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5142
魅 力 值:1235
龙    币:20631
积    分:20863.6
注册日期:2004-04-07
 
  查看四处游荡的大灰狼个人资料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悄悄话   将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加入好友   搜索四处游荡的大灰狼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送电子邮件      

人类的起源与华夏种族的形成
转帖自何新网易博客


[呼呼整理、综合 ]



一、现代人的起源


㈠中国人的起源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晚近的概念,指现在世界上的全体华人。


中华民族的前身是华夏种族。4000年前的夏民族与更早的华胥民族,是华夏民族的前身。


关于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考古界的争论很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是北京猿人,后来又有遗传学家提出中国人起源于非洲。


本文对有关理论尝试作一梳理。



㈡现代人的诞生


⒈现代人的起源


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4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 。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


这样,由现有发现的化石来追溯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 ,已可以循着由近及远的序列,从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能人,一直追溯到南方古猿。比南方古猿更早、形态更原始的人类的早期代表,则还在探索之中。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而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智人是人类进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晚期智人的形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一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还有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区进化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1987年,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可以追溯其祖先到大约15万年前住在非洲的一个女人。之后,一部分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并在同一时间由穴居人类演变为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这一观点至此成为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国家)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就进一步证明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


⒉现代人的形成


现代人,即人类进化史上的最新阶段--晚期智人。对于晚期智人的由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直到今天也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如果我们将西欧典型尼安德特人与克罗马农人,或大荔人与山顶洞人的头骨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典型尼人的头颅又长又低,两侧突出,脑后枕骨像是一个外伸的凸起,额骨向后倾斜,显得很平坦,眉嵴骨十分厚重。然而克罗马农人的头颅很高,胸后枕骨较圆,头骨两侧较垂直,额部也垂直,显得很高。眼眶上没有粗大的眉嵴。脸部的差异也很明显,尼安德特人脸面向前凸出,长有一个很大的鼻子以及硕大而无下颏的下巴。而克罗马农人脸面平,鼻窄,下巴颏突出,已与我们现代人完全一样。


在19世纪,大部分人类进化学者并不将尼安德特人看作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因为尼安德特人的体质特征过于类似"猿"。当时的观点是将克罗马农人以外的其他化石人类,如中国猿人、爪哇猿人以及尼安德特人都看作是灭绝的旁支。然而到了本世纪20年代,学术界则开始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


但在30年代,1932年发现的斯埋汉姆头骨和1935年发现的斯旺斯科姆头骨 使一些学者认为晚期智人早在尼安德特人之前已经出现,所以尼安德特人应是演化中的一个旁支。 这两具头骨显示出有较圆的头颅和较高的颅顶。虽然今天大家都承认这两具头骨上直立人的性状仍很明显,但是在当时却形成了一种叫"人科灾变说"的理论,认为以这两具头骨为代表的晚期智人大约在20万年前已经出现。可是他们受到尼安德特人的压制,因为尼安德特人在体质上更加适应严酷的冰期气候,而体质形态上更为进步的晚期智人只是生存在亚洲一些较为温暖的地区,逐渐发展出更为进步的技术和文化。大约在3.7万年前,他们返回欧洲取代并消灭了尼人。


“非洲起源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被称作“夏娃假说”,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80年代以后由于对各大洲现代人DNA序列的研究而得以盛行,之后得到许多考古学家、遗传学家及分子生物学家研究结果的证实。支持该学说的研究者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不是由当地的古人类直接进化而来,而是来源于10~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共同祖先,该祖先其后向其他大洲扩散并先后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通过对最近几年有代表性的几例DNA、Y染色体的SRY及YAP区DNA序列、X连锁基因(Xq13.3、PDHA1)及常染色体控制区基因(MX1、EDN、ECP、MC1R和MS205)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统计学分析认为,非洲人对现代人类基因组的贡献是通过至少两次向世界其他地区的领域大规模扩张而完成的。


体质上完全具现代性状的人类确实在7万~8万年前已出现在非洲,他们的扩散是通过基因交流和人口迁移来完成的。



二、现代人的迁徙


㈠现代人的迁徙


⒈迁徙的路线


10万年前有一批非洲人离开非洲大陆,现在所有非非洲人都是他们的后裔。10万年前也许是我们祖先最早离开非洲的时间,此后人类陆续离开非洲,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大规模迁出非洲大陆。


