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24995 |
魅 力 值:6935 |
龙 币:13639 |
积 分:17557.2 |
注册日期:2002-03-19 |
|
|
|
货币放纵让中国经济难逃大劫难
http://blog.qq.com/qzone/158566108/1308093397.htm?pgv_ref=aio
货币放纵让中国经济难逃大劫难
158566108 发表于 2011年06月15日 07:16 阅读(3393) 评论(7)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icon举报相关搜索词: 中国经济 准备金率 通胀时代 中国GDP 旱涝急转
倪金节
京华时报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正式进入紧缩周期。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货币投放量依然处于高位,货币超发格局看不到丝毫的扭转迹象。
新近发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贷款仍旧维持了5516亿的海量。虽然较之曾经的动辄1万亿的新增贷款,已经回落不少,部分分析师、房产商等甚至认为这一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如果和金融危机之前的中国1500亿到3000亿左右的月度信贷数据相比较,这一规模依然偏大,货币环境距离“事实上”的紧缩相去甚远。
如此一来,前5个月的信贷增量已经高达3.63万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超过4万亿成为定局,年初预期的全年7.5万亿目标有可能再度被打破。那么,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中国的新增信贷就将达到惊人的25万亿以上,这是过去至少8年左右时间方能实现的银行贷款急升。
而新增贷款又是形成基础货币M2的重要来源。最新的M2数据已经达到76万亿。虽然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增速控制在了16%以内,这一硬目标得以执行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但是这一增速依然不低。危机之后中国的基础货币已经翻了一倍以上,如果接下来五年基础货币不能回归到低速增长,纵使按照16%的目标值计算,到“十二五”末期中国的货币投放量就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所以,控制M2增速不超过16%是第一个硬目标,必须得以长时间贯彻下去。未来应该让这一速度逐步回落到10%附近。
长时间宽松的货币环境,是造成今日通胀濒临失控和资产泡沫不断的总根源。实际上,2006年中国就已经进入了通胀时代,只不过随着能源价格低迷和对实体经济复苏的担忧,2009年出现了短暂的通缩阶段。而之后的货币投放增加一倍,随着货币主要走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中国经济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恶性通胀和超级泡沫不断威胁着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是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需要喝下的苦酒。
由此,要想从根子上完全解决通胀和泡沫问题,就必须真正紧缩货币政策,将基础货币增速逐步控制在10%以内,同时容忍GDP增速的放缓,彻底摈弃货币吗啡式的经济刺激发展路径,将更多的政策力量放在引导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上。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除了纠正过往货币政策失当,让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同时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瓶颈,亦是货币刺激必须淡化的重要推动因素。过去十年的两位数GDP增长,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将是很自然的结果。
由此,实体经济的货币真实需求就会下降,如果货币宽松环境不结束,那么过量的流动性就只能游离于资产市场,不断推高通胀。近两年各种产品价格迭创新高,已经从一定程度反映出货币严重超发,远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加上这些货币未能实现优化配置,大量流向了公共部门,民营企业融资过度艰难,就让货币错配问题就显得尤为严重。
这两年,中国通胀之战一直未见阶段性胜利,虽然央行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发改委动不动就打击商家囤积居奇、不允许企业涨价,但是效果一直不好。根子在于国内盘根错节的利益绑在一起,成就了一个推动通胀的发动机。每逢经济不好的时候,挟制货币政策就成为利益集团的拿手好戏。眼下,随着经济放缓迹象出现,中国经济重回保增长的舆论已经增多。货币政策如果真的在下半年重新上演一次“旱涝急转”,那么虚假繁荣就会很快出现,但随着而来的一定是更为离谱的物价攀升和失控的房价泡沫,这种虚假繁荣所能维持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
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已经不再是启动“印钞机”继续扩张基础货币的规模,更不是认真贯彻货币刺激经济的固有模式,最根本的应该是将现有的货币流动性,合理的分配到真正需要资金的经济主体当中。无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只管国企和地方政府肆意挥霍,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经济增长效率的低下,以及即将到来的实业危机。
其实,长时间通胀是不可能避免的了,76万亿的“钱”放出去了,要想保证这些资金能够稳定市场,不至于让通胀老虎完全脱缰,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要把利息和通胀调到较为平衡的地步,让老百姓把钱放在银行觉得放心,才有稳定的基础。
这些事情绝不是仅仅口头上说说能管用的了,一切有赖于加快推进改革。现在经济形势还未明显恶化,正是大改革的良机。过去三十年之所以中国GDP能够快速跃升,其重要法宝是不断地改革。过往的国企打破铁饭碗,加入WTO,银行业全面改革等都是经济繁荣的制度保证,现在相关的制度红利消耗殆尽,没有大的制度破局,只怕中国经济难逃一次大劫难。
(注:作者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新近一本书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作者邮箱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