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8597
魅 力 值:1490
龙    币:15066
积    分:12703.6
注册日期:2004-03-16
 
  查看波涛汹涌个人资料   给波涛汹涌发悄悄话   将波涛汹涌加入好友   搜索波涛汹涌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波涛汹涌发送电子邮件      

看看这个是说详细的,德国造下水道历经百年沧桑 助青岛避免被水淹! 真心NB啊,咱们落后岂止100年!
http://news.qq.com/a/20100608/000008.htm
德国造下水道历经百年沧桑 助青岛避免被水淹!

对于南方的部分城市来说,今年的雨水仿佛有点多,广东、广西的强降雨导致其内涝,主城区被淹的场景让人记忆深刻。当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大城市时,不少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城市,这就是青岛。之所以会在雨水频袭的时候想到青岛,是因为它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得益于100多年前德国人的手笔。上世纪初,德国人建造的下水道,100年后的今天仍在发挥着余热,这不禁令人称奇。6月4日、6日,记者先后两次走进拥有百年之久历史的德建下水道,试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初探德建下水道

有的地方真能开车

6月4日下午1点半,记者来到了市排水管理处。在得知记者想去探访一下百年之前的德建下水道时,工作人员给记者简单介绍了一下出口位置,说可以去看一看。但是,工作人员善意地提醒记者,他们以前也曾进去过,但都带着氧气设备,如果没有准备进去太深的话,可能会有危险。听了排水处工作人员的话,记者加了些小心,在去位于栈桥东侧的下水道出口前,专门买了蜡烛、塑料袋,用来照明、防水。

里面挺宽,但能开车的地方只有20米

4日下午3点半,记者来到栈桥东侧的下水道出口,因为正在退潮,原本被淹没一部分的出口全部露了出来。因为不知道下水道内是否会有积水,记者在脚上套了两层塑料袋,准备得差不多后,记者走进了神秘的德建下水道。

入口处非常宽阔,以前听人说,青岛的下水道里可以开汽车,这次见了才真正体会到。出口的拱形下水道又宽又高,开一辆轿车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有人说可以开解放牌卡车,则有点困难。往里走了20米左右,下水道出现了两个分出口,都没有主出口那么宽、那么高,分出口也根本容不下一辆车 ,即便是QQ 、小吉利。下水道可以开车的说法,对整个德建下水道而言并不成立。因为有分支,记者选择了左侧的一个出口,接着往里走。该下水道的分支高宽度大概只有 1.7米,记者在里面走只能低着头、弯着腰。

看到蛋形下水道,却不知为何被堵

举着蜡烛,记者小心翼翼地往里面走去,发现脚底下有很多海菜,可能是潮水涌进时带上来的。海菜的存在,让下水道变得滑溜溜的,记者的脚步无疑慢了很多。

在摸索前行了50米后,记者在一个拐弯处看到了一丝亮光,走近一看,才知道上面就是古力盖,距离下水道地面有五六米高。阳光透过古力盖的两个圆孔照进下水道 ,黑暗处的一抹光亮无疑让记者的心情舒缓了很多。在天井的下方,记者有了欣喜的发现——蛋形下水管。

只见蛋形管材的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据说上宽下窄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 。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如今在市博物馆二楼,一段在城市管网改造中挖掘的蛋形管材,已经作为文物展出。但是让人疑惑的是,下水道内的这个蛋形下水管不知为何被砖块堵死,只留有十几厘米的出水口 。下水管被堵的原因何在?是何人堵死的?这都是未知的答案。

楼梯间里有编织袋,难道曾有人居住?