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的路线究竟怎样,还是个未解之谜。如(图一)所示,传统学说和基因学推测,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由于自然灾害被迫大规模迁出非洲,对盐的需求使得人类必须沿海岸线迁徙。当越过红海和阿拉伯半岛来到伊朗高原,人类文明得到了了进一步发展,于是一部分向欧洲进发,另一部分继续沿海岸线迁徙来到印度和缅甸。有一部分沿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边缘向北来到黄土高原,他们依靠盐碱地和盐矿获得食盐。另一部分则向东来到南海边,并继续向北达到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甚至越过白另海峡到达美洲。在东南亚,有一群擅长航海的人,他们驾驶独木舟来到澳洲及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还有一小部分到了南美洲。当然,沿途有许多部落留在当地。


2、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通过口口相传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由西汉的刘歆整理汇编而成。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周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当作历史书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该书成书年代久远,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书中描述的很多事物在中国境内没有,也无法解释,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却可以解释。


《山海经》中有两段对黑人的描述: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在中国境内没有黑人,即使在印度也只有褐色人种。很显然雨师妾和劳民国应该在非洲大陆。


另外,《山海经》中记载有小人国,名靖人。当今世界只有非洲中部丛林和亚洲的安达曼岛有小人部落存在,他们就是俾格米人。


这里有两个疑问,第一是人类源于非洲应该都是黑人,只是生活环境改变,肤色才变浅。第二是小人国可能是中国的古人游历时发现的。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最新理论: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万年。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


显然,黑人部落在人类迁徙的路线中是没有的。而亚洲的俾格米人同古印度人一样是棕色人种,他们比其他人种更早迁出非洲,在我们祖先向东迁徙时被发现。中国的古人要想在游历时发现小人国,再全身而退,回到中国,记录所见所闻,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


㈡现代人迁徙的原因


1、年轻的尼罗河


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287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以上。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下游谷地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之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十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了尼罗河肥沃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小麦、水稻和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就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埃及文化。现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


尼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6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存在。但是尼罗河又是一条年轻的河流,现在的尼罗河大约在1万~1.2万年前出现一次特大规模的泛滥,河流改道,水域生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次泛滥持续时间较长,也许有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大泛滥后,人类开始迁徙,不久水稻和麦子等农作物出现。


⒉大洪水的传说


洪水神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几乎普遍存在。在中国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的“葫芦神话”。神话讲述的是远古时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灾害,人类几乎灭绝,唯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中得以逃生,洪水退却,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人类获得繁衍。而汉族几乎有一个相同的神话,即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


而在西方国家,洪水神话同样存在,挪亚方舟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是个完美的人。那个时代的世界充满了罪恶,上帝后悔造人,决心制造洪水使他所创造的一切生命都被毁灭。上帝看挪亚是个义人,就想保他全家性命。提前让挪亚造一个方舟。等方舟造好后,果然天降洪水。挪亚就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躲进了方舟。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的所有生命都死了。只有进方舟的挪亚一家还活着。


世界各大民族的洪水传说并不是说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同时遭遇大洪水,除非整的地球被水淹没。很明显,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大陆,尼罗河的泛滥迫使人类大规模迁往世界各地,同时也把文明带到世界各地。


三、北京猿人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㈠现代人起源的争议


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争论的一方为古人类学家,他们认为,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而争论的另一方为遗传生物学家,他们认为,北京猿人并不是我们的祖先,中国人最早的祖先是大约6万年前进入东亚的非洲人。我们姑且把古人类学家的观点称为“多地区起源论”,即现代人是多个地区的古猿独立演化的。而遗传学家的观点就是“单一地区起源论”,即现代人是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这里单指“非洲起源说”。


⒈多地区起源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100万~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也有观点认为,与非洲一样,亚洲、欧洲、甚至大洋州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它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来演化的。而在中国最主要的证据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湖北建始人、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迹。时间跨度从200万年到1万多年的化石证据都没有间断过,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演化进展是连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的,与“非洲人”无关。


