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远离尘嚣
远离尘嚣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5855
魅 力 值:3513
龙    币:12359
积    分:7806.2
注册日期:2002-04-15
 
  查看远离尘嚣个人资料   给远离尘嚣发悄悄话   将远离尘嚣加入好友   搜索远离尘嚣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远离尘嚣发送电子邮件      

欧洲: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观里有不少做出版业的人。于是,1个月前,我们和电视行业的人邀请他们,一起谈读书节目的可行性。谈了一下午,最后吃饭时,话题由读书转到,不出我的所料,转到政治话题上。
目前,40岁以上的男性,尤其在目前中国这样的社会格局下,似乎不谈论政治是一种逆向------而实际谈的次序是:车,房子,孩子,不公平及西方。
最后谈到的西方基本变成了解决的办法。
这种谈话最终就是和每一次同质化的争论一样,不言而喻,无果而终。但“不言而喻”的喻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东方人,对于西方的了解都带着一种近乎幻觉的理解。当然我们最后吃完时的结论是:即使资本主义不是最好的制度,那也一定是最不坏的制度。这是丘吉尔说的,没人有什么更能反对他的主张。
我个人常常耳闻一些欧洲人的生活。
最近有人从毗邻法国南部的德国的一个小城市回来。第一个感觉是闷。因为这是中国人普遍都知道的,根本没有什么紧密的社会交往。德国公司井然得近乎刻板,五点下班时一个比一个溜得快。而且用数学计算了一下,每个家庭大致2---3个孩子,跑回家是去过大家家去了。
公司里呢。因为北京的外企我多少知道一点儿。应该讲是比较“悲摧”的。摧是摧残的摧。同样一个德国公司,总部却悠然得多------如果不是积极地揣测德国人都是用来在中国摧残中国人的话,那只能表示出,德国的这家公司并不繁重。说,一位40----45岁的女性,大致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地工作了20年。她的工作是:每天把所有公司里的文件,就是一张张印刷着字体的纸,从SCAN的仪器的某一端,扫描后从另一端拿出。做完这些,五点下班。
为了证明公司人员并不是这样,这位中国人还拜访了几位在北京时谙熟的德国同事。他们基本的特征是:一大家孩子。租在公寓里,面积60---90.车子一般是二手车。家庭的秩序很传统。
回到北京时,她给我看在德国拍的照片。按我这个中国人看,各个比较懒散。一块巴掌大的草坪,三五个大男人席地俯卧,举着德国的啤酒杯。剩下的是遛狗的,坐着发呆的,无所事事的小贩和长得奇形怪状的男女。德国都差不多,汉堡,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名气大一点,其余小得不值一睬。她公司的老板55年的,属羊,去年不堪于在中国的人际战斗,退休返回汉诺威。家里就是一农村。当然德国的农村跟中国不是一个概念。他养猪牛和马,还养长颈鹿。家里粗大,充满泥土味,全村疑似多为七姑八姨,从一战以来就厮守于斯。有点儿欧洲的乡绅味道。
这一大堆印象,实际简单地表明,欧洲的这一类国家,是一种温和的保守主义的生活方式。用老百姓的话讲,是极简的减法。中产阶级并不特别富裕。象她公司,在德国可以算作第一大的保险公司,德国同事的生活很简素。公司除了几个C字头的大猫儿外,一般员工都是牛仔裤系列上班,这是和我耳闻中的印象相悖,尤其是对于德国人的工作印象。
那么,他们的生活的主要是在哪里。
除去那些大街草坪上溜达的人,德国的美主要在自然,建筑和科技艺术之美。所以,最一般的德国人,周末会坐火车经常性饶处溜达。跟我们的野游同义,但可以叫做冶游。她用两个小时的火车到达了瑞士的苏黎世,实际不到二小时的飞机就到达法国南部------这些国家有着统一的特征,人民的穿着很简单,社会的物质化的水平很一般(例如与中国的一线城市相比)。公司一般的职员按部就班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并不野心勃勃,焦虑地象铁皮房子上的猫。
同样,他们把绝大部分,注意,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家庭和四处溜达方面。说到这,激烈的以现实主义著称的中国人,马上又联想起了中国的政治,由政治想起体制,由体制找到社会从福利到养老一系列的不堪,最后的结论是:在中国就要攒出几套房子,握着存折,等着老之将至。
对于这一类人和想法,你是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就象你在火车站的站台上,无法改变狂奔着去赶火车的人-----即使列车还有半小时开动,这些人还是奋勇地狂奔着,推搡着,跳到车上后又继续跳下来,接着站在站台上抽着烟看着天。这一套程序让他感到踏实和惬意。
如果能够认同生活中的减法,就差不多可以捕捉到欧洲人温和的心态。比如,在德国和法国的街头,从4,5岁到6,70岁的老人,都酷爱买一只冰激凌。那种小摊位于是变得极其拥挤。老人的胃也真不错,我现在是喝加冰的可乐都难受。此外,满眼的街区和殷绿的草坪上,湍动的骑自行车的身影,跑步的人,轮滑的人你,卧在草丛里读书的人。。。
PIZZA很便宜。9吋的大约是人民币50---60左右。中餐不便宜,在例如德国的中等以上城市,能吃一顿中餐,算是家庭中不小的一次聚会。
这些耳闻其实是一再地被加强,而不是初次补课。也许,以时间为坐标,我们与异样的天空下的人,过得究竟是不同的生活。中国人的麻木与焦躁,如果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下,实际是昭然可见的。麻木是对于生活的理想的构建。德国的建筑,教堂,体育,大家庭,音乐,科技,是构成中产阶级生活的基本特征。一切审美与品位,意即格调的形成,由此可循。中国社会的当下,除去热心于对政治制度辩论的热血者外,真正缺失的,是对于生活的内在判断。大家拼抢的,正是摧毁生活最为简单和真实的内在的平静。
北京实际很美。只要有时间静下来,从六环向各个方向寻去,自然与历史,审美与佛教,原始与回归都可以找到。
最后,那个开始讲到的读书节目进展得迂回蹉跎。每天投资商跟我计算着收视率与广告的疑难。我们常常讨论得口干舌燥,于是不时停下来,瞧一瞧四月初,窗外树枝上绽开的白色的玉兰花。不到四月中,这些花就一枝枝掉干净了。
没耳闻这些欧洲点滴之前,有一晚我坐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里,身旁是几个音乐学院的女生,拿着手机在不停地发短信。另一旁两位看上去是外企的古典音乐的粉丝加小两口,窃窃耳语着公司中的各种典故。眼前一个不情愿的6,7岁的小男孩,正奋不顾身地扭着,试图摆脱母亲的胳膊,冲到过道上玩。这时,英国的室内乐团正演奏着海顿的某个乐章------我坐在他们中间,气喘吁吁,突然聪明地想起来时停在大剧院外的车,我记得那个泊位上好像写着出租车的字样。
于是我就这样担心着,侥幸着,揣测着贴条者的有无,就这样冥想加胡思之际,欧洲的音乐已经开始断断续续地飘舞着,从我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也许下一次的聚会,北京出版业的精英人士,谈论的大体上还是政治吧。
在中国谈减法,那大致就是生活上的溃败吧。如果引用西方的字眼儿,那大体就是loser了。
于是继续狂奔。忙忙碌碌着,碌碌无为着。
生活的理想即理想的生活?!
(此文由远离尘嚣在2011-04-12 12:26:19编辑过)

--
long arm of coincidence here~
2011-04-12 12:09:0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12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