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13800138000
13800138000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91943
魅 力 值:722
龙    币:27048
积    分:45252.6
注册日期:2008-05-23
 
  查看13800138000个人资料   给13800138000发悄悄话   将13800138000加入好友   搜索13800138000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13800138000发送电子邮件      

【五丈秋风】《教育平等志愿者行动问答》
http://bbs.hlgnet.com/board/#1_24869282

一、我们是谁?
我们是没有北京户口的北京常住居民,团结起来为孩子争取平等受教育权,自发成立推动教育平等公民志愿者团队。

我们团结起来的理由:教育部规定高考只能在户籍地报名,我们要么从小把孩子留在户籍地上学成为留守儿童,要么把孩子带在身边然后到高中再送到户籍地面临教材、试题不统一甚至语言不通等问题,同是中国公民,同是所在城市纳税人,仅仅一纸户口,孩子不能在父母身边上学,这不公平也不人道。

2010年2月开始,第一阶段争取小学升初中不分户籍的平等,到6月大体实现了目标;2010年7月开始,我们每月去教育部请愿一次,要求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我们为自己的孩子,也为北京700多万以及全国两亿多新移民的孩子争取在父母居住地高考的权利,为我们国家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会一直努力,直到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二、我们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1、我们的基本立场是: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贫富、地位的平等教育机会,是政府的义务。

我们不是为孩子争取在北京高考的特权,而是争取孩子随父母生活的天然权利。当我们争取的目标实现,即所有常住居民的孩子都能够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北京的高中毕业生会增加,高考录取率将与全国持平,不再有高考优势。

我们不仅在为新移民争取教育平等,也为原住民争取教育平等。所有纳税人的孩子应就近入学接收平等的教育。为避免择校风,一个城市内部教育资源应当基本均衡,应当把现有公立学校差距“削峰填谷”,设施和师资力量一律平等,教师公务员化,在不同学校间调配。:

2、我们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连续工作和生活一年以上是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北京、上海四年)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考虑到历史形成的地区教育水平差距,为避免短期内非理性高考和教育移民,教育落后省份报考资格需要三年连续学籍,北京报考的资格是四年连续学籍,这足以避免高考移民。

三、非户籍人口在北京高考是对北京户籍孩子的不公平?

有人提出,给外地户口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就是对北京户籍孩子的不公平,这就等于说,任何公平的进步对于原来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应当成为拒绝公平的理由。大城市已经享有很多教育资源优势,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再给特殊的保护。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北京就是他(她)的家乡,仅仅因为一纸户口把他(她)排斥在外是不人道的。从更漫长的历史看,每一个人都是移民的后代,我们不是寻求与原住民人的对立,而是寻求与所有纳税人一起建设共有的家园。

四、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大城市人口会无限膨胀?

有人担心,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会导致北京人口无限膨胀,这是计划经济思维。且不说北京目前的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东京和伦敦,要不要控制北京人口以及如何控制这本身是争议话题,以现有中小学户籍学生和非户籍学生比例推算,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按照四年学籍的标准确定报考资格,北京参加高考的人数几年内将增加近40%,大学录取比例将很快下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全国其他省市高考录取率都在提升),失去了高考录取优势,不会有很多人专门为孩子的教育移民北京。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增加的人口基本上是告别留守随父母生活的学生,即使当下户籍限制了他们随父母上学,他们中学毕业后也会来到父母所在的城市,户籍限制最终不是控制了人口,而是毁掉了很多孩子的前途,制造了受歧视的移民二代。

五、北京教育资源不足?

有人担心北京教育资源不足为所有常住居民的孩子提供教育,然而现实是北京教育资源闲置,每年都在削减学校和班级规模,高考报名人数也是连续3年下降,2011年已经低至7.6万人。北京市中小学生在校生数曾经在1990年代达到将近200万人[7],而现在只有120多万人,即使全部吸纳北京北京教育资源闲置,每年都在削减学校和班级规模,高考报名人数也是连续3年下降,2011年已经低至7.6万人。北京市中小学生在校生数曾经在1990年代达到将近200万人[7],而现在只有120多万人,即使全部吸纳北京非户籍居民的孩子来北京就学,学生数量也还不到1990年代。的孩子来北京就学,学生数量也还不到1990年代。另外,和纽约相比,北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有2000万纳税人就负担相应人口的教育,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不应该是问题。

六、怎样争取教育平等?

