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5342 |
魅 力 值:637 |
龙 币:177 |
积 分:2508.4 |
注册日期:2004-09-03 |
|
|
|
古昆仑山即今燕山考
古昆仑山即今燕山考
2007-11-14
古昆仑山即今燕山考 作者 雷广臻昆仑山(为了与今昆仑山区别,下称古昆仑山)为帝都之地,文明昌盛之区, 孕育了一种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有龙脉之祖、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与其显赫地位同样突出的是关于其地望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记载和研究。近代顾实说过, “古来言昆仑者,纷如聚讼”。不仅古人如此,今人言昆仑者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古昆仑山在非洲, 有人认为在阿拉伯半岛西北,有人认为古昆仑山在山东,等等,更多的人仍然认为古昆仑山即今新疆、西藏交界处之昆仑山脉。其实,今昆仑山不是古昆仑山,对此,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较早明确表示怀疑: “《禹本纪》言‘河出昆仑,……’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在司马迁据实否定古昆仑山在我国西北的说法之后,关于古昆仑山在西北的文献仍然浩如烟海,此不确之说仍然不绝。这与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古昆仑山是指今天何山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有关。作者经26年之研究,推出一说: 古昆仑山即今燕山,以求恢复古昆仑山之本来面目。一、 循三条线索寻找古昆仑山寻找古昆仑山有三条主要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东汉学者提供的,认为古昆仑山在冀州。东汉著名学者宋均注《河图括地象》说: “冀州,昆仑之山也”。这为今人寻求古昆仑山地望提供了一个路径。宋均此注可以两解:一解可以认为昆仑山在冀州,二解可以认为冀州即昆仑山(州即山)。第二条线索是朝鲜、韩国的一幅地图图注提供的,认为古昆仑山在医巫闾山之西。韩国博物馆收藏了一幅1861年的韩国地图,地图上汉文图注与东汉学者宋均指示的路径一致: “……昆仑山一枝行,大漠之南,东为医巫闾山,自此大断为辽东之野……为白头山,为朝鲜”。此图注意在申明, 古昆仑山在今辽宁医巫闾山之西,也就是在古冀州。第三条线索是众多历史古籍提供的,认为古昆仑山为帝都之地。《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帝之下都。”循这三条线索探求,会得出一个结论,今昆仑山不是古昆仑山。今昆仑山,一不在冀州,二不是帝之下都,三虽然勉强可以说位于医巫闾山之西,但中间隔了数重山,这不合古人指示地望标志的习惯。古昆仑山系指今天何山呢?先循第一条线索寻找古昆仑山。《说文解字》说: “冀,北方州也。”这一北方州究竟指何区域? 《尚书·禹贡》言冀州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蔡沈注: 冀州之外八州都明确指明了疆界,而冀州不言明,他引用别人的话说,正是“以尊京师,示王者无外之意”。看来, 冀州为帝都之地,为京师,住王者, 称九州之首,是古代文明昌盛之地。具体来说, 冀州在哪里?《尔雅·释地》记载:“两河间曰冀”,所谓两河间,据古人考证指清河(辽河)和西河(黄河)之间的广阔地带,也就是在古辽河与古黄河之间。进一步说,据《禹贡锥指》中对古冀州疆域的解释,古冀州北至内蒙古阴山,北面的西头到内蒙古托克托城,北面的东头至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东至辽河,西、南至黄河。范围相当现在的山西省略带河南省北部、河北省西边半部、内蒙古阴山以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大部。无论冀州界域如何,冀州之山,首推燕山。 至于第二条线索就更清晰了。在医巫闾山之西,就是在冀州境内。在冀州境内之山,也当首推燕山。再循第三条线索(古昆仑山为帝都之地)寻找古昆仑山。《山海经·西次三经》谓: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山海经·海内西经》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帝之下都在哪里呢?