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回龙观第一疯
回龙观第一疯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7260
魅 力 值:3494
龙    币:26262
积    分:16529.6
注册日期:2003-05-17
 
  查看回龙观第一疯个人资料   给回龙观第一疯发悄悄话   将回龙观第一疯加入好友   搜索回龙观第一疯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回龙观第一疯发送电子邮件      

太湖蓝藻:斩不断、理还乱
太湖蓝藻:斩不断、理还乱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2011-06-09 11:54:37
来源:南方周末



旱劫刚过,太湖面临蓝藻之虞。太湖污染一直是苏南经济腾飞之痛,湖泊治污如何破局,也一直是中国命题。

暴雨骤歇,太湖露出了清秀面孔。水鸟低徊,青山如黛,水天相连处,几艘渔船若隐若现。

肆虐半年的旱魃刚祛除,一股恶臭却挥之不去。6月3日,太湖西北角的周铁镇小泾港,虽经大雨冲刷,小规模的蓝藻依然不时浮现。入夏以来,这里的蓝藻打捞点业已安排了14名工人,分成三班在此地日夜值守。“我们每天用水泵抽取蓝藻,从5月开始,马达声的轰鸣就没停过。”打捞点的工人们说。但污水奔流不息,排污口的蓝藻随捞随生。

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蓝藻斩之难断。



蓝藻之虞



“包孕吴越”的太湖,顶着尴尬的蓝藻“名片”已然多年。而在今年长江中下游持续大旱后,对于太湖水质的担忧更牵动着大众。“从1月1日至今,流域降雨已属解放以来同期最少。”6月3日,太湖流域管理局教授级高工潘彩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太湖水位大幅度下降,截至6月1日早上8点,太湖的水位降到2.77米,已“快接近历史同期最低”。

以波光粼粼形象著称的太湖,在这场干旱中经受了巨大考验。“随着气温升高、蓝藻聚集可能性正在增加。”“大家已经形成一致、统一的认识,太湖湖体藻形生长环境已经形成,一旦外部条件具备,蓝藻大面积出现并非不可能。”

连接太湖和长江的望虞河常熟水利枢纽早已打开。望虞河全长只有六十余米,是1950年代开始建设的“引江济太”工程调水河道。从去年10月8日开始引水至今,如同太湖的巨大输血管,望虞河的泵站正源源不断地从长江中抽水补给。

“从大旱汛后到现在(引江济太)一直没怎么停过。”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说。从去年实施‘引江济太’引水到6月1日,已引水31亿立方米,入湖16.8亿。“如果把太湖比作一个碟子的话,相当于少降低了水位70公分。”

然而,引水只能缓解干旱,对水质改善却爱莫能助。“长江水体中氮磷含量已经偏高,用污水去冲污水,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说。

太湖沿岸官员脑中之弦正在绷紧。4月1日开始,太湖流域管理局便启动了每天的太湖蓝藻调查及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时编报太湖水质信息,“一旦出现大面积蓝藻,能及时通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5月下旬,水利部部长陈雷率领的检查组踏访太湖旱情,检查组更特意检查了太湖水资源移动监测船和太湖贡湖水源地,水质问题正是陈雷关心的内容。

“这很正常。”知情者说,自从2007年无锡的蓝藻事件爆发后,太湖就时时笼罩在蓝藻的阴影中。

庆幸的是,6月2日,一场瓢泼大雨驱散了他们心头的愁云。“至少,短期内大规模蓝藻聚集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苏南腾飞的代价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乡镇,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但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声誉正渐渐消失。“在这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蓝藻是什么。”位于太湖湖畔的宜兴市周铁镇分水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早些年,村民直接使用太湖水来淘米、洗菜、洗衣和灌溉。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太湖人而言,有关蓝藻的梦魇是随乡镇企业的发展伴生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位处太湖上游的周铁镇乡镇企业涌现,最终成为宜兴重要的化工工厂基地。“(当时)大多数企业都是作坊式的,生产污水直接就倒到河里、排入太湖。”

逾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因洞庭湖面积萎缩,在一些资料中,太湖已被称为第二大淡水湖。它是上海、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以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

发展的代价是,流域的“心脏”太湖最终蜕变成了一颗千疮百孔、被严重污染的黑“心”。

湖水迅速变浑,人们开始发现触水后的皮肤发痒。“大概在1990年底左右,镇上发生了污水毒死秧苗的事。”周铁镇的村民说。

媒体报道称,从1987年开始,每年排入太湖流域的污水达360亿吨,其中上海占1/2,80%未经处理。“苏南模式对推动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它把污染从城市扩大到农村。”翁立达说。

太湖流域联合编制的水质评价显示,1987年太湖水面有机物污染尚为1%,而到1993年后,太湖已呈全部富营养化趋势。1994年甚至达到29.18%。而河网的情况同样并不乐观。1983年流域内污染河道长度还只占40%,1996年即升至86%,成为各流域之最。“上世纪90年代初,蓝藻就已发生。”翁立达说。蓝藻爆发的地点,刚开始是堤岸上的入湖口,随后逐步向湖中心发展。

2007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席卷了江苏无锡,罪魁祸首便是太湖蓝藻。“半米厚的蓝藻覆盖了水面,大家只能购买矿泉水。”周铁镇村民回忆说。随后引发了一场问责风暴,无锡市至少5名政府官员被处理。“2007年的蓝藻事件,证明此前的太湖治理已经完全失败。”翁立达批评道。当年,滇池、巢湖蓝藻相继暴发,中国进入“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


拯救水乡



治理太湖的救赎行动一直在进行,但进展缓慢。

1991年,国家投资逾百亿元启动的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曾经给了苏南希望。“但当时治理并未下决心,(太湖的水质)反而更加恶化。”村民们告诉记者。

第二次的治理规模更大。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聚焦太湖零点达标”因此展开。1999年元旦钟声敲响之前,官员们宣布,治理已“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然而,与十年前相比,太湖及流域河道的水色,不进反退,已变成浑浊不清的“酱汤”。

2007年以来,流域展开了新一轮的综合治理,开始引入省部际联席会议的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要确定一个年度目标。”翟淑华说,目前已召开了四次。

“但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翁立达说,太湖治理因此遭遇了反复的拉锯战。一位太湖的高级主管官员曾告诉他,“2008年经济危机后,许多地方对太湖污染控制开始放松,2010年后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反弹。”“以清释污”难以奏效的原因还在于,长江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已经很高,“等于用污水去冲污水,效果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是,“太湖的污染是过去30年积累起来的。即使现在把污染源都控制住了,但光是太湖湖底淤泥积累起来的污染物质逐渐释放,可能也要好几十年。”翁立达说,要治理好这么一个大湖,并非易事。“日本的琵琶湖污染后,花了20年、180亿美元,依然只能还原到三类水的标准。”“毕竟,治理太湖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甚至有时是反复的过程。”太湖流域管理局的人士说。

不过,在翟淑华看来,太湖的水质或许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她说,公众最关心的富营养化有两大主要指标:总磷、总氮指标。在水位比去年下降的情况下,浓度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不少,总磷主要下降了9.2%,总氮则下降了21.7%。

在周铁镇隔湖相望,烟波浩渺中,庄严的灵山大佛看着冥冥众生。

--
[upload=gif]https://upload4.hlgnet.com/bbsupfile/2012/2012-11-19/20121119221727_22.gif[/upload]
2011-06-12 13:16:2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74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