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居民 |
经 验 值:38 |
魅 力 值:39 |
龙 币:-10 |
积 分:31.7 |
注册日期:2012-02-08 |
|
|
|
给大家推荐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我国名山五岳之中的北岳是在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即现今的恒山),而古北岳恒山则从汉代到明代一直在河北境内,也就是保定的大茂山。
一、关于古北岳为保定大茂山的史实
其实,一些学者及保定曲阳、唐县当地的群众都很清楚,自汉代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曲阳的恒山改称大茂山,又称神尖山,涞源人称之为神仙山。后来行政区域变更时,大茂山从曲阳划归邻县。现大茂山成为唐县、涞源、阜平三县交界点。
据考证,孔子编定的《尚书》中首次提到东西南北四岳(见〈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月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北岳恒山之名最早就见于〈尚书·禹贡〉。战国时代成书的《周礼》中首次提到五岳,司马迁著《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五岳。汉武帝时正式创立五岳制度。《汉书·郊祠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把恒山改名常山,曲阳、唐县南部区域即为汉代的常山郡(其实,包括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及周边正定、元氏等地都是常山郡故地,正定即是常山郡治所。现在正定县的一些地名和企业名中还可以经常见到“恒山”),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此后霍山不再是南岳。
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岳于浑源。
二、北岳“改祀”的原因
可是后来为什么把北岳改在了山西浑源呢?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书马文升,议祀北岳于曲阳改为浑源,理由是:一是曲阳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阳北岳庙距北岳恒山140里;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这第三个理由纯属编造,时任礼部尚书的倪岳予以反驳,奏议没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户科陈公奏罢曲阳庙祀改祀浑源获准,但仍祭于曲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给事中粘本盛之请,始改祀浑源,改祀之争历时150余年。
除了明代马文升提到的理由之外,北岳改祀于山西省浑源县天峰岭的原因还有:一、山西的在历史上开发较早,浑源天峰岭交通便利,而河北在明代初期战乱频仍,人口减少,明朝从洪洞县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证。这样就使得进入恒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阳祭祀,不能亲临登山之乐。于是,朝中逐渐产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恒山正位改祀于浑源的天峰岭。直到清初,改祀派占了上风,终于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二、浑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传、挖掘、培养,特别是在天峰岭脚下修了悬空寺(北魏后期公元49O年始修),天峰岭上建了不少的庙宇、神殿,这也增加了改祀于此的分量。
不过,对于“改祀”一事,明清两代都有不少人反对。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对曲阳、浑源考察后,就认为北岳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至于“宋失云州始祭曲阳”一说,更是错误,还用大量史实碑文驳斥马文升之说。如果单从自然景观来讲,论山的雄、奇、险、秀,保定的古恒山皆在浑源的天峰岭之上;要论人文景观和交通便利,古恒山就逊色了。清帝之所以“改祀”,据推测可能与崇尚佛教,注重人文景观和交通便利有较大关系。
三、应当大力加强对古北岳的宣传、建设和保护
如前所述,北岳在300多年前就“改祀”于山西浑源,这已成为事实。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从汉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是我们河北的大茂山,这些都有史书记载,无可争辩。况且,“改祀”后的300多年相对于“改祀”前的1700多年来说还很短暂。因此,对我们河北来说有充分的理由来大力宣传古北岳。
再就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河北没有一座在全国高度知名的名山,五岳(当前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庐山、黄山等都与我们无缘,就连近两年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中一些声名鹊起的崭新名字也与河北不沾边。
