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6379 |
魅 力 值:172 |
龙 币:522 |
积 分:2794.2 |
注册日期:2003-12-18 |
|
|
|
个人奋斗和国家改革,都不能少
我们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至少在舆论层面,中国人正在经历权利的觉醒。政府需要为所有人改善生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社会利益的固化需要不断打破,这样的大环境会让我们改善生活的努力更加有效,也更加带劲。
中国舆论近年来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启蒙,并且很有效果。这样的舆论运动也对政府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形成一定倒逼。中国政府在行动起来,“以人为本”不仅成为响彻中国社会的口号,也在深刻影响各地政府预算的方向。
中国互联网上天天都在揭社会不公平的阴暗处,批政府工作的漏洞,这保持了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那部分压力,使对不公平的抑制成为中国政策层面丝毫不敢松懈的长期目标。
国家好了,个人才会好,这是个大规律。另一方面,这个规律不能用来具体指导个人的人生规划,也不能用来一一对照个人的现实得失。国家好不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起点和舞台,但我们个人的幸福感绝大部分来自于与周围小环境的对比,而我们在这个小环境里的位置变化,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一个人改善生活,个人奋斗与国家进步同时发生是最理想的。当前的真实情况是,国家进步的确在进行中,但是它的进步速度是否足够快存在争议。一些数据显示中国是最近几十年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有些人不认同这些数据性的指标,他们更相信个人的感受。
舆论这些年为抵制过于强大的集体主义,对个人感受的支持是空前的。很多个人的不幸和不如意都被用作了证明国家进步不足的例子。这逐渐造成了一种印象,仿佛个人努力对改善人生际遇来说,在当下中国没有太大用,或者作用远不如政府的努力重要。比如互联网流行“拼爹”说,认为由于不公平的存在,只要爹不行,我再努力也不行。
在民生的一些主要领域,指望政府创造更好条件也成为流行舆论。比如买房、养老等,个人的不利境遇常在舆论中转化成单向对政府的不满,通过个人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很少受到舆论的提倡。
然而这样的舆论倾向不应无限发展。因为第一,发展民生和消除不公平已经成为中国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向,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能压缩成“一夜之间”,而且民生漏洞和不公平在任何社会里都存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论如何做不到福利和公平的楷模。第二,个人奋斗在所有现代社会里都是个人命运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它和政府对公平环境的创造是相互不可取代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个人奋斗受到舆论的大力倡导,也指导了当时的大多数年轻人。中国的巨大社会成就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所有个人奋斗的总和,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合理化过程,创造了大量最终得以转化为社会福利的资源。个人奋斗精神指导了所有发达国家的崛起过程,它在中国尤其不能中断。
其实中国现实中的情况同互联网上的氛围并不一致。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绝大多数人现在想的依然是要靠个人力量解决,极少有人会钻要政府对个人遭遇承担全部责任的牛角尖。然而互联网舆论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它有可能让社会上的真实抱怨越来越多。
中国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平衡,舆论对政府责任的强调有很大积极意义,但如果它走向绝对化,就会产生负面的引导,不仅增加社会运转的难度,还会耽误很多个人,引他们走向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等待。国家要作为,个人要励志,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对个人充满机会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