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寒潭燕影
寒潭燕影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978
魅 力 值:445
龙    币:5294
积    分:2201.9
注册日期:2011-05-18
 
  查看寒潭燕影个人资料   给寒潭燕影发悄悄话   将寒潭燕影加入好友   搜索寒潭燕影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寒潭燕影发送电子邮件      

“令尊”成“家父”,谁之悲哀?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08-12-26 来源: 解放日报
“令尊”成“家父”,谁之悲哀?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08-12-26 来源: 解放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这不是一个笑话: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有位主持人在询问嘉宾父亲的情况时,把“令尊”称作了“家父”。

无独有偶。有人夸奖对方时说,“你做的好事,简直罄竹难书!”有人将孟子误读为“孟休斯”。而把“霸王别姬”翻译成“再见了,小老婆”,则更让人捧腹又咋舌。

类似这样常识性的文史知识频频出错,究竟说明了什么?

不能疏离应有的文化共识

孙 颖

最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囧”、“orz”等网络语言的兴起,国学热也在悄然升温。人们一方面不断创造崭新的语言,另一方面又在回顾传统。但在回顾的过程中,我们却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尴尬———不少人出现常识性的文史错误,以致不得不推出一套《文化纠错丛书》。

然而这又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找回那些在古代社会中运用的称谓、俗语?它们对于现代人是否还有掌握的必要?

的确,现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用到“家父”、“令尊”一类的称谓,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就可以从此把它们抛进历史的垃圾堆。往小了说,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是个人文化素质的体现。往大了说,这些独有的称谓、俗语、文史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性。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将“罄竹难书”用来赞赏好人好事,将国外文献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中文的“孟休斯”,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这个人的文化素质很高,起码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是不了解的。同样地,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关键在于它的历史厚度与文化价值,在于其长久延续下来的传统和文化。

如今,各种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了补充或冲击。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自省,当有人再次提出国学的复归时,才发现我们已经疏离了应有的文化共识,连“家父”与“令尊”都搞不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知常识何以识体知序

吴金玲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国学从来都属于小众的范畴。然而,以“家父”称呼“令尊”这一类误用而引出笑话的插曲,不免让人担忧这个时代人们文化功底的浅薄。今天文史常识于人的受用之处仍体现在不少地方,比如各种时尚杂志上刊登的华丽软文,仍需使用从古代文学中千淘万洗留下来的典故、词藻来润色。但更为重要的是,文史常识教我们识体知序,是传统文化继承的载体。以“家父”称呼“令尊”的人将何以领会“令尊”中由长幼序而来的敬意?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里面藏有对国人民族性的理解,藏有国人生存智慧的积淀。

“家父”成“令尊”这种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在搜寻精神财富过程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路里,前者大大占了上风,缩小了后者的生存空间。要改变状况需要进行观念调整,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才有国学复兴的曙光。

功利化导致人文素养缺失

秦 鲁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将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发展,以致人人都异化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似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人人都应有经济学常识,比如股票、证券、金融等,至于其他人文知识却可有可无。这种功利化的视角甚至深深影响到青少年。

对文化和传统的忽略,造成我们人文素养的整体缺失,致使许多年轻人对国学常识不甚了了。于是出现了将“令尊”说成“家父”,将“孟子”译成“孟休斯”这等荒唐事。这不仅是一个文化素养问题。文化素养的缺失,还会引发社会问题。今年由美国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说明只讲利润,不讲文化伦理、社会责任,迟早会出问题。一个金融专业人才,纵然业务高超,但若缺乏伦理规范、人本情怀,只会将发展演变为危害。这也是片面推崇西方理性主义的一种表现,其后果是会将生活变得残缺,犹如开着一辆轮胎有隐患的汽车在高速道路上飞奔,危机很可能随时爆发。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说过:“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它能养成使心灵深思的习惯。”我们应当少些浮躁,多些深思,对传统文化抱有更多的关注和敬意。

古语不常用但不可无知

尹平平

记得高中时,曾和几个酷爱“咬文嚼字”的同学合编过一本小词典,专门纠正同学们对成语的误读。比如“无独有偶”专指坏事成双,是贬义词,不能乱用;再比如“七月流火”不是指天热,而是指天渐渐转凉。然而,很多人说:“这些词语都没人用啦,偶尔搞错也没关系,你们何必较真呢?”

扫兴之余却也必须承认,同学们的冷淡不无道理。无论是语言还是其他的文化现象,其目的都是达成共识。因此,如果彼此能明白语言中的意思,即使偶尔被误读也并不妨碍理解。

然而,语言除了用以交流达成共识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传承文化。对作为传承载体的语言的使用,就千万马虎不得了。“家大舍小令外人”,不仅仅只是敬语谦辞而已,而是反映了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和思想,正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只言片语,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内化为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的确,语言以及其他文化现象都依附于其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乎者也”在21世纪的今天早已不用了。但是,古语不常使用,今人不能对其无知。事实上,我们今天频繁地滥用古文词语、误读文史常识的行为,无异于数典忘祖。如果忘记过去,我们又将以什么面向未来呢?