《尔雅·释州国》指出:冀州“其地有险易,帝王所都。”以上资料,把帝都、昆仑、冀州穿到一起了。根据古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断定,帝之下都,在冀,既在北京怀来与涿鹿之间的洋河与桑干河相交的一个三角小平原上,这个小平原即“怀涿盆地”, 北依燕山,南靠大马群山,四周群山环抱,中有桑干河、洋河横贯其中。怀涿盆地是黄帝胜炎帝的地方,是黄帝战蚩尤的地方,也是黄帝族炎帝族蚩尤族在怀涿盆地三战之后,黄帝召集天下各部落方国 “合符釜山”(民族整合大会,见《史记·五帝本纪》)的地方。由第三个线索看, 古昆仑山为帝都之地,燕山区域也为帝都之地。在冀州、在帝都之地、在医巫闾山之西,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只有在辽河与黄河之间来寻找古昆仑山了。如果这一巨山不是一个独体山脉的话,那么就与燕山及其周边山脉息息相关了。此燕山,我们可以称为大燕山或泛燕山(包括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二、按照字意山形寻找古昆仑山《说文解字》释“昆”,同也,其字之形为 ,我们可以释为群山。从“日”,从“比”。“日”,太阳,为昆仑山之头。“比”,反“从”为“比”,即把从字反过来。“比”字之形为 ,古文“比”字之形为 ,甲骨文“比”字之形为 ,金文 “比”字之形为 ,均作两并排之山状。由字型来看,出“日”之山,即燕山,也就是燕山本体;并排之山(“比”山), 即燕山的延续山脉--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从形貌来看,古昆仑山体型庞大、面积硕大,是一个群体山脉。《字源》: “山广大浑然一体,故称昆(hun)仑”。《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淮南子·地形训》曰:昆仑山“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这一浑然一体的群体山脉包括了燕山山脉及其周边山脉。其西北向的延续是七老图山,其东北向的延续是努鲁儿虎山(脊梁山) 。古文献关于轩辕山、轩辕丘的记载可以佐证。轩辕,即大车辕之意。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两山之形,如同大车两辕,古人直观地叫轩辕山。由此可证,昆仑山、轩辕山与大燕山形合。不仅如此,在古文献中,有昆仑山即有黑水和轩辕丘(山),三者在地望方面是连在一起的。《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因号轩辕丘。”《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古文献的这些记载说明了什么呢?昆仑山、轩辕山与燕山地望相同。三、古昆仑山和今燕山都是出黑水之山先要说清黑水因何而命名?古人命名山水,一是因其形,马鞍山、巨马河等为证。二是因其色,黄河、红山等为证。三是因其用,军都山、乐游山等为证。四是因其势,努鲁儿虎山(脊梁山) 、横山等为证。五是因其产,玉山、白石山等为证。六是因其位,南山、中皇山等为证,七是因其族,夸父山、轩辕山等为证。在上述七种命名原由中,黑水,自然是因色而命名。《说文解字》释黑,火所熏之色也,可见,清而彻之水,如火所熏之色,即称为黑水。再看黑水在哪里。大燕山北出之水,西拉休沦河、老哈河上游及其支流,都是清而彻之水,即黑水。顺便提及,今天在老哈河边上还有一个黑水镇。《山海经》等古文献关于黑水所源均有记载:《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f。”《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黑水出西北隅。”这些记载可以证明, 黑水的出发点,是昆仑山,也就是大燕山。从黑水的流向和归宿看,古书记载,黑水从昆仑山西北隅流出,向东行,又向东北行,最后南流入渤海。《山海经·海内西经》:“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黑水, 从一山之西北流出, 向东行,又向东北行,最后南流入渤海,这样的起点、流向和归宿,只有以西拉休沦河、老哈河为主要支流的辽河与其相符。由此, 黑水所出之山即今之燕山;今燕山,即古昆仑山。四、古昆仑山和今燕山同为七条河之源《淮南·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杆,是多怪鸟兽。”《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这些史料都说明,古昆仑山为众河之源。