回头看看我们的古北岳,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少数学者和曲阳、唐县等周边的群众。不要说全国,就连我们河北甚至保定的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事实上,古北岳不仅具有长达2500年的悠久历史、文物众多,而且雄险奇秀、景色绝佳,是一处旅游胜地,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详见附件中对古北岳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简介)。但是迄今未得到足够的宣传和开发,大茂山周边各县中,仅唐县开辟了由南坡登大茂山的旅游线路。因此,这里游客不多,“人气”不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五岳文化却是很红火,早些时候有消息说,来自五岳的代表决定:要通过整理五岳文化,建立五岳网站,进行联合营销,共同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鉴于这种种现实,我们就更应该大力宣传古北岳。当然,我们无意夺回北岳的名号,也不会阻挠五岳“申遗”,我们要做的只是澄清北岳的历史,让河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了解古北岳。不仅要宣传,还要加强对古北岳的建设以及对古北岳所属文物的保护。在这方面,与古北岳历史相似,早在1500年前即已被除名“南岳”、如今却成为全国著名旅游热点的安徽天柱山,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
如前所述,安徽省的天柱山(又称皖山、霍山、潜山)在公元前61年被定为南岳,称为衡山。公元589年,南岳衡山被“易地安置”到湖南。自此以后,天柱山被冷落了许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加强了天柱山的旅游开发与宣传。早在1982年,天柱山就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最近在百度上搜索“天柱山”,能够找到的相关网页多达561000篇。古南岳的旅游开发,对我们古北岳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附:(以下内容采编自网上相关文章,如无说明文中出现的“恒山”指的都是古北岳恒山)
一、古北岳自然风光及历史简介
古北岳恒山自然风光奇特,具有山下石奇,山上林奇,山巅庙奇的立体景观;古北岳又是一座道教、佛教圣地,现存有庙宇十几座;古北岳还是著名的革命战争纪念地。
古北岳有数以百计的天然景观,北沟山泉汩汩,溪水瀑布巧点其中。南端阴云雾罩的绝壁上,有一眼黄龙洞,洞中碧水常年不断,盛夏冰凉刺骨。此外,还有72眼天井隐藏在悬崖峭壁中,顶峰南侧有数百亩的开阔地,碧草如毯,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犹如仙境。每逢冬春,山顶积雪数日不化,“恒山积雪”为唐县古八景之一。
古北岳是中国道教的圣地。《道教神仙》载,茅盈于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至恒山修道,时年18岁。遇王君拜为师,授“至真上道”,行“服饵调神”之法,边修道边采药,为民治病。曾访名山洞府,川于龟山遇西王母,授其“玉佩金铛”之道,“太极虚真”之经,遂归恒山北谷。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返家,时年49岁。南朝梁陶弘景创道教茅山派,以茅盈兄弟三人道成后,至茅山掌教而命名,奉茅盈兄弟为茅山派祖师爷。
《中国道教》卷四载,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之地。《云笈七签·三十六洞天》称恒山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曰总玄洞天,在河北曲阳。名道士司马承祯《上清天宫府图经·三十六小洞天》谓“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西汉)真人郑子真治之。”《畿辅通志》载,北魏北天师道祖师寇谦之的弟子李皎,至恒山修道,年90颜如少童。
东晋名道士葛洪《枕中记》称,恒山为太恒山,亦称恒宗,命岳茂丘。巅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峰上建后土祠镇之。北岳观前风似虎吼,名虎风口,得一庵在虎风口上。道教《福地记》载,有太元云泉,上建龙泉观,观东有果老岭(张果老修道处),观北峰之顶,有琴棋台,会仙府在琴棋台下,又东北有白云堂。初入山有道名步云路,行数里有翠云亭,上亭坡名望仙岭,东半崖有集仙洞,西面有德真洞、还元洞、白龙洞等,西北有金龙洞(龙王庙,称总真观),洞外有寺。《枕中记》所记北岳观,郦道元《水经注》称恒山下庙,此处旧有下阶神殿,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晋、魏改有东西二庙(东庙即今曲阳城之北岳庙,西庙即阜平台峪之北岳观),庙前碑阙、坛场相列。东汉光和四年(181年)恒山下庙碑刻有常山相冯巡之讳名。《畿辅通志·金石》称古恒山北岳观为西汉所建。
《旧唐书》载,张果(八仙之一张果老)者,不知何许人也,(武)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恒州刺史韦济以状闻,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赉玺书以邀迎之,果随峤至东都(洛阳)。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乃入恒山。金大定时期(1161—1189年),陈真人,字道益,住持葛公山清虚观。大定九年(1169年)于恒山建渊静观。建于金元碑刻者,有恒山各宫观提点道士多人。如蒙古宪宗时任真君观提点的杜志寥,于宪宗二年(1252年)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建真君观。元英宗(1321——1323年)、泰定帝(1324——1328年)间,孙道微、赵道祥、彭正忠任北岳庙住持、提点。
