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抱风揍雨
抱风揍雨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4467
魅 力 值:277
龙    币:12948
积    分:9809.7
注册日期:2008-07-10
 
  查看抱风揍雨个人资料   给抱风揍雨发悄悄话   将抱风揍雨加入好友   搜索抱风揍雨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抱风揍雨发送电子邮件      

看到老塔同学组织的捐资助学,想参与,但是看到以下信息,心中的小人一直打架,望解惑,不接拍砖
捐资助学的人性误区
  
  李钟琴
  
  看了孙俪和她的母亲资助大学生向海清却“助”出纠纷的消息后,我忽然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
  
  鲁迅的这句话出自他的一篇散文《求乞者》,我相信这是他的激愤之言。我想起这句话,也是我在看了孙俪助学事件之后的激愤之思。
  
  影星孙俪和她的母亲每月资助贫困大学生向海清500元,向海清认为这笔钱不够他的花销,最近在打电话向孙俪的母亲要钱时,遭到孙俪母亲的批评。向海清向某记者披露说:孙母“在电话中说她养的宠物狗都比我听话”。这个记者报道此事后,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绝大部分网友都是谴责向海清的,我认为,向海清的行为确实过份,但捐资助学却搞成这样的结果,与孙俪及其母亲陷入误区也有关系。
  
  孙俪及其母亲陷入的第一个误区,是越俎代庖,做了不该由她们来做的事情。
  
  她们有义务资助向海清吗?她们与向海清无亲无故,当然没有这个法定的义务。
  
  贫困学生有的是,且不说向海清已经上了大学,就是那些连小学也上不起的山区贫困孩子,也多得很,向海清并不是最有资格或必须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向海清今年已经23岁了,资助向海清的孙俪也不过24岁,凭什么一个23岁的小伙子要向一个仅大他一岁的姑娘要钱?而孙俪却心甘情愿地资助向海清,这是一种昏头昏脑的资助,她没有这个义务。
  
  有人可能要说,贫困大学生也需要资助,否则他们怎么完成学业?那么,谁有义务资助向海清?我认为不是孙俪母女,而是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向海清可以向政府和慈善机构申请资助,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也可以像洪战辉那样勤工助学,却不可以凭白无故地要别人的钱。
  孙俪式的资助,是在替政府和慈善机构做事,这是越俎代庖的行为。孙俪式的人越多,越是掩盖了贫困学生上不起学和政府没有得力助学措施的矛盾,这样的结果是扬汤止沸,表面上部分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实际上延缓了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的步伐。
  
  孙俪及其母亲陷入的第二个误区,是她们没有洞察人性,采取了不正确的助学方法。
  
  真正想帮助别人,就不要想让别人感恩。如果帮助别人是想让人感恩,那么,恩仇的界限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而且极可能走向恩将仇报。这不是对捐助者的苛责,而是洞察人性之后的结论。施恩于人,对施恩者来说,是强者,强者给人以施舍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对被施恩者来说,却是一笔债务。只要被资助者良心尚存,欠情也好,感恩也罢,都是一种负担。既然想不求报答地帮助别人,就尽量不要给人家造成这种心理负担。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后来以千金相报,就是想还清这笔人情债,否则在他的心头永远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发迹之后的人为什么乐于找到恩人报恩?无非一是使自己“无债一身轻”,二是扬眉吐气,一扫自己的屈辱历史。但是,如果他一直没有发迹,尚没有报恩的能力,那么,他不仅不会去找恩人报恩,甚至讳言曾接受过别人的恩惠,而且耻于去见恩人。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他并没有忘恩,也不想负义,只是他没有报恩的能力,这与忘恩负义无关。所以,当助学老人白芳礼去世时,他资助的那么多学生,却没几个人来看望他。如果施恩者因此谴责对方忘恩负义,那么,十之八九会导致双方反目成仇。有哲人说:“借钱给一个朋友,会失去这个朋友。”大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孙俪及其母亲陷入的第三个误区,是貌似助之,其实害之。
  
  我一向主张:“救急不救贫。”贫穷的原因有好多,但无论怎么说,贫穷都不是向社会、向他人无偿索取的理由。我佩服那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也对街头拾荒者那样的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动者充满了敬意,但蔑视那些不劳而获的乞讨者,更蔑视那些本有劳动能力却坐等社会救济的懒汉。对于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来说,贫困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的懒惰。如果有人无偿资助他,会助长其懒惰,会让他以为贫穷有理,别人就应该资助他,这实际上是害了他。尚海清读大学,完全可以像洪战辉那样凭自己的劳动挣得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何况,他的存折上还有6000元的助学贷款!如果他实在上不起大学,应该先去谋生养家。上不起大学到处打工的年轻人有的是,孙俪及其母亲为什么偏要资助他?
  
  资助的结果,是尚海清心理的扭曲。他向孙俪隐瞒了他还有6000元助学贷款的事实,声称孙俪每月500元的资助不够花。他一个月的手机费就80多元。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他认为,孙俪的钱来得太容易,每月给他500元是九牛一毛,孙俪不在乎,他也可以不在乎,似乎人家资助他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一旦资助者中断资助,那么,以前的资助不仅会成了肉包子打狗,现在还面临被狗咬上一口的危险。
  
  为什么爱心却换来了仇恨?因为施舍的砝码打不起欲望的天平。孙俪助学的初衷,我想绝对不会想培育出一个寄生虫来吧?这难道不是貌似助之,其实害之?
  
