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dingo2003
dingo2003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944
魅 力 值:285
龙    币:5296
积    分:2908.9
注册日期:2004-11-30
 
  查看dingo2003个人资料   给dingo2003发悄悄话   将dingo2003加入好友   搜索dingo2003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dingo2003发送电子邮件      

高考不平等的“障眼法”
高考不平等的“障眼法”
2011/03/28 13:31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科技报 李婵

  因为地方保护势力很强,很多的决策者、教育部的官员都是北京户口,子女也在高考;北京的教育资源多么丰富,他们当然就希望可以独享,所以默认了这种格局。

  近日,教育部官员透露,进城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地高考正在研讨之中,相关的方案也会尽快出台。3月19日,一场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常驻地高考”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由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带领的“促进高等教育平等权”课题组也发布了一年多以来的调研成果。

  《北京科技报》:为什么主张废除大学招生在各省的指标?

  张千帆:在目前分省命题、按指标录取的制度下,考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高考、录取。可在北京等大城市工作的人,很多没有北京户口;他们子女的教育该怎么办?在北京高考,还是回原籍高考?该以怎样的标准去录取?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其实,单解决“常驻地高考”应该是不难的。比如,在本市读完完整的高中,就应该允许他在当地高考、录取;这应该是很简单的一个政策。但他们的问题,最终涉及到了歧视性的招生指标。它后续的效应,会让更多的人来占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资源,也就是“高考移民”。毫无疑问,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教育机会、资源上都占尽了先机。

  我们主张,统一高考、原则上用统一的标准来录取。大家都公平了,在哪儿高考都可以,还有谁来高考移民?

  《北京科技报》:“统一高考、统一录取”会不会刺激人们集中到一些教育质量高的省市念书?

  张千帆:这也不是不可能发生,但我们觉得这种倾向不会很强烈。

  首先,移民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如果不在当地工作,维持两个家的成本很高。其次,现在“高考移民”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不是接受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同,而是在于录取门槛的差异巨大。这是一个巨大的待遇差别,使得人们愿意花成本去“高考移民”。

  比如在2009年,北京大学在北京市投放的招生指标是每万名考生66.8名,而全国平均为2.2名;在山东每万名为1.1名、河南每万名为1名。广东、安徽每万名分别只有0.68名和0.66名。所以,广东和安徽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考生的1%。

  如果教育质量不一样,会不会导致一些人冲着教育质量“移民”?有可能。但我们觉得这个动力要弱得多。目前,中国人还不是太注重素质教育;大多数人是要获得一个高等教育的机会,因为这会使他找工作有一个保障。

  《北京科技报》:据您了解,一所大学分给一个省多少招生指标,是如何决定的?

  张千帆:很大程度上是遵循传统,以前这么分配,今天还这么分。当然,一个很大的因素是来自当地居民的压力。你在我这儿办大学,我们给你提供土地、水电等资源,如果分给当地的招生指标减少了,这个大学还要不要办下去对此,当地政府也会面临巨大的压力,通过给大学施压,以维持地方保护。

  事实上,一所全国性大学是接受中央的财政,由全国纳税人供养,为什么招生要有歧视?

  我们调研中想了解,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一些大学的投入,是否借此能说明这些大学每年给划拨多少录取名额。但大多数学校不愿意提供。按规定,高校是应该主动披露财务信息的。

  《北京科技报》:一所全国性大学是否该接受国家财政之外的支持?

  张千帆:全国性大学也会有很多的民间支持,民间支持大多是一种私人性质的,很少会影响到指标分配。比如说,一个企业的老总支持一所大学多少钱,要求它为单位的子女落实指标。更多的是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招生是不是要与资助挂钩。

  不过,地方财政对大学的支持确实会对招生的指标有一定影响。也许私下里会有这样的交易:当地政府给学校多少钱。你要是不给我指标,我就没有支持。

  我个人不是理想主义者,我觉得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是说,地方投入很大的一笔财政,确实它可以适当给予照顾,但“照顾”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比如,在北京的某一所国立大学,假设它无限制地接受北京的地方财政,将来90%的财政支持都来自北京市,是不是就可以把它作为北京人的大学?可至少它现在还是一所全国的大学,它的这个变化恐怕还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全国不同意这么做,那即使北京市有这个财力、大学想这么做,也不能。

  《北京科技报》:在发达国家,对国立大学接受财政支持是否有限制?

  张千帆:国外的情况比较简单,国立高校一般是清一色地由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则清一色地由地方支持。国外也允许国立学校接受地方的支持,但全国性的大学就必须对全国的公民平等;而不像我们比较混合。

  在国外,地方性的学校也保护当地,但他们的大学分布比较均衡,当地就有好的高校。如果我们的偏远地区也有很好的大学,又何必千里迢迢到北京上大学呢?

  当然,投入很多的钱也可以在地方建一所学校,但这在中国不现实。即使投入很多的钱,戈壁滩上也建不起来一所北大。我们不反对国家去均衡高等教育资源,能这么做最好,但这要过多少年之后才能解决。所以,现在能做的就是,招生方案必须平等。

  《北京科技报》:我们的高考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为什么一直在打破“一张考卷”的情况?能再改回去吗?

  张千帆:因为地方保护势力很强。很多的决策者、教育部的官员都是北京户口,子女也在高考;北京的教育资源多么丰富,他们当然就希望可以独享,所以默认了这种格局。

  这种情况在各省也都存在。高考试卷越来越多,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障眼法”。弄得很乱、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各考各的怎么比?上海是全国最早推行单独命题的,为什么要推出?因为它不愿意跟你们混在一起,单独考多好,还可以地方保护。

  现在,“常驻地高考”的问题面临这么大的压力,多少要解决一点。解决之后,怎么控制“高考移民”,这对大学招生考试的发展、改革肯定会有影响。

  本期答疑者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宪法与行政法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本期提问者

--
胆小,千万别吓我
2011-11-03 12:53:1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8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