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12491 |
魅 力 值:238 |
龙 币:17798 |
积 分:10454.8 |
注册日期:2007-07-29 |
|
|
|
曾经的泉城:北京
历史上,北方地区依泉而生、泉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不止济南一个,北京曾经也是一个多泉地区,历史上有许多名泉。如海淀玉泉山下的玉泉,金代就得到了开发利用,“玉泉垂虹”为著名燕京八景之一,元、明、清三代玉泉均作为宫廷和都城的重要水源,乾隆誉之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屈居第二。
北京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这样的地形常常使东南方来的云雨天气受阻于山前,使得山前地区降水增加,北京的山脉多为石灰岩,其透水性较好,再加上古代良好的植被环境,很容易吸收自然的降雨。穿行于北京大地的永定河、温榆河及潮白河等河流经历史上的多次摆动,形成了相互切割的冲积扇,这样就造就了地下的潜水带,一旦条件具备,这些地下水就会出露为泉。北京早年地下水位较高,挖地3尺就有水,老百姓常提到的一种俗名叫“井窝子”的浅土井就是这种情况。
据1979-1980年所做的北京全市普查,旱季检测到流量的泉共有1246个。其中怀柔县772个,门头沟区112个,密云县105个,房山区97个,延庆县83个,平谷县33个,昌平县28个,海淀区10个。全年总泉水量约2亿立方米。大部分为小泉,流量大于100升/秒的有15个。其中怀柔县5个:桃峪泉群,流量测300升/秒;庄户西沟响水壶泉,流量300升/秒;旺泉峪泉,流量150升/秒;洞台马连桥泉,流量200升/秒,八道河桥边泉,流量100升以上/秒。房山区5个:黑龙关泉群,流量200升以上/秒;河北万佛堂泉,流量100升以上/秒;南尚乐高庄泉,流量500升/秒;长沟甘池,流量150升/秒;城关马刨泉,流量130升/秒。平谷县2个:将军关泉,流量则100升/秒,靠山集东沟老泉,流量103升/秒。昌平县1个:昭陵九龙也池,流量180升/秒。延庆县2个:黑龙潭泉,流量340升/秒;黄龙潭,流量100升以上/秒。
古时,广安门外的莲花池一带常年有泉水涌流,树茂草丰,交通便利,成为一些游牧部落的定居之所,西周以前即有凿井。围绕莲花池,逐步形成了一座约9平方公里的燕国蓟城,此乃北京前身。公元1153年,蓟城改名为金中都城,城池扩大到22平方公里。1267年元朝在此建大都城后,城的中心才从当年的莲花池迁移到今天鼓楼、高梁河水系一带。而高梁河的水,也是来自西山的泉水。此后明、清王朝也定都于此,在西郊的山区和平原,依靠现成的泉眼和池泽为水源,修建了多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苑,形成许多人工湖面和形态各异的泉水。
北京泉水数量众多,城内外,各区县都有分布,品种有温泉也有冷泉,不少风景名胜和泉相关,不少地名也都和泉有关。
门头沟区清水村西北约1公里的上清水泉,泉水从沟谷自多处岩石裂隙中涌流,汇成溪水向东南注入清水河,再往东入斋堂水库,泉水平均日溢流量约万吨左右。潭柘寺公园东北2公里处有泉叫潭柘寺泉。位于白阳水的一口泉,泉口水温只有2℃,是北京地区的冷泉之一。
房山区城关西南15公里甘池村的甘池泉,由宜新寺泉、西甘池泉、北甘池和东甘池泉组成。泉水溢出地表后各自形成泉池,池水溢流汇成北泉水河,向东南注入北拒马河。黑龙关泉位于班各庄乡黑龙关村西北的大石河干流上,当地称黑龙潭。泉水从河道中多处岩石溶洞和裂隙中涌出,在河道中汇成潭,其溢流构成大石河的补给源。马鞍泉位于十渡镇马鞍沟中,多处泉水从沟两侧的坡脚和沟谷中溢出向下游汇集排泄,往南注入拒马河。还有万佛堂泉、马刨泉、河北泉、高庄、下营泉群等。万佛堂泉泉水从岩石溶洞裂缝中流出,向东南流人大石河,汛期日水量可达8万吨左右,水温12℃。在河北乡政府门前的泉水日均溢流量0.8万吨左右,水温13℃上下。长沟乡有一个甘泉池,由北和东甘地泉水汇集而成,日溢水量也超过万吨。
昌平区的白浮泉位于龙山东麓,又名龙泉。元代在泉水出处修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龙池,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元代郭守敬就引白浮泉等泉水,修建了白浮瓮山河。沿途汇集了王家山泉、西虎眼泉、一亩泉、马眼泉、石河泉、沙涧泉、柳林泉、温汤龙泉、冰水泉、玉泉等,为著名的漕运干渠通惠河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居庸关西南有一红龙山,万山丛中有众多泉水汇成激流,水从山中流出,如同白雪一样喷涌而出,因而得名“龙门喷雪”。
延庆城关乡三里河西南有白马泉,古代这里为沼泽地,当地称其为“汪”。据县志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水如沸溢,高涌尺许。”相传,在泉中曾住着一匹白马,故取名为白马泉。另外,上磨村有黄龙潭泉、黑龙潭泉,珍珠泉村有珍珠泉、响水泉,佛峪口村的佛峪口温泉泉口水温达42℃。