  说了孙俪及其母亲的三个“错误”,其实这也是“《春秋》责备贤者”。做了好事的人,付出了爱心的人,是不应该被谴责的。我不清楚孙俪及其母亲帮助尚海清的目的,但我相信她们是有爱心的人,可惜,主观上的善意,却不一定带来客观上的良好结果。中国还没有《捐助法》,慈善机构与希望工程的操作也不透明,社会上的个人捐助行为毫无章法,出现各种问题倒也正常。孙俪助学事件,倒是可以使我们冷静思考社会捐资助学出现的种种问题。
  
  在这方面,我认为,政府要做的事很多,譬如在透明操作的前提下,将爱心人士的善款作为助学基金,无息贷给贫困学生;譬如完善助学贷款办法,学生可以通过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譬如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程序,对特别贫困的学生以国家或慈善机构的名义给予资助,等等。这样做起码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维护了受助学生的人格,使他们不至于有负债心理和弱者心态,可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自强意识。


另一个案例:
受助者李某:
    被人知道会没面子
    受丛飞资助的李某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毕业后与丛飞没有任何联系,只是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出了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实。几天后,他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很不高兴,感到没面子,要求丛飞想办法删去文章中他的名字。
    丛飞的朋友林燕打通了李某的电话“我很平静地问他为什么要删去名字,他说他现在是大学老师,这事让学生知道了会很没面子。我说贫困受助是你一生中的重大机遇,再说贫困又不是罪恶,学生知道了还能怎么想?他说我就是不想让学生知道我过去的状况。我问,受助是耻辱吗?他说,我没说是耻辱,但我希望永远不再提起这段往事。”听到这里,林燕气不打一处来,“当天晚上,我一整夜没有睡着,第二天见到丛飞,他告诉我,他也失眠了一夜。”林燕说:“现在,喜欢上网的李某一定从网上看到了关于丛飞的报道,但至今连一声问候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林燕一脸怆然。
    
    受助者小A:
    他帮我是另有所图
    受助者小A,大学毕业前夕,她还与丛飞保持联系,丛飞一直通过电话对她进行辅导,并在她即将大学毕业时为她找工作,但后来,只是丛飞为她找的学校音乐教师的岗位她不满意,才失去联系。记者得到小A的电话后与小A有一次通话,下面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我只是想问一下你是否记得自己接受过丛飞的资助?”
    “我是接受过他的资助,当然记得,当时丛飞同意帮助我也是出于一种自愿,他有他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强迫过他。”
    “他资助你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我猜不到,你猜到了吗?”
    “我没时间去猜别人的想法。但你作为一名记者今天来给我打电话,核实丛飞是否资助我读了大学,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的想法吗?”
    “他胃出血了,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可他现在陷入了没钱治病的困境,你想没想过应该向他伸出援手?”
    “向他伸援手?怎么伸呢?给他治病?可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还没这个能力。再说,他也从来没向我提过这个要求。”
    “你无力帮助他,可也应该去看看他,让他知道你还没有忘记他呀。”
    “我太忙了,没有时间。”
    
    一受助学生家长:
    何时病好出来挣钱
    丛飞住院后,许多受助学生的爱长打来电话“要钱”,有些没有及时收到学费的家长们对丛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反悔自己先前的承诺了。但在知道丛飞生病住院后,许多家长都非常理解,劝丛飞安心养病,他们再想办法解决孩子的学费,有的甚至希望来深圳看望丛飞,但都被丛飞拒绝。
    丛飞住院后,手机放在林燕处,林燕接到这类电话最多,感慨也最多。
    有一天,林燕刚打开丛飞的手机,一个催款电话打了进来:“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林燕急忙解释:“丛飞病了,已经几个月不能演出了,现在暂时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等他身体好了一定想办法寄钱过去。”对方听罢,半信半疑地盘问起来:“他得的是什么病啊?”林燕告诉对方是胃的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对方听了,问:“那你问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啊?”
    
    受助者阿珍:
    能否帮我买个MD
    丛飞过去曾和林燕说起一个叫阿珍的女孩。
    1998年,丛飞到山东演出时,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阿珍在演出结束时找到丛飞想拜师。面对这个陌生的女孩,丛飞拒绝说,他不收女学生。阿珍临走时要去了他的电话,说以后有问题时向他请教。但此后很长时间,这个女孩一直没有和他联系过。
    两年后的一天,丛飞忽然接到了阿珍的求助电话:“丛老师,听说您是个有爱心的慈善家,资助很多贫困学生读书。现在我也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搞不好也有失学的危险,您能不能资助我一些生活费?”丛飞二话没说,很快就给她寄去了2000元钱。此后,每学期开学前后,丛飞总是接到阿珍要求帮助的电话,丛飞也总是有求必应。
    大学三年级时,阿珍的要求开始升级了,不但要生活费,还要课外补习费以及高档物品。有一次,她这样给丛飞打电话说:“我们班的同学都用上了MD听音乐,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可我的父母买不起,您能否也给我买一个?”丛飞到天虹商场花2800元买了一台MD,给阿珍邮去。不久,丛飞收到一条短信:“MD已收到。”
    大学毕业后,阿珍也当上歌手挣钱了,再也没有与丛飞联系过。不久前,林燕将丛飞住院的情况电话告诉阿珍,阿珍听罢,回答非常流畅:“请转达我的问候,让他安心养病。”从此,丛飞再也没有阿珍的音讯
2011-10-18 15:13:0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48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