在天井下面短暂调整了几分钟后,记者继续前行,但管道变得越来越窄,而且下水道呈现出阶梯式状态。即越往里走,下水管的位置越来越高,每一处增高的地方,都有台阶。由于离出口越来越远,没有了海水的回涌,管道的水泥地面显得很干净。

在前行的过程中,下水道右侧的一处楼梯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点着蜡烛,光线有些暗,楼梯间的平台上好像有丢弃的被子,记者不禁疑惑:难道里面还曾有人居住?记者走上前去,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平台上的是几条白色编织袋。因为楼梯间内有碎石块,而台阶看上去并不十分陈旧,有点像后来施工过,记者猜测那些编织袋应该是盛放建筑材料的。

越往里走空气越稀薄,记者无奈返回

记者往里面走了200多米,天井、古力盖也少了很多 ,随之而来的是 ,外面透进的亮光变得十分可贵。记者手中的蜡烛在一点一点地燃烧,不知不觉一根蜡烛已快燃尽。随着向下水道更深处走去,记者感觉到管道内的空气也变得稀薄起来 ,呼吸渐渐有点困难,不禁让记者想起了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的提醒。

因为没有走到下水管的尽头,记者有点不甘心,又试着往前走了20米左右。因为一直弯着腰前行,加上管道里氧气稀少,在没有发现古力盖的情况下,记者无奈掉头返回。当记者走出下水道出口的时候,看了看表,时间是下午5点钟,虽然在管道里走了只有几百米远,但耗费的时间之长超出了记者的预想。

◎再探德建下水道

在里面手机没信号

因为初次探访的准备不是很充分,记者决定再去一次。考虑到蜡烛照明效果差,下水道内比较湿滑,部分地方有积水,而且管道内布满了蜘蛛网,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虫子爬满了洞壁,为此记者准备了手电筒、雨衣、雨鞋。6月6日下午2点,记者再次来到栈桥东侧的下水道出口,这一次选择了另一条支管,径直向前走去。

试图GPS定位,管道内没信号

为了能尽量掌握下水道所在的位置,记者想到用GPS导航,试图以此确定自己在下水道内走过的路线。在进入下水道后,记者用手机上的GPS确定方位是太平路与安徽路的交叉口。因为确定了起点位置,记者满怀信心地向管道内走去。

这一次走的管道,和4日下午去的那条有些不同,感觉入口处明显比较宽敞。先前进管道需要低头、弯腰,但这次挺着腰板进去都没问题。在向里面走了30多米后,记者看到了一处天井,而且上面的古力盖距离下水道地面只有三米左右,按理说手机应该有信号。于是,记者拿出手机重新搜索定位,但让人失望的是,GPS没有信号,无法确定新的方位。记者试着把手机举到最高点,但依然没有效果,用GPS定位的想法无奈流产。

管道落差非常大,竟有6级台阶

虽然GPS定位的设想没能实现,但记者还是决心走下去。行走过程中,记者看到下水道的拱壁上每隔几米便有一条直径三四十厘米左右的水管,有的在两侧,有的就在记者的头顶上方。在继续前行20米后,记者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顺着水声望去,一幅场景让记者惊讶地喊了起来。

只见面前的下水道呈现阶梯构造,一个6级台阶将下水道分成了两层,上下两条下水管的落差非常大。而下水道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条宽约一米的下水管,整个下水道节点的空间很宽阔。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条下水道修得竟然像房子。

走到分支管道终点,臭味刺鼻

登上6级台阶,这一层的下水管矮了些,但也有将近1.7米高。记者低着头向里面走去,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成为唯一的风景。走了没多远,下水道又出现一个分层,管道变得又矮又窄,记者弓着腰进去,粗略估计了一下,也就一米多高。管道口处一根下水管横在上方,看上去非常陈旧,为了尽可能地接近下水道的终点,记者压低身子通过,猫着腰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

这一次,记者比较幸运,当一面水泥墙堵在面前时,记者心里有种小小的激动,因为终于看到了下水道的终点。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终点处有一扇铁门,已经锈蚀,门后面也被一面砖墙堵死,这扇门的后面到底是什么样子,让人好奇。

在记者走过的下水道中,这条分支管道的终点有点不同,因为先前的管道都非常干净,也没有异味,但在这条分支管道的终点处,却有污水在流,而且臭味刺鼻。下午4点钟,记者终于走出了下水道。 ◎

