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37396 |
魅 力 值:5124 |
龙 币:41355 |
积 分:29926.9 |
注册日期:2002-10-15 |
|
|
|
(温都水城)郑各庄“平西府”与吴三桂无关 !
作者简介 阎崇年,1934年生,山东蓬莱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有《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
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过去有个地名叫“平西府”,民间传说是清平西王吴三桂的府邸。吴三桂的故事,人们津津乐道;陈圆圆的悲剧,可谓家喻户晓。但平西府与吴三桂却无丝毫瓜葛。
引子
几年前,郑各庄托人请我去做客。家里人说不能随便去,如果他们提出平西府的事要你表态,你怎么办——说是,那不符合历史事实;说不是,伤人家的面子。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北京电视台邀我做嘉宾。当火炬传到昌平郑各庄时,主持人问我知道郑各庄吗?想去看看吗?我随口答:知道,很想去。谁知,郑各庄领导当晚就托人给我打来了电话。于是,我到了郑各庄。郑各庄支部书记黄福水以及村里的秀才们,陪我参观城墙遗址、护城河,还看了铜井。然后问我:您说这不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府,是谁的住处呢?
康熙行宫与弘晳王府
这里城墙基址依稀可见,护城河故址尚在,清代水井保存完整,可以看出曾经是座不小的城池。那么,是什么城池的遗址呢?我自感十分惭愧——我所任职北京社会科学院是研究北京的,我所参加的中国紫禁城学会的研究也是与宫殿王府有关的,怎么就被难住了呢!
回家一进门,就急不可待地查阅有关资料,连查数天,毫无结果。我忽然想起台湾方面曾请我作为访问学者赴台,因特忙未答应,何不干脆到台湾去看看有没有相关满文资料?2008年11月2日我即到台,开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查找同北京昌平郑各庄的城墙、护城河等相关的满文档案。
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档案,约有40万件。大海捞针,从何入手?我分析:城墙、护城河等都同皇家有关,要从清内务府档案入手;既然汉文档案没有,就从清内务府满文档案入手。我把要查询的满文档案范围告诉了同行。这时,台北故宫正在筹备《康熙大展》和《雍正大展》,12月11日我应周功鑫院长之邀,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做了《康熙皇帝的历史评价》的演讲,19日又应冯明珠副院长之邀,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做了《雍正皇帝的历史评价》的报告。当我离开台北故宫时,冯明珠送我一件小礼物,并要我到宾馆后再打开。
原来,他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的满文档案里,查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十六日的清内务府《奏报郑家庄行宫工程用银数折》(满文)原件,这礼物正是他们给我的满文档案复印件。档案记载:清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初五日开工,在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六日竣工。也就是说,在郑各庄看到的城池遗址,曾经是康熙晚期建造的行宫和王府。
开工竣工双档合璧
《奏报郑家庄行宫工程用银数折》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郭美兰研究员做了汉译:
监造郑家庄行宫、王府郎中奴才尚之勋等谨奏:为奏闻事。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内,为在郑家庄地方营建行宫、王府、城垣及城楼、兵丁住房,经由内务府等衙门具奏,遣派我等。是以奴才等监造行宫之大小房屋二百九十间、游廊九十六间,王府之大小房屋一百八十九间,南极庙之大小房屋三十间,城楼十间、城门二座、城墙五百九十丈九尺五寸,流水之大沟四条、大小石桥十座、滚水坝一个、井十五眼,修葺土城五百二十四丈,挑挖护城河长六百六十七丈六尺,饭茶房、兵丁住房、铺子房共一千九百七十三间,夯筑土墙五千三百五十丈七尺一寸。
营造此等工程,除取部司现有杉木、铜、锡、纸等项使用外,采买松木、柏木、椴木、柳木、樟木、榆木、清沙石、豆渣石、山子石、砖瓦、青白灰、绳、麻刀、木钉、水坯、乌铁、磨铁等项及席子、苫箔、竹木、鱼肚胶等,计支付匠役之雇价银在内,共用银二十六万八千七百六十二两五钱六分三厘。其中扣除由部领银二十三万七百五十二两五钱六分三厘,富户监察御史鄂其善所交银二千二百二十两,富当所交银六百五十两,原员外郎乌勒讷所交银一万两,员外郎浑齐所交银一千八百一十两,顺天府府丞连孝先所交银一万七千六十七两八钱三分,并出售工程所伐木签、秤兑所得银四千八百八十三两五分二厘。以此银采买糊行宫壁纱橱、绘画斗方、热炕木、装修、建造斗栱、席棚、排置院内之缸、缸架、南极神开光做道场、锡香炉、蜡台、垫尺、桌子、杌子等项,匠役等所用笤帚、筐子、缸子、水桶等物以及支给计档人、掌班等之饭钱,共用银四千八百六十七两三钱八分二厘,尚余银十五两六钱七分。今既工竣,相应将此余银如数交部。为此谨具奏闻。