下面分析七条河的具体情况,对其初步定位。河水。即今辽河。符合“南流东注”又“入海”条件。这是讨论古昆仑山地望的一个重要交点。如果把河水释为黄河,其他河流无法定位,昆仑山诸事无法说通,而把河水释为辽河,诸河均能定位,昆仑诸事都能说通。赤水,即流过北京赤城的白水。《尔雅·释地》:“河出昆仑虚,色白。”白, 《说文解字》释为: “白,西方色也。”西方色,晚霞色,即赤色。《庄子·天地》篇说: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洋水。《山海经》、《淮南子》说洋水出昆仑西北,南入海,出山之西北而“入海”这一条件只有发源于大燕山的洋河与之相符。 黑水。即大黑河。弱水。发源昆仑而又入海之弱水,即大黑河,之所以称弱水,是指大黑河之上游。青水。即青龙河。流沙。为河名,为今天的怀沙河。同为七条河之源,可见,古昆仑山和今燕山为同一山。五、从考古学红山文化证古昆仑山即燕山现有的古文献和考古学报告证明古昆仑山区域(或者说大燕山区)为红山文化区,而且,古昆仑山区的文化遗迹与五帝(主要与黄帝、颛顼) 有关。反过来,可以从五帝(主要与黄帝、颛顼)活动区证明古昆仑山即燕山。首先,燕山之雾灵山与古文献关于灵山的记载相合,说明灵山为红山文化之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R、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雾灵山与古文献关于灵山的记载相合,这不是偶然的,它在证明了古昆仑山文明区即今燕山文明区的同时,也证明了古昆仑山文明区就是红山文化区。
其次,《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了黄帝事迹,而黄帝、颛顼活动地就是古昆仑山或燕山古文明区的红山文化区。燕山古文明区的考古学文化,以辽宁朝阳市的牛河梁和东山嘴为典型的红山文化,其女神庙、祭坛、积石冢和精美玉器,都表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古国时期的都城,而这一都城的缔造者舍黄帝、颛顼无他人。从古文献看,《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述的物事与古昆仑山或大燕山区域的古人文、古地理也相符。传说活动在大燕山区的黄帝在作战时用玉作兵器,红山文化出土文物有玉兵器;传说黄帝妻嫘祖养蚕,红山文化出土文物有蚕玉器。再次,《山海经》记述“刑天与帝争神”(蚩尤与黄帝战争)在古昆仑山区发生,与其他史书所记一致,即发生在大燕山区。《山海经》又记燕山区有轩辕之丘、轩辕国,黄帝号轩辕、居轩辕之丘,这些事项在古昆仑山区都能对上号,正如上文所说,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正好形成了一个大车辕(轩辕)。第四,传说黄帝乘龙升天, 古昆仑山或大燕山区域(红山文化区)是龙文化起源地之一,玉龙形象物品多多。最后,我国有一部重要历史文化典籍明确记载了“颛顼之丘”。颛顼系黄帝之孙,其活动地在哪里?宋、元时期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说到朝阳“城东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丘”。棘城,在今红山文化区的义县北,也就是在古昆仑山(或燕山)区。总之,古昆仑山区即大燕山区,为帝都之地,文明昌盛之区, 孕育了一种史前文化――红山文化。 参考文献和主要引文出处:1. 《尚书·禹贡》2. 《禹本纪》3. 《山海经》4. 《尔雅》5. 《周礼·职方》6. 《汉书·地理志》7. 《水经》、郦道元《水经注》8. 司马迁:《史记》9. 宋均注:《河图括地象》10.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例言》11.许慎:《说文解字》12.胡渭:《禹贡锥指》13. 《字源》14.《淮南子·地形训》15.胡三省:《资治通鉴注》16.郭大顺、张星德: 《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17.郑杰祥:《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作者系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重点学科负责人、朝阳师专校长、教授)本文发表在《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6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