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刘老夫子
刘老夫子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刘老夫子个人资料   给刘老夫子发悄悄话   将刘老夫子加入好友   搜索刘老夫子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刘老夫子发送电子邮件      

禽流感并不可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e6vz.html

1997年在香港首次发现H5N1禽流感会致命地传染给人,轰动一时,禽流感从此进入了大众语汇。之后禽流感渐渐地淡出了公众视野。实际上在2003年H5N1禽流感再次出现后,它就没有再消失过,世界上每年都有人感染了H5N1,每年也都有人因此死亡。直到今年,中国还有2人感染H5N1,2人都死亡,但有多少人还在关心它呢?现在大家关心的新出现的H7N9禽流感。人们对病毒也是喜新厌旧的。

  H5N1和H7N9都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最常见的、能引起严重后果因而也是人们最关心的是甲型。在流感病毒的表面存在两种蛋白质。其中一种能让血液中的红细胞凝聚在一起,所以叫做血凝素(简称HA或H);另一种蛋白质能把神经氨酸(一种糖类分子)分解掉,所以叫神经氨酸酶(简称NA或N)。这两种蛋白质因为暴露在流感病毒的外面,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们就成了人体免疫系统的靶子。如果这两种蛋白质出现了变异,免疫系统识别不了它们,流感病毒就能躲过去。因此病毒学家就根据这两种蛋白质的变异情况来给流感病毒做进一步的分类,编上不同的号码。H5N1和H7N9的数字就分别表示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类型。

  血凝素虽然最初是被发现能让红细胞凝聚而命名的,但是这并不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和细胞表面上一种叫唾液酸的糖分子结合。唾液酸的本来作用是吸附水分,让细胞表面保持湿润。但是血凝素能和唾液酸结合发生反应,让细胞误以为流感病毒是营养素之类的有用物质,把它“吃”到细胞里面去,这样病毒就混进去感染了细胞了。鸟类的唾液酸主要分布在肠道,而人体的唾液酸主要分布在呼吸道,而且鸟的唾液酸和人的唾液酸的结构不太一样,禽流感只能和鸟唾液酸结合,人流感只能和人唾液酸结合。因此以前人们认为,禽流感是感染不了人的。

  但是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事件改变了这个看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的研究发现,人体内其实也有鸟唾液酸,不过它的分布区域和人唾液酸不一样。人唾液酸集中分布在上呼吸道,而鸟唾液酸集中分布在下呼吸道,包括肺。人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出现的是上呼吸道的症状,有时会并发肺炎,那也是细菌引起的,与流感病毒无关。但是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由于感染部位就在肺部,直接就引起了肺炎。

  禽流感病毒对人体来说是全新的病原体,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不了它,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它。但是人体免疫系统还有别的方法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其中一个方法是用免疫细胞吞噬病毒。免疫细胞遇到病原体时,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向别的免疫细胞发出信号,吸引它们来一起消灭敌人。新来的免疫细胞也释放细胞因子,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过来,如此持续下去。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正反馈的过程会得到控制。但是在遇到禽流感这种陌生而破坏性强的病原体时,免疫系统如临大敌,完全失控,聚集到肺部的免疫细胞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体液也越来越多,最终把呼吸道也堵塞了,导致呼吸困难,乃至死亡。所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死亡率非常高,例如被H5N1感染的死亡率高达60%(实际可能比这低,因为那些病情轻的患者因为不知道得了禽流感而没有被统计进去)。

  不过,因为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是在下呼吸道,要被感染就不容易了,要吸入大量的病毒,病毒才会到达那里找到突破口。H5N1流行了十几年,全世界总共也就发现了600多个病例。而人流感的感染部位是在上呼吸道,病毒只要进入鼻腔,就能感染,全世界每年有5~15%的人被感染。也因为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是在下呼吸道,病毒很难再跑出来,要继续传染给别人也就不容易,不像人流感,打个喷嚏或咳嗽一声,病毒就随着飞沫传播开去了。

  所以目前发现的禽流感患者,基本上都是由于与禽类有过密切接触而被传染上的,只有两、三例是因为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而传染上的。感染禽流感的后果虽然很可怕,但是被感染上的概率却是极低,只要不与禽类接触,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医学界之所以对禽流感高度警惕,是因为担心禽流感在传染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特别是猪、猫)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变得可以和人唾液酸结合,那样的话就会出现一种既能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又是很致命的新型流感病毒。这种情形在上个世纪曾经发生过三次,在2009年也发生过一次。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不难。去年荷兰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只要让H5N1的病毒基因组的5个地方发生突变,就能让该病毒变成很容易就在雪貂之间传播(其中4个是他们根据以前的流感病毒有意引入的,另一个则是通过人为让病毒在雪貂传播,传播了10次自然发生的)。现在发现H7N9已有了其中的3个突变,还差2个。
2013-04-13 20:49:1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0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