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57593 |
魅 力 值:1811 |
龙 币:1824 |
积 分:24489.9 |
注册日期:2008-11-18 |
|
|
|
北京市房价高交通堵 几乎没有人愿意真正回老家
[提要] 人民日报刊文称,目前中国出现一大奇特现象:明知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仍然不停地从四面八方冲进大城市。对于这一问题,文章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回老家干什么”。其实,如果中小城市也能提供良好的就业或创业机会,相信会吸引更多人选择再去中小城市…[你有同感吗] [专题策划:北上广,想留留不下,想逃没处逃]相关视频:我国一线城市城市病日益严重
前阵子大学同学聚会,因为下雨路上堵车,导致所有人都迟到,聚会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整个聚会过程中,大家都在抱怨北京堵车、房价高、空气差,不如离开北京回老家。
最近几年,“离开北京回老家”成了每次同学聚会都会谈及的话题,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真的离开北京,反而有同学陆续从外地调到北京工作,队伍越来越庞大。而且尽管房价高、交通堵,大家还是拼命加班工作,咬紧牙关买车买房。
明知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仍然不停地从四面八方冲进大城市,这是当今中国的一大奇特现象。比如首都,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曾提出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625万人,但到2009年底,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迅速膨胀的人口给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环境承载能力带来巨大压力,“城市病”变得越来越严重。
其实,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大城市能买到的东西、享受的服务,如今在许多中小城市也能找到。再加上房价较低、交通不堵等令人羡慕的优点,本该很具备吸引力,为什么人们仍然要硬着头皮往大城市冲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回老家干什么”。如果中小城市也能提供良好的就业或创业机会,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相应的待遇,相信会吸引更多人选择再去中小城市。这不仅有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
德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以房价为例,近几十年来,德国的房价一直没有大的波动,这不仅是因为德国有一套出色的住房制度,也与德国的城市化道路密切相关。目前,德国有60%以上的人居住在小城镇中,而不是大城市。小城镇同样为德国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和物质、文化生活。人们不必全部涌入大城市也能获得发展,这对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和房价上涨压力效果明显。
因此,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去治理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的“城市病”,通过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优势,让中小城市具备与大城市一样的吸引力。
我国虽然很早就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思路,但受经济实力和发展阶段所限,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的问题仍然突出。未来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向中小城市倾斜,着力完善中小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吸引优质投资的能力,并通过支持就业、扶持创业的举措,增强吸引人才的能力。
大背景:我国进城市病集中爆发期 GDP与幸福感背道而驰
“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经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
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名字:城市病,指的是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原本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却似乎在下降。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详细]
细节讲述北京到底有多堵车:
今年中秋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一场小雨、节前走亲访友等几个原因几乎让北京陷入了全城拥堵。那天的拥堵让很多人至今耿耿于怀,不少人仍然在网上讲述自己当天的经历,比如,“200米的路,车走了半小时”,“下班在路上堵了6个多小时”……
专题策划:便秘的城市 北京2200万人生活不爽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交通堵塞严重,有人形象地将这种比喻为“便秘”。城市的便秘是“城市病”的表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详细]
尴尬现实:北上广,想留留不下,想逃没处逃
在中国,能够大量吸纳人才的中小城市并不多
[现实支招:“城市病”凸显 如何在城市过尊严生活]
听听“逃离者”的讲述:大城市,我回来了
*谁愿意背井离乡,但是家里啥都没有,没有机会,没有公平,一片混乱,回去干啥,还不如这里,靠自己还有口饭吃,回家,天天送礼才能保住饭碗,回去干啥啊。
*“你相信吗?在老家,我找不到工作。”回老家,房子是便宜,但找不到工作,“我出来这么多年,也没几个熟人了,办什么事都不方便”。张军曾离开北京一年,在老家开了一家超市,但最终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在别人非常规手段的“竞争”下,只好又到北京。对比于家乡,“还是北京好活人”。
*“在上海,毕竟机会更多。”有几个月,曹洪涛确实想过在县城发展,在当地,他进了一家上市企业,一度做得很投入,但那里慢节奏与低效率,让他有了危机感。“现在是舒服,可老了怎么办?”
*“离开北京?哪儿那么容易?”梁乐开过公司,经营最好的时候,他看上京北一套高档住宅,当时要1万多元一平方米,梁乐不肯贷款,就想奋斗一两年在买,出乎意料的是,以后几年一直不顺利,房价一天天在涨,在北京扎下根的梦想越来越遥远。如今,他已从老板变成了营业员。“我怎么会离开北京呢?如果回老家,孩子上学怎么办?没有更好的教育,将来他们再来北京打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