青岛不太怕强降雨

比起重庆、济南受暴雨影响造成的巨大损失,历次暴雨都没给青岛道路造成严重积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得益于青岛独特的地理特点。

青岛市为丘陵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临近大海,排海路径比较短,雨水比内地排泄速度快。

其次,每年青岛市排水管理处都根据道路排水情况,争取财政支持 ,逐步进行改造,如福州路中段、香港中路汽水厂门前、人民路瑞昌路路口、鄱阳湖路、宏大路等积水路段,都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

第三,得益于青岛市防汛措施到位。

每次下雨,青岛市排水管理处都会根据气象预报和实际雨量,相应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各工区根据预案级数采取相应行动,对重点路段和传统积水路段安排专人看管,并通过全市不间歇巡视及时发现问题,综合市民打来的热线情况组织人员和养护车辆及时进行疏通,基本上保证了重点路段有专人看管,突发问题能在短时间内妥善解决。

技术可行就是差钱

对于德国建的下水道,市排水管理处也曾专门做过调查了解,而且也找到了相应的材料 。据排水处工作人员介绍,青岛建置初期,没有排水设施,市区地势东高西低,地面水主要依靠天然河流和冲沟流入海中。德国侵占时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市政建设 。

德国人在青铺设下水道80公里

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当局将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迁移,然后把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整个区域的住房拆除,划定为欧人居住区,按照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欧人居住区开辟了新市街,并在主要街道下铺设了3200米下水管道,均为雨水管,污物则由桶搬运。后因桶运有碍卫生,1898年开始设置污水管道。

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采用雨污分流,在青岛西北部华人居住区采用雨污合流。雨、污水管道及雨、污混合式管道,均用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450毫米。两管接口处有螺旋,以便于衔接,周围用沥青混和麻丝及沙土缠涂,以期坚固耐久,防止渗漏。管子埋于地下深约2米,在街道两侧路边缘石下,每隔40~50米设预制方形或圆形混凝土雨水斗或入孔(也有砖砌雨水斗),上面覆以铁箅子。雨水随主干管通过暗渠,自流入海。

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亦由支管自流入污水管道,再经管道流入各排水泵站,由泵站将污水集中加压排海。在西镇、市北区等华人居住区,平日污水由管道流入附近排水泵站;下雨时排水泵站将这些管道的入口处堵塞,使污水溢出随雨水一起直排入海。这些管道的入海口均在胶州湾。德国侵占时期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铺设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总长度约为80公里。

德式排水技术上可行,缺资金

看了西方的排水系统,不少人曾提出疑问:为何我们的城市不能采用那么先进的技术。对于这个问题,市排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从技术层面来说,排水处有这个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他们说现在是用最少的资金实现排水效果的最大化。

“他们所修建的污水管道是根据当时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设计的,这些都是由当时特定的需求特点决定的。随着青岛人口密度加大,原来的小洋楼变为了人口密度更大的高层住宅,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自然都比原来大了很多。现在的城市需求更大容量的排水设施。”工作人员说,“在这一块上,我们的技术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是资金的投入可能是不允许的。”

当记者问德国建造的下水道与国内相比,孰优孰劣时,工作人员说时代不同了,德国人有自己的设计理念,但可能很多已经不符合现代城市的现状。所以,两者的可比性并不大。“现在我们用的也是雨污分流,而且每年也在改造设施,其实排水效果最重要。”

有的管道口被封死

对于该问题,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么多年,很多违法违章的行为出现,很多小企业或者饭店将污水直接排入到这些雨水排水口里,有些管道是为了截污而堵上的。还有些管道是已经废弃了的管道,为了更好地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在原本的管道上游进行了截流,另设管道。

◎相关资料

青岛特有的“古力”

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这些古力盖中心,大都有一个“ K ”,“ K ”代表“KIAUTSCHOU ”,意指胶澳。至于“古力”究竟应该翻译成汉字的哪两个字,也有专家认为还是用“轱哩”比较好。由“古力”派生出来的另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还有我们经常在马路上见到的地下雨水、污水、自来水、电缆、煤气等管道井盖,青岛人习惯称之为古力盖儿。