这份满文奏折,详细奏报了今昌平郑各庄康熙行宫、王府、城池、兵营竣工事宜,并将财务细目做了奏报。然而,孤证难立。郑各庄康熙行宫、王府工程,既有竣工满文档案,也应有开工满文档案。竣工满文档案收藏在内务府,开工满文档案也应在内务府。这份满文档案既然没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就应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这时已划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里珍藏的满文档案有200多万件,其中有相当一批档案未及整理。经馆长邹爱莲等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协助,在尘封多年的满文档案包袱里,我终于找到了郑各庄清康熙行宫、王府工程开工的满文档案。这是一份为呈奏工程样式的文字说明,还有康熙帝的朱批谕旨:
行宫以北,照十四阿哥(引者按:康熙帝第十四子胤禵)所住房屋之例,院落加宽,免去后月台、前配楼、后楼,代之以房屋,修建王府一所。其中大衙门五间,共长八丈二尺五寸,计廊在内宽二丈二尺五寸,柱高一丈五尺,为十一檩歇山顶。北面正房五间,共长七丈二尺五寸,计廊在内宽三丈六尺,柱高一丈四尺,为九檩歇山顶。……大门五间,共长五丈七尺九寸,计廊在内宽二丈七尺五寸,柱高一丈三尺五寸,为七檩歇山顶。……马厩房二十间,其一间长一丈、宽二丈、柱高九尺,为七檩硬山顶。……围墙一百二十四丈,高一丈二尺,宽二尺四寸五分。隔墙一百九十六丈,高八尺五寸,宽一尺六寸。甬路三十八丈五尺(中间铺方砖,两边镶城砖)。……
康熙行宫和王府的开工档案与竣工档案,竟然合掌,双璧联珠。
弘晳府谐音叫成平西府
2009年4月19日,在郑各庄召开“揭秘郑家庄皇城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初步共识:上述两件满文档案所记载的郑家庄“行宫”是康熙的行宫;郑家庄“王府”是为废太子胤礽准备的王府。后康熙帝去世,雍正帝诏命胤礽的儿子弘晳为理郡王,举家迁到该府居住,后晋为亲王,成为理亲王府。可是,满文档案中所说郑家庄行宫和王府,能确定就在今天的昌平郑各庄吗?
经查,清“三祖三宗”实录和《清史稿》中,提到过四个郑家庄。即安徽合肥郑家庄、山西太原郑家庄、直隶蓟州郑家庄和北京德外郑家庄。但据《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初七日,“敕理郡王弘晳移住郑家庄。”这个郑家庄,既不是安徽合肥郑家庄,也不是直隶蓟州郑家庄,更不是山西祁县郑家庄,而是今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其理由是:
第一,地理区位。《光绪昌平州志》记载:郑各庄即郑家庄,“距城三十五里”。档案记载:“郑各庄离京城既然有二十余里,除理王弘晳自行来京外,不便照在城居住诸王一体行走,故除上升殿之日,听传来京外,每月朝会一次,射箭一次。”合肥、祁县和蓟州的郑家庄,从里程说都不符合上文记述。
第二,地面遗存。1958年北京文物普查时,这里还有土墙垣长约500米;有城南门遗址,并保存南门汉白玉石匾额一方,楷书“来熏门”。现经实测为:郑各庄皇城遗址,东西长570米,南北长510米,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护城河遗存南、北各长约504米,东、西各长约584米,总长2176米。实测数据与档案记载大体相当。经实地踏查,有皇城残垣的遗迹和青灰城砖。城墙外现东、南、西三面护城河基本保存。2006年,村里发现了一眼铜帮水井,同民间传说的“金井”吻合。
第三,方志载述。《康熙昌平州志》的总图中有“郑家庄皇城”的标志。《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奉旨盖造王府、营房,仅占去“垦荒地”为“伍拾玖亩伍厘玖毫”。
第四,笔记载录。礼亲王代善后裔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昭梿既是清帝宗室,又是乾隆朝人,记载当为可信。《京师坊巷志稿》也记载:(理)密王旧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俗称平西府。王得罪后,长子弘晳降袭郡王,云云。
第五,实录记载。《清圣祖实录》中出现“郑家庄”6处,其中祁县郑家庄2次,蓟州郑家庄3次,北京郑家庄1次;《清世宗实录》中出现“郑家庄”9处,都是指北京郑家庄;《清高宗实录》中出现“郑家庄”20次,其中祁县郑家庄2次,北京郑家庄18次。从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康熙郑家庄行宫与王府的所在地,是北京德外郑家庄。康熙帝死后,其停灵厝柩之所,曾有安奉郑家庄的方案,雍正帝力主设在景山寿皇殿。说明它不会是合肥郑家庄、也不会是祁县郑家庄,更不会是蓟州郑家庄。
第六,档案为证。现在查到相关十六件满文档案,凡涉及郑家庄的,都是指在北京德胜门外郑家庄。《内务府等奏为经钦天监敬谨看得可于康熙五十八年正式动工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中的动工上梁折;《和硕恒亲王允祺等奏理王弘晳迁居郑各庄事宜折》(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中“郑各庄距京城二十余里”;《和硕恒亲王允祺等奏请理王弘晳迁居折》(雍正元年六月二十日)中“因郑各庄靠近清河,相应将拜唐阿等人之口粮,由该处行文到部,由清河仓发放”等,都是明证。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郑家庄、郑各庄、郑格庄满文名称不统一,清汉文官书译文也不统一,“家”与“各”字在地名上也常互通。清代王府不在京城、且行宫与王府有城墙和护城河的,仅此一例。至于今郑各庄南邻的平西府村,有多种传说:一说是有人问路,回答者平手往西一指,所以叫平西府。有人附会作平西王吴三桂的府。其实,吴三桂没有在北京开府,他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有额驸府,是在城里,不在郊外。那么,村名为什么叫平西府?我想:当年这里为理亲王弘晳府,也许老百姓俗称为“弘晳府”,后来谐音作“平西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