怀柔范各庄乡上莲花池村与下莲花池村之间的莲花池泉,泉水从岩石裂隙中多处涌流,汇集沟内顺地势向东南泄入长园河,为长园河源头。响水湖泉位于怀柔沙峪乡庄户村西北约600米的山谷中,泉水多处从岩石裂隙中涌出向沟内汇集,形成溪水及小湖。
密云县南5公里的圣水山北山根有圣水泉,明朝万历初年,戚继光观览圣水泉后,捐款在泉旁修建了一座龙女庙和一座过凉亭(又称初月亭)。在凉亭有前边,还用河卵石砌筑了一个长方形的滴水池,使圣水泉的水绕过庙、亭以后,从山石缝隙间滴入池内。滴水入池所发响声,似古琴鸣响,故称之为“圣水鸣琴”。
顺义焦庄户附近的金鸡泉,曾是金鸡河的主要源头之一。还有峨眉山东沟泉、宴庄泉。
黄草洼泉位于平谷县靠山集乡黄草洼村。泉水由沟底与坡脚的裂隙中多处流出,向沟内汇成溪流。溢流量受季节变化影响,一般年份不断流。
北京城近郊也有不少名泉。
海淀区玉泉山山上山下的泉眼众多。古代文献曾云:“沙痕石隙随地皆泉”、“随处为泉,破土即流”。《日下旧闻考》云:“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澄泓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历史上万泉庄一带多泉,泉水汇聚成河,称万泉河。此外樱桃沟泉、碧云寺泉、香山公园泉、八大处泉、黑龙潭泉、隆恩寺泉、大觉寺泉、龙泉寺泉也都很有名。温泉村曾以高达30C的热泉水而定名温泉乡和温泉村。上世纪50年代时尚能保持日均溢水量20多吨,因地下水位严重下降,70年代中期泉水几近断流,1978年时彻底干枯。
北京的北郊,有一地叫满井村,因有一古井获名。过去井中泉水喷涌,冬夏不竭。井旁草丰藤青,渠水清流。明代文学家袁宠道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早春二月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满井并写下《满井游记》。在作者笔下,泉水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又一层,清澈得能见到水底,水光亮晶晶的,像刚制成的镜子冷光从匣子里突然射出来一样。
城外有泉,城内也有泉。
北京城内过去有不少水井,取名二眼井、三眼井,这里的眼就是指泉眼。今日有金鱼池,是一大片新盖的楼房,过去是一片大大小小的养金鱼的水池,在水池底下就有不少泉眼。直到解放初期,泉水直向上冒。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舒乙在接受采访时,有这么一段话描述北京老城,也可见泉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北京城是四四方方的,但是稍微注意的话就可以发现它的西北角是一个圆弧形的,在搭城墙的时候,城墙外面是砖,里面的芯是土的,在这个地方(西北)怎么搭怎么塌,它的基础不好,仔细一研究泉水集中到这个地方进城或者绕城,所以这段的水面很多,等于这个城墙是泡在水里面,修了好几次都塌了,那怎么办呢?就稍微绕开一点变成弧形,现在走城墙没有了,变成二环路了,二环路的西北角是弧形的,那就是原来的城墙,证明原来这一带水多,里里外外都是水,现在这里面就是积水潭,外面有一个大湖面叫太平湖,现在都没有了,但是这也证明了原来这个地方水多,而且由这里进城环城再向东城。”
北京丰沛的泉水不仅美化了京城环境,同时也滋润了整个北京城。早在金代,皇家就把这些甘洌的泉水引进皇宫,还利用泉水种植御稻,供宫廷享用。明清时期,为了让皇宫里喝上清凉的泉水,有专门的水车从玉泉山把泉水经西直门拉到皇宫里,据说乾隆为了验证泉水的水质,让内务府的官员用特制的银斗称量天下所有的泉水,称量的结果是南京清凉山和苏州的虎丘泉及碧云寺、白沙的泉水每银斗重一两一分,平山的泉水重一两六厘,惠山和虎跑泉都是一两四厘,扬子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济南的珍珠泉重一两二厘,只有玉泉山的泉水斗重一两。乾隆十六年(1751)五月二十九日奉上谕曰:“京师玉泉,灵源浚发,为德水之枢纽。畿甸众流环汇,皆从此潆注。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城市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剧增,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紧缺和地面沉降。如今,北京有些地方的地下水位已从解放初期的5米下降到现在的50米。从上世纪60年代起,北京的泉水水量不断减少,许多泉包括名泉逐渐萎缩,直至干枯。昆明湖原由西山泉水供给水源,由于泉水枯竭,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改由京密引水渠供水。昌平龙山泉、房山万佛堂泉等著名大泉已经相继消失。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玉泉,涌流了上千年,50年代初流量还可达1立方米/秒,至70年代不能自流,现在已完全枯竭。北京植物园内的樱桃沟泉水虽经有关部门竭力保护,但仍日渐枯竭。
泉水造就了北京,北京则毁灭了泉水,这不免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