◎历史学家

这样的下水道得益于德的“雄心”

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德建下水道的历史,6月7日下午,记者采访到了原青岛市图书馆馆长鲁海先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本地人,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也留有下水道的记忆,而且多年来他也对此有所关注和研究。

下水道得益于德国人的“雄心”

鲁海先生说,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相比较美国而言,德国的兴起是比较晚的,他们雄心勃勃,想把当时只有两万人的渔村,建成“样板殖民地”。德国人在青岛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他们调集了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市规划,而先进的排水系统仅仅只是当时青岛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殖民区我们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两栋楼,并且在那个时候德国人就已经把电线设在地下,这些设计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德建下水道区域东西长、南北短

德国殖民统治时期,青岛被划分为了两个区:一个是禁止中国人居住的青岛区,另一个则是华人居住的鲍岛区。德国人从1899年开始铺设先进的地下管网,一次就铺了3500米。德国人对中国人是有歧视性的,他们只在青岛区铺设了先进的地下管网工程,而华人区则一直使用雨污合流。青岛地势南低北高,丘陵地貌,德国人在青岛大规模铺设下水管道也是顺山势集中在南部老城区的沿海一线,整个区域东西长,南北短。范围大概为:西到铁路,北到保定路、德县路、关海山、信号山、太平山,东到太平角六路。

下水道曾经是孩子们的玩耍之地

采访过程中,说起下水道留给他的回忆,鲁海先生兴致勃勃地谈了起来。他说小时候下水道里面非常干净,那里是孩子们的玩耍场地。“在我小的时候经常会钻到这个排水管道中玩耍,相信现在很多老青岛人都有这样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从栈桥附近的排水口进入,然后再从肥城路中山路路口钻出来,或者从中山路曲阜路路口跑出来。”鲁海先生说,他的儿子小时候还去过下水道里面,而这种记忆也延续了两代人。

“文革”时期还被用作人防工程

记者在下水道探访时,曾看到多个楼梯间,而且上面就是地面,让人不解其为何用。而这个问题,在鲁海先生那里得到了答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德建下水道还被作为了人防工程,排水道上开了很多口,里面修设了台阶。每一个通风口上面都有水泥块盖板盖着,盖板上有两个铁拉手,板子并不是很重 ,我们可以直接拉开进入,若是在排水道里面只要用力一顶,就能将顶板顶开。”鲁海说,“当时中国的其他城市非常羡慕青岛,德国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个排水道,让我们在‘深挖洞’时期,节省了不少人力。”

天然河道被填,致局部地区积水

“在我的记忆里,青岛没有出现过什么洪涝灾害,但是一到暴雨天气,青岛会有几个有名的积水处,比如青岛区的人民会堂处和鲍岛区的青海路,这些积水点都是人为造成的,原本这些地方附近都有地上河流的,天然起到泄雨水的作用。”鲁海告诉记者,“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些河流被填,改建成了马路或者盖上了高楼,加上城市到处在硬化,雨水无法渗漏,只能顺着地势汇集到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就造成了严重积水。” 文/记者 李伟伟 牛青青 图/记者 李隽辉

◎记者手记

手机终于响起我才不再焦急

我是负责在管道外接应他们的,在他们第一次进入管道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刚刚接到采访任务,领导千万次的嘱咐,让我一定随时和管道内的他们保持联系,一旦出现任何情况立马报警。我认真地站在洞口等待,在他们刚刚进入洞口的前15分钟我还能够听到他们谈话的声音。可是当半个小时后洞内只能听到隐约的井盖被撞击的声音,向管道内大声吼叫,无人应答。拨打两位记者的电话,全部无法接通。“我该不该报警呢?”站在洞口犹豫了一会,决定继续等待。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的手机终于响起,太好了,他们很平安。

Copyright 1998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

--
Q:披星戴月往哪儿赶呐?
A:……兜圈子罢了!
2012-07-11 21:00:2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1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