古恒山还是一座释家名山,东晋中国十大名僧之一的释道安,于永和十年(354年)率500信众至太行恒山建寺塔,传教说法,各地慕名而来听道安经论,后成为一代佛坛宗师的慧远及其弟慧持,即于此时来恒山学道受戒者,形成以道安为核心的恒山佛教僧团。由于少数民族在河北的战争,政治动乱,天灾频繁,道安师徒无法立足于河北,于东晋隆和元年(362年)率数百人的僧团至河南王屋女林山(河南济源县境)。
传古恒山有72座庙宇,现在山阳褶皱处,寺观遗迹随处可见。由于战乱,遭到破坏。该山曾有万余铜神像,其中一尊耳朵眼里能容4人打牌的铜像,均被毁。金龙洞口的圣母五龙庙,一进两殿,依山傍水。旧县志和庙中13块残碑载,该洞旧称总真观。碑载,传汉末于吉得神符与此,宋守臣薛安抚三诣洞祈雨,敕封利泽侯,复加爵明惠公。旧县志载总真观建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
古恒山现有北岳庙、玉皇庙、三宵圣母庙、药王庙、眼光庙、关帝庙等10余座,唐县和涞源分别在古恒山东侧、北侧建有北岳行宫。阜平县祭北岳为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十五日,涞源为三月十八日。
抗日战争时期,古恒山是保护一方的深山,日军轻易不敢进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曾分别驻古恒山下的台峪和连地、柏崖。
二、北岳庙(位于曲阳县)简介
北岳庙坐落在曲阳城西。正门为朝岳门,中轴线一路向北,相继是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遗址到最北面的德宁之殿。
德宁之殿是北岳庙的主体建筑,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气势恢宏。殿宽9间,进深6间,高30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四周月台围以汉白玉栏板。殿内巨匾“德宁之殿”,据说是元世祖忽必烈题写的。此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元代砖木结构建筑。虽经明、清两代多次维修,但大多数元代旧件得到保留。特别珍贵的是,此殿东西两壁保存着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天宫图》,两幅画各高8米,长18米。东壁画的是众天神行云布雨,西壁是众天神为民降福后凯旋回宫的宏大场面。画中雄伟健壮、像貌狰狞的“飞天神”,又被称为“曲阳鬼”。当地民间流传着“曲阳鬼、赵州水”的说法,是说“飞天神”和赵州柏林寺壁画“水”都是吴道子所画。
北岳庙另一引人注目的瑰宝,是所保存的200多块碑、碣、经幢,有南北朝、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时代的,跨越1500多年。碑刻内容大多是历代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重修北岳庙记,及文人墨客的诗词赋等。其中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立的《大唐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碑》,记述了唐玄宗封北岳为安天王之事。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立的《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碑,是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韩琦撰文并书写的。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立的《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部为汉文。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立的《大明诏旨》碑,为明太祖朱元璋封“五岳”、“四海”等诸神的诏书。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立的《顾亭林先生北岳辨》碑,碑文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写成,他主张北岳及北岳庙祀应在曲阳,不应改去山西省浑源县。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北岳祠始建于曲阳县,南北朝北魏宣武帝年间(公元500——512年)改建为北岳庙,以后曾多次重修。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亲临曲阳祭祀北岳,西域十余国来助祭。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晋王李克用到北岳庙祭祀。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开国元勋徐达是受朱元璋委托到北岳庙致祭。20世纪上半叶,由于连年战乱,除德宁之殿稍好外,其余建筑或倾圮或改作他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多次部分修缮。1982年将它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00年冬,曲阳县开始总体修缮北岳庙,维修和重建庙内一些建筑和朝岳门;庙前两座已成为污水坑的莲花汪,重现了清水满塘、莲荷争艳的美景;庙外街道也改建成与庙相称的古文化街。