⒉单一地区起源论


较早提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是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他们在1987年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祖先可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夏娃”的后裔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至于其他各洲的原始人,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被冰川严寒全部自然消灭,也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全被夏娃的后裔征服并取代。关于夏娃的后裔最早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5-6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


在2005年3月7日《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国家)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成为进一步证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㈡ 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


⒈基因研究的原理


基因工程科学,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手段。用DNA可以解决人种起源和繁衍分支的许多问题。生物的遗传基因很可能发生突变或者错误复制,这些情况会原封不动传递给后代,留下了鲜明的排列口令记录。人类基因排列的多样性,就是因为基因复制过程中出现了突变或者错误所造成的,每一个人体的基因组共有三十亿个核酸,发生传递错误或然率为千分之一,故多态性位点达三百万个,分析DNA的多态性,可以向上追溯人类的祖先。人类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二十二对可以配对,所以出现了DNA交换,这就是「重组」。存在细胞质内的环状DNA,就是线粒体DNA,研究线粒体的进化,就可以知道人类所有成员的母亲到底是谁?男性体内以有Y染色体,它不会发生DNA重组,Y染色体比线粒体长很多,但是分析男性DNA顺序的工作也要复杂得多,只有在DNA测序手段成本便宜的今天,才可以进行这种染色体分析。


⒉尼安德特人


经过分析,所有人类的母系都来自非洲,所有人类的父系都来自非洲。经过对于在克罗地亚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头骨的分析,早在二百万年前,非洲猿人已经进化为直立人,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扩散。在一百万年前,一支直立人进入欧洲,适应了欧洲严寒的天气,进化为身材较矮(约五尺三寸)、但非常粗壮的尼安德特人,另一支迁徙至北京在周口店定居,成为著名的北京人。两者是兄弟,都不能进化为现代智人。随着DNA技术的进步,追宗认祖的亲子鉴定已可揭开人类祖先的真正身份。现代人体内没有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尼安德特人没有对现代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不同的人种在一起,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融合也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尼安德特人没对现代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是否说明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根本不能结合产下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虽然曾经发现过头部有尼安德特人特征,身体有克罗马农人特征的混血后代,但这个混血儿应该是没有繁育能力的。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与马和驴一样,能产下后代,但它们的后代骡子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如果人类是在各地起源的,那他们的基因差异至少在百万年.他们应该早已因为生殖隔离(就如同马和驴)而不能互相通婚产生混血后裔。如果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还不够说服力,那我们谈谈现在的热门话题混血猫科动物,且不说分化达200万年的虎和狮,就算亲缘关系最近的豹和狮,它们是在120万年前由同一种猫科动物分别演化而成的,但它们的后代是没有完全生育能力的,也就是存在生殖隔离印度和日本的动物园都曾培育过豹狮兽。


一般而言,变种间的杂交是能育的,它们的杂种后代也能育,而物种间的杂交是不育的,物种和杂交种之间可划出一个明确而清楚的界限。


⒊北京猿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同样的道理,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作为洞穴人与其他猿人没有基因交流,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一个中国人如果娶一个欧洲女子为妻,则毫无疑问的可以正常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也说明现代人不管是什么肤色,都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北京猿人并不是蒙古人种的祖先。北京猿人虽然一百多万年前已经来到华北平原,但是没有演化成为人类。四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灭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迁徙来到亚洲的智人,他们的大脑进化、智力水平、说话能力、群体组织、创造工具能力和战争能力都比北京猿人(直立人)更加优秀,优胜劣汰,北京直立人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在周口店洞穴中留下了大名鼎鼎的头盖骨。真正的中国人来自于非洲,龙和狮的传说就是最好的证明。世界上没有龙,只有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但是如果见过印度的长吻鳄就会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只是长吻鳄头上没有角,龙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鳄鱼。而中国的狮子也只是传说,中国并不出产狮子,而狮子只有非洲和印度才有。或许年代久远,又是口口相传,中国的石狮子和真狮子相貌才差别较大。