1、认清障碍和出路。教育依附于户籍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改革面临两大主要障碍:教育部门作为官僚机构和既得利益者,决策能力有限,即使有心改革也很难主动有所作为,这是被动的阻力;维稳部门担心人多失控,对于集体活动一向紧张,这是主动的障碍。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这需要最高层领导批示才能解决,所以,我们诉求的对象是最高决策者,让他们认识到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2、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团结起来发出强大又温和理性的声音,以适当压力促变革,没有压力很难有改革,而压力必须适当。声音要强大到最高决策者能听到,而强大的声音必须温和理性。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最温和的方式逐渐壮大团队,同时发出建设性解决方案。争取教育平等关键在于人多力量大,从正面讲,这是民意。我们不做任何过分的事,推动政策改变。具体主要工作包括:通过征集签名支持和建立联系扩大团队;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可行性方案;每月去一次教育部请愿,每次除了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主诉求之外,还会有针对当时教育方面具体问题的建议;组织教育问题专家讨论可行性方案;给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寄信寻求帮助;寻求新闻媒体、教育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的关注和支持,等等。

七、征集签名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教育平等国家不缺少学者的呼声,也不缺少建议方案,缺少的是变革的压力。征集签名的含义不是“请给我们签个名”,而是“请签名加入我们的团队”。签名不只是增加个名字,而是增加一个有联系方式的团队成员。很多积极的志愿者就是从签名中出来的。征集到的签名要保持联系,定期报告工作进展,这样让所有加入的成员有归属感和参与感。

签名对象是非京籍居民,北京户口的居民愿意签名的单列一张,因为呼吁信的主体是非京籍家长。签名留下联系方式,志愿者办公室定期报告工作进展。

征集签名可以到商场,但理想的地点是地铁口等公共空间,不仅征集到更多支持者,而且扩大社会影响。征集签名不能阻挡道路通行,不能聚集过多人。即便如此谨慎也可能遇到障碍,比如警察阻拦,要坦然和善解释我们的行为,如果不行就离开,可以远离一些。

我们要有吃苦的精神,不怕炎热和寒冷,不怕白眼和冷漠,为了孩子,为了两三亿城市新移民,吃这点苦值得,要用我们的承受感动这个国家。

八、争取教育平等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那些问题?

1、目标单纯。家长团结起来只有一个目标——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没有任何别的目的。至于客观上有助于民主法治和社会进步,那是客观结果,不是我们的主观目标。目标单纯有助于大家内心坦荡,敢于面对压力。因此,在有关教育平等的qq群、微博、论坛、email等各种场合,要尽量避免谈及其他民生和政治敏感话题。

2、行为温和、理性和建设性。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不要责怪谁,不要跟任何部门对立,要拉上教育部一起向最高层喊话。不要闯警戒线,不要堵路,不要拦车,最重要的,不要愤怒,即使接待人员不可理喻,也不要愤怒,因为跟他说多了没用,决策者在最高层,而且,这是历史问题,不是他们直接造成的。要提出可行性方案,帮助有关部门找到出路。

3、不与原住民结怨。相互指责只会让原住民抱团,这给保守势力拖延改革的借口。我们不仅为非户籍居民争取平等,也为原住民争取平等,个别狭隘的原住民反对新移民很正常,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任何时候都要温和理性,耐心解释我们的立场,千万不能对骂。)

4、面对警察内心坦然。无论警察找上门,还是签名、研讨或请愿过程中遇到警察,都不要惊慌,要内心坦然,耐心解释,我们的目标是为孩子争取高考权利,北京市有义务为所有纳税人提供平等教育,也是为社会进步,包括学者、律师、媒体、NGO组织等很多人都在支持我们,大家都为了社会进步。

九、我们的努力有希望吗?

2010年之前,非京籍的孩子在北京上完小学,没有资格参加正常的初中录取。2010年2月开始,家长们团结起来,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争取小学升初中不分户籍电脑派位,到2010年6月,家长团队壮大到2000多人,先后八次去北京市教委和海淀区教委,基本实现了小升初的教育平等。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从最初的四位家长已经发展到6万多人,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也都成立了家长团队,大家已经成功让教育部把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列入头等议题,2011年一年内对家长的诉求做出四次回应,说正在加紧研究,这在一年前不可想象。我们代表着北京700多万全国两亿多新移民,我们顺应了历史潮流,必然会得到广泛支持。

时间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看我们自己能团结多少人。请大家积极参与活动,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提高我们的行动效率,近两年来,我们的目标始终没有改变——2012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
有事请拨打电话13800138000
2013-06-27 08:05:3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1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