  焦虑之后应找到出路

邱 健

语词的变迁总是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在这个已经全面使用白话文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用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甚至在很多时候已习惯了中文、英文、网络用语的混用。像“令尊”、“家父”这些明显带有传统文化意味的称呼及用法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淡出人们的生活。既然如此,那这些语词本可以依从社会发展的法则被时代淘汰。但是这不是摒弃一两个词语的问题,还涉及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对文史常识的误用引发的关注,反映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焦虑。

在这个被全球化席卷的社会中,我们可以适应欧美的语言,熟悉他们的价值观,和全球同步看“大片”,追求同步的时尚……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同化,让我们也产生了反思———我们是谁?何谓文化,何谓民族?全球化状态下,我们凭借什么区分彼此?

为了不在全球化中迷失自己,我们希冀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本,却发现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出现了断裂。焦虑由此而生。无论是“国学热”,还是对于文史常识频频出错的关注,都是这种焦虑的表现。其实仅就文史常识而言,中学的文史知识足以解答问题,但是仅有知识性的回应是不够的。文化焦虑之后需要找到一条出路,当然不是单纯复古,而是期望可以找到文化的依靠,让我们在全球化中安放自己的心灵。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秦 天

记得高三毕业负笈异乡,临行前爷爷送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请人勿送说留步”、“别人父亲称令尊”等待人接物的常用语。若不是爷爷详细说明这些词句(如“令尊”)的用法,我还真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和用场。但在今天的日常交流中,如果再说什么“留步”、“令尊”,大概是要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这张纸条一直没有派上用场。

放眼社会,像我这样缺乏文史常识的人不在少数。诸如误称“令尊”为“家父”,用“罄竹难书”来赞赏好人好事,把孟子译成“孟休斯”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已相当陌生。

针对上述堪忧的现状,有人推出纠错丛书,立意对传统文史等方面常识的“追本溯源”,倡导普及国学从常识开始,这当然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好事。不过古代的文人雅士早已远逝,当代社会是一个日趋世俗、西化和口语化的社会,语言趋于简易、时髦。说得极端些,相当部分的文史常识已经失去了其生存语境,甚至被新一代的使用者赋予了与其传统含义不符的新含义。加之语言传播多以讹传讹,设想百年之后,全中国人皆用“罄竹难书”来赞赏好人好事,此一怪诞情景并非痴人说梦。若如此,则这类文化纠错丛书未必不会像爷爷赠我的那张纸条一样派不上用场。

要保有“日用而知”的好奇

江 莘

不少人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习以为常的事,当突然间多问个“为什么”时,便会发觉其中有点“蹊跷”,似乎很熟悉其实很陌生。这就叫做“日用而不知”、“熟视无睹”。可见习惯的力量多么强大。人们也乐得遵循沿用,对其形成过程和内在意味,没必要劳费神思,记住有这么个文化表述便完事。至于那些工作则理所当然归为学者们的“分内事”。

习惯衍生成的“文化冷漠”或者“空洞文化”很是悲哀,却又常会激起异常强大的“文化热情”,然而“文化扭曲”更是可怕。“纠错”则正体现出了一种省思的态度和积极的努力,也有着更大的抱负。首先是知识性,有普及与教育的双重意义。知其所以然方能正本清源。其次是实用性。传统文化中的“礼”构建了一整套秩序,里面的不少观念和习俗影响至今。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建设并遵守现代社会的规范与秩序。

当然,对于文化的“解读”和“记忆”本身就可能构成另一番文化,而文化的复杂性也非只言片语能加以概括和评断。因此反省显得格外重要。尤其近些年“国学热”高涨,如何避免“文化泡沫”,树立“文化形象”并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品质,沉静、用心地思考和学习不失为有益的途径。现代都市繁忙的脚步恐怕由不得从容根究,但是还应当从留意身边开始,至少能保有些“日用而知”的好奇罢。

实践中的体悟更重要

宋 伟

不少人认为,古代社会中的用语、称谓、俗语,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已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但仔细咀嚼日常生活,我们会发现这些文史常识在当代仍具有文化生命力,已潜移默化进入我们的日常表达、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中。

比如,我们仍在使用一些传统的表达,像用“不刊之论”来形容很难得的见解;我们过端午节会跟屈原联系起来;我们到今天还传承着一些传统的思想意识,比如说“三十而立”,在古人看来三十岁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标志着人生的成熟,今人仍这么认为。另外,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后把钱寄回家孝敬父母或者资助弟妹读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有很多成功的人士身上暗合着古人所主张的优良品质,像诚实、讲信用、重礼节。可见,文史常识在文本和口头上的应用虽然减少了,但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仍然生生不息、若隐若现于我们的生活。

诚然,一些国学常识的普及读物能够起到纠偏改错、传播知识、正本清源、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但是,经典阅读并不必然引导提升自我。文化就是要化入生活。在实践中对文化常识进行体悟的行为,要比仅仅知道书本上的常识更重要、更恒久。将“令尊”与“家父”区分清楚很有必要,但仅仅成为教科书式的知识,死记硬背进大脑是不够的。心中确有“家父”的存在,孝敬老人、善待老人成为言说者的实际行动,不是更能体悟“家父”中包含的敬意吗?
2011-09-15 12:41:4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20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