四、中华民族的形成


㈠起源于缅甸


⒈基因研究的证明


复旦大学的研究显示含M122突变的群体中得出M122C突变发生的年代大致是在18,000-60,000年前,在汉族和藏缅民族的M122突变个体中计算得出两者的分化时间为5,000年(此年代由DYS390推算而得,是三个微卫星位点年代中最大的)。一般而言,单纯从遗传学角度对古代人类的群体迁移和基因突变年代的精确估算困难非常大,因为在上述公式中有效群体大小和突变率的估计带来的偏差直接影响结果,但做出这样的年代估算与体质形态学和考古学在齿型、石器和化石的发现相符。考古学研究表明涵盖中国北方地区的北亚人种特有的Sinodont齿型发生在18000~25000年前,而这种齿型是由东南亚地区的类Sinodont齿型演变形成的,这与我们用公式推算出的M122C发生年代下限是相符的。此外,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阿尔泰地区近来的考古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人类石器文明出现在25000~45000年前。如果西伯利亚和整个东亚群体由非洲起源并经东南亚迁移而形成,那么现代人类进入东亚地区应该在北亚出现石器文明之前。认为M122C突变估算年代的上限60,000年前更接近于事实了,因此研究认为18,000-60,000年是早期现代人迁入东亚所造成的瓶颈效应的年代。据此,该研究认为随着冰川期逐渐消亡,非洲起源的现代人约在六万年前从南方进入东亚,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大约在8,500年前,非洲来的新移民把文明带到了东亚,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的中华文明开始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萌芽。


⒉语言学的推测


汉族今天能成为几乎占了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第一大民族,这与在历史上优秀的汉文化曾影响了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其他兄弟民族甚至包括外来的民族,最后他们都接受了汉文化,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关。今天汉人的祖源实际上是多来源融合的,但最早说原始汉语的汉祖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来自西南边陲的。汉语和缅甸语同为汉藏语系,语言学家推测汉族起源于缅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生物遗传学的研究成果。


㈡进入中国


中国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中科院细胞遗传学院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各自分散的路线拼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中国人迁徙路线。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56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M122的突变。


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显得空茫一片。这时候,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如(图二)所示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时,一支带有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2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批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这一支南亚先民在出发时的头颅还很圆,又因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关系,出现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他们顺着江,走着河谷,从云南来到甘肃,人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于是存活下来的人,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发生变化。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口耳相传所带来的变化。听的人觉得你在讲另一个字,复述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音了。更重要的是,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在他们的体内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M134。这样一直到5000到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


当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1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M119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具有M119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


有学者在上海调查‘吴人’和‘越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完全分属两个民族。之前在语言学界有观点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经研究发现,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越人在七八千年前就在上海的松江发展。吴人要到3000年前才进入上海。越人各民族的身上有大量的M119突变。吴人则很少有,他们更多的是M7突变,那是从苗瑶语系分化出来的。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贵西侧进入中国后,还有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了,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时候,他们DNA链上位点在M134的基础上发生了M7的突变。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新的研究发现,在2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兴隆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和突厥,往东进入朝鲜和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




陕西神木突现宏大古城 史书无记载
新快报记者刘虎


陕西神木发现我国史前最大城址,史书中尚未找到针对性的文字记载。


因发掘工作浩大,可能耗时十数年或数十年。


这座硕大无比的史前古城正在改写中国上古史及中华文明的起源。


神木县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草滩绵延,沙梁翻滚;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战争,狼烟四起,只有饥民逃荒,不见富户荣归故里。


因此,尽管它是陕西省最大的县,总面积7706平方公里,但却人烟稀少。


直到二十多年前勘探人员在这里找到了世界级的“神府-东胜”煤田,滚滚煤海才让神木人过上了富裕生活。


要说这里有一座我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古城,似乎像是一个笑话。


不过,若是你来到黄河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处的山梁顶部实地,看到已经清理发掘出的一个面朝东方、居高临下、位置险要、占地2500平方米的城门遗址,大概就要扭转看法了。


2011年由省、市、县三家文博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


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对石峁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及复查,并确认了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


内城墙体残长2千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0万平方米。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我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


华夏第一门


发掘工作从2012年5月至11月。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孙周勇说,为了弄清楚石峁城址到底建于何年代,考古队当年重点发掘东门。


这是我国迄今考古发掘的最早石城门,其结构异常复杂。发掘显示:它主要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形门道连接,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


