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35142 |
魅 力 值:1235 |
龙 币:20631 |
积 分:20863.6 |
注册日期:2004-04-07 |
|
|
|
1937 國軍德製戰車
抗日戰爭前期,日軍陸軍技術本部對一輛在南京戰役中被俘的中國德制戰車 進行技術分析。
按照日方說法,中國戰車「車體損壞不大,但可見無數彈痕」。
這輛戰車是 在1937年12月12日掩護步兵撤退,且戰且走中油料耗盡,依然用車上的機槍抵抗許久,才在晚上落入日軍之手的。其後部的纍纍彈痕,與此記錄較為吻合。
當時的裝甲團指揮官杜聿明將軍也曾回憶過曾有兩名裝甲兵在南京戰役期間,儘管坦克已經不能開動,依然利用上面的武器抵抗日軍達數小時之久。
其後,其中一名裝甲兵乘夜脫險回到 部隊報到。當時杜聿明並不十分重視這件事。
後來知道日方報紙報導了這兩名裝甲兵的頑強抵抗,趕緊去尋找這名戰車兵,卻發現他已經在剛結束的崑崙關戰役中陣 亡了,於是再也無法知道詳情。
1937年12月,一輛中國德製一號戰車與另兩輛戰車曾配合約300名步兵在湯山反擊日軍步兵第36聯隊,並試圖繞襲到日軍後方 的師團部指揮所,戰鬥中摧毀了日本東京記者訪問團的
吉普車,造成多名記者死傷。
這次行動因為日軍36聯隊獨立第一機槍中隊和山炮部隊及時趕來而失利。
三輛中國戰車掩護步兵撤退,並安然離開。日軍的山砲擊中中國戰車的炮塔卻滑飛了,沒有造成什麼損傷,讓日軍頗為驚訝。
正因為如此,日軍在俘獲這輛坦克後送 回日本,交給技術本部進行檢驗,以為此後日軍坦克設計的參考。
在南京戰役中,還有四輛幾乎完好無損的德製戰車在下關碼頭被俘。
「十二月十二日,中華門陣地被日軍突破,守軍潰退,戰車無人指揮,找衛戍司令長官部也無人負責。
戰車連長見上自衛戍長官部下至各軍師情況均極混亂,即自動 撤到下關,準備找船舶渡江。
到下關後,見僅有幾艘小火輪皆被36師控制(據宋希濂說法實際上是被衛戍司令長官部控制),只找到四隻木拖船將戰車裝上,又 向36師的一個營長借到一艘小貨輪。
正在拖著木船過江之際,突然又有一隻小火輪追來,不准這只小貨輪運送戰車渡江。雙方經過激烈爭執,因小貨輪上36師的官兵較多,強迫將繩索砍斷。
載運戰車的木船既無舵又無槳,不能掌握方向,只有聽任江水沖擊,順流而下。」
這幾輛戰車就是在撤退的混亂中,木船翻覆後被日軍矢口部隊俘獲的。
德國PzKpfw I/A型(sd.kfz101)輕型坦克,戰鬥全重 5.4噸,最大速度37公里/小時,裝甲厚6-13公釐,乘員2人,裝備2挺7.92 x 57公釐 MG13機槍。
日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戰車的機械穩定可靠,炮塔和車身正面最厚裝甲13公釐,普通部位6-8公釐,雖然比較薄,但是足以抵抗當時輕武器的射擊。
最大的缺點是裝備的主要兵器為雙聯裝機槍而不是火砲,在戰鬥中的威力和震懾力多有不足。
===================================================================
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國軍也投入大量戰車參與戰鬥,只是一樣犯了和法國以及日本的錯誤沒有大量集中運用,步兵和戰車兵也沒有受過步戰協同作戰訓練,戰車衝太猛把步兵遠拋在後面,一輛一輛消亡在日軍以上海的高樓大廈巷弄間交織起的交叉火網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