大茂山(也叫神仙山)自驾游线路(攻略)大茂山(也叫神仙山)
位于唐县县城西北70公里处,为唐县、涞源、阜平三县交界共有,但主峰和大部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在唐县。大茂山就是古北岳恒山,是华夏五岳之一。史书明确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大茂山。建于曲阳县的那座北岳庙,是历代帝王遥祭北岳恒山即大茂山的岳庙。借天时地利之便,历史上大茂山曾建有许多庙宇,现山顶仍存有奶奶庙。如今的唐县大茂山是一座森林公园,有数以百计的自然景观。
大茂山海拔1870米,由于山高林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森林覆盖率达56.6%,山场上长满了松、柏、杨、桦等树木, 特别是那万亩翠绿的油松,以它特有的挺拔刚健之姿,给人以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之感。南山上,有数百亩山桃,每当初春,那串串粉红色的花蕾,在春风的抚摸 下,由山下向山上逐层开放,花期持续20多天。从春到夏,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万紫千红,竞相斗艳,宛如一片花海。
在顶峰南侧的跑马梁上,有数百亩开阔地。据传,这是杨六郎的练兵场。每到温热季节,这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徜徉其间,仿佛到了塞外草原。草地上搭建有五彩六色的帐篷,在这里野宿,清晨可以观日出。
大茂山不仅具有山清水秀之神韵,更有雄伟奇险之气势。大茂山由20多座山峰组成,站在崖顶,就可看到那峰连峰,峰拥峰,峰压峰,峰峰争先的壮观景象。 其主峰太乙峰,似群峰之祖,爷爷峰、奶奶峰、媳妇峰、母子峰、贞女峰诸峰环列,登峰极目远眺,天地苍茫,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渐渐远去。
在群山之中,隐藏着很多极具观赏价值的天然洞穴。在云遮雾障的西坡绝壁上,有神秘莫测的黄龙洞和黑龙洞,洞穴幽深弯曲,洞内有洞,洞内碧水常年不断。 这里还隐藏着被称为无底洞的几十座洞穴,都是天然形成的,深不见底。还有那些奇峰异石和附会着美丽传说的石景,如石人沟、长寿石、老佛石堂、菩萨堂、棒槌 山等。
大茂山乃唐河支流通天河的发源地,山内泉水汩汩,流水潺潺,高山瀑布飞流直下,雾气蒸腾,十分壮观。石人沟内的溪流,清澈见底,成群结队的鱼儿往来嬉 游,即可休憩观赏,又可持竿垂钓。“恒山积雪”为大茂山奇景之一。严冬时节,山峰多为积雪覆盖,至五月份才融化。春季游览,山顶白雪皑皑,山下流水淙淙, 山间山花烂漫。此时的大茂山,既展示着严冬雪峰的晶莹与肃穆,又流淌着春天的柔情与温馨。置身其间,深感神受,是一种奇妙无比的享受。
大茂山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脚下蜿蜒小路被横生的灌木挤得模糊不清。越往上爬,山势越险,山林越密,脚下云来如雾,林海生烟;两万多亩山林, 有油松、白桦、山榆、白杨、翠柏、山杏、核桃、山神木、野葡萄;浓荫下,人参、灵芝等中草药千余种;黄杨球、野山茶,千姿百态的野花其间;狍子、黄羊、小 松鼠在灌木丛中忽隐忽现。
大茂山有数以百计的天然景观,北沟山泉汩汩,溪水瀑布巧点其中。南端阴云雾罩的绝壁上,有一眼黄龙洞,洞中碧水常年不断,盛夏冰凉刺骨。此外,还有 72眼天井隐藏在悬崖峭壁中,顶峰南侧有数百亩的开阔地,碧草如毯,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犹如仙境。每逢冬春,山顶积雪数日不化,“恒山积雪”为唐县古八 景之一。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到清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祭祀北岳由曲阳北岳庙移至山西浑源,但是大茂山仍是这方生民心目中的北岳,到大茂山 朝山进香者历来不绝,如今这里更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吸引众多的游客。
大茂山野生植物众多,一年四季月月有花开,适宜游览、休闲、避暑和野生植物考察。
相关提示:这里手机无信号,爬山应穿旅游鞋。
路线:1、涞源线,保涞路--满城--走马驿--涞源南马庄--小关城--望天岭--大茂山
2、唐县线,保涞路--石口村--军城镇--石门--大西台--大茂山
3、阜平三眼井线,保阜高速--阜平(右拐上207)--大台--炭灰铺--三眼井--大茂山
1 线:保定--保涞路--满城--走马驿--涞源南马庄--小关城--望天岭村即到。这是上大茂山最轻松的路线了,比从唐县上路程少一个小时左右。车辆直接可以开到望天岭。该村村民比较朴实,可农家乐。上山路程2-4小时(因人而异),矿泉水每人2-3瓶为好,山顶有三个小庙,奶奶庙,有常年有香火。
2 线:走保涞路在唐县黄石口村左转,南行10公里到军城镇,右转西行直达大茂山。北京游客也可从望都高速口下道,到唐县城后走保阜路至白合镇,北行25公里到达军城镇,左转西行直达大茂山。
3 线:从阜平三眼井上神仙山难度大,历年来曲阳、阜平一带香客多走此路上山,路线很成熟,如是四驱车可开到三眼井,强度与涞源望天岭线差不多,普通车只能开到铁工,强度要大一些,但比唐县大西台线强度也要小一点。
除了上术3条登神仙山的线路外,香客常走的路线还有阜平姻脂洞、阜平上寺等线路,其中上寺因通车不便近年走的人很少了。
还有,严格的说,主峰是在阜平、涞源两县间,基本没在唐县境内(主峰下边北、东两条山脊之间的夹角内的区域才属唐县),大部分自然景观在阜平境内(过去的两条主要上香路线均在阜平境内)。只是唐县境内简易开发了,有新建的人文景观(主要是一个庙)













 输入指定颜色的文本输入需要设置字体大小的文本输入需设置字体的文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