使用黏土层加膨润土板建成盆状的防渗设施,防渗膜的上面设立渗沥收集管网,收集渗沥进行污水处理。为了防止填埋时的垃圾渗沥到地下,施工时环场一周向下浇注混凝土30多米打造了防渗墙。”杜巍解释说,“二期工程从2004年3月开始,按照建设部的规范标准提高了要求,使用了高密度聚**膜,简称HDP膜。”为了防止垃圾对大气造成污染,阿苏卫垃圾填埋场买入了昂贵的除臭剂。
  垃圾填埋场的库容量是垃圾填埋场的生命长度的体现。杜巍认为原来拟定垃圾场十几年的使用年限不够准确,因为很多因素影响了垃圾场使用年限。首先,垃圾成分对垃圾场的使用年份有很大影响。“最早的垃圾成分里无机成分较多,现在有机物越来越多,自然降解的较快,层降得快,使用年限也延长了。但是自然降解的时间是个缓慢过程。”
  再造
  争议中的循环园区的前景
  1998年,牛坊圈、二德庄和阿苏卫三个村庄村民联合起来进行24小时截车。后来,当地**给这三个村子的村民补偿,建立了补偿机制。二德庄村民每人每天能得到1.5元补偿;牛坊圈和阿苏卫村民每人每天能得到1元钱。
  二德庄村距离阿苏卫垃圾填埋场约500米,是距离垃圾填埋场最近的一个村庄。村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妇女说,现在村民每人每天能得到3.5元的补偿。她的女儿现在怀孕了,而她不敢让女儿回村里。因为每天垃圾场的排气都是不定点的,村民们在家都不敢开窗。
  这里原本只是简单的填埋场,现在正在筹划建成一个北京北部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园区。场区管理者介绍说,园区将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包括现有的填埋场、堆肥场、2007年5月建成的沼气发电厂等,以及此前受阻的阿苏卫垃圾焚烧厂项目,有望在年底前开工。杜巍的家就在垃圾场的下风位置回龙观,他说如果焚烧厂的各个环节得到精确的控制,垃圾焚烧的影响范围会降低很多。他本人就不担心。
  也有环境科学专家对在这里建立垃圾焚烧厂提出反对意见。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研究员赵章元指出,垃圾焚烧造成了烧完后体积缩小的假象,焚烧只是把部分污染物由固态转化成气态,其重量和总体积并未缩小……
2010-09-02 16:49:0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64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