东门遗址属于整座城的地势最高处。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龙山晚期地面4米。整个外城的东南角与其相连,地势开阔,位置险要,堪称整个古城的枢纽地带。曾在考古现场考察过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从总体上讲,石峁古城打破了中国夯土筑城的传统认知,其东门遗址无疑是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的石城门,其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尚有待探讨,其在黄河文明史、甚至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都是难以估量的,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堪称“华夏第一门”。


48个人头骨


此次考古发掘,首次考古发现7件玉器,其中完整的6件,主要是玉铲、玉璜等,最长的玉铲有18厘米长。


不过,这些玉器出土的地点都十分奇特——在城墙里。石峁考古队队员邵晶此前听当地老乡讲,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批玉器流散出来,出土的地点是就石头墙里面。“我们当时还有些怀疑。后来发掘证实老乡说的是对的,我们这些玉器出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倾斜的石墙里面,第二种就是在倒塌的石墙堆积里面。”


考古队认为,这也为流散在海内外的石峁玉器找到了确切的时代依据和文化背景,证实其有4000年历史。


考古中另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遗址下层地面下出土了48个人头骨——考古队找到了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


这两处人头骨摆放方式似有一定规律,但没有明显的挖坑放置迹象,每处各有24个头骨。


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还有灼烧迹象。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头骨可能用于4300年前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或祭祀活动。


改写中华文明的起源


2012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40余位考古专家,对神木县石峁遗址发掘现场进行了联合考察。


“我看了以后感觉十分震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认为,该遗址的价值不是今天就能完全认识到位的。河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用玉器来表现文化、黄河腹地二里头文化之外另一个重要遗址,这些都足以体现了遗址的重要性。


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石峁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认为,这4000多年前的史前最大城址,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


对话三位考古学家


“这古城,我们有太多不知道”


●对话人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神木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商周研究部前部长张天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


玉器是有意埋进城墙里的


记者:石峁遗址的发现比较久了。为什么选择在2012年启动发掘?


张天恩:2011年对遗址做了一个全面的勘查,发现这个城非常大,400多万平方米,龙山时期最大的城。过去文物普查的时候知道有城,但并没有想到规模有这么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现后,2012年就动工了。


记者:发掘出的玉器是建城时埋进墙里去的吗?还是后面放进去的?


孙周勇:具体原因目前还不能解释,但可以讲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玉器是有意埋藏进去的,在修建过程中。这个很难理解,很可能是跟祭祀礼仪宗教活动有关。


记者:埋那么多人的头骨也跟祭祀有关?


孙周勇:对,应该也跟造城时的祭祀有关。这座城,证实在公元前2000年-2500年的时候,北方有一个很大的集团中心。至于它是谁的,我们还没法说。过去,我们以为北方不是那么发达,是蛮荒之地。但现在,知道那时有类似现在有北京、有西安、有广州这样的格局。


它存在于华夏形成之前


记者:现在知道这座城有几个城门?


孙周勇:内城和外城各有东城门,其他的不好确定。外城的东城门在全城最高处,有防御性的作用,便于瞭望观察。


记者:在石峁古城存续期间,那块土地属于谁的势力范围?是不是华夏之域?


许宏:沒有文字记载,不知道是哪个邦国的。石峁城址应该是一处区域性的中心吧。


孙周勇:它存在于华夏形成之前,也不在后来华夏的区域。张天恩:它属于哪个部族,没有说法,找不到记载——我翻的所有的书上都没有。这个考古应该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最重要的发现。


记者:如此宏大的规模,您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是不是一座都城?


孙周勇:“都城”的概念,那时不一定有。我倾向于酋帮,就是部落,大的集团,这个城址是大的势力范围控制的一个中心。


许宏:石峁是当时那一带最大的城址,如有都城,它就应该是。


张天恩:地域性都城,相当于中原地区夏朝的都城。它就是龙山时期最大的城。


记者:古城废弃原因是什么?


张天恩:也许是因为战争,或者是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又或者是因为气候环境改变得很恶劣,越来越冷,不适宜人的居住。现在文献一点线索都没有,期待靠发掘来解决,找到更合理的说法。
2013-09-13 16:54:4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1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