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5142
魅 力 值:1235
龙    币:20631
积    分:20863.6
注册日期:2004-04-07
 
  查看四处游荡的大灰狼个人资料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悄悄话   将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加入好友   搜索四处游荡的大灰狼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送电子邮件      

文科僧都受不了这群记者了---《林凌:记者伙伴们,求给文科生留条底裤吧》
http://www.guancha.cn/LinLing/2013_09_22_173935.shtml

你们谁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吗?还记得那一个个被描述得跟小奥特曼一样的日本小学生吗?如果不记得了,请自行百度搜索。如今,2013版“夏令营中的较量”出炉了。(观察者网注:《读者》曾经刊登《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作者孙云晓)
据某媒体报道,在英国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数学总决赛”上,来自中国的48名学子表现优异,最终取得15块金牌。国际比赛分两部分,一个是笔试题,另一个是“数学建模”, 笔试当中,中国区的不少同学都提前交卷,而不少外国的学生,到比赛结束都没有做完题目。但是,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却很差,尽管几个小组的中国选手最终完成了“建模”比赛,但中国区老师和学生都承认,外国选手制作的手工更精美、团队协作能力更强。并且,外国学生做完模型后,都是自己收拾剩下的材料。而中国学生做完模型后,把剩余材料留在操作台附近,最后都是由带队老师来收的。回忆竞赛过程,师生齐齐感慨中外学生的差异巨大。
“我们很会做题而他们擅长动手”,这什么意思?我们在好好做题,他们做不过,竟然动起手来了!?这差距真是太大了!
好吧,不开玩笑。无非是中国学生做题赢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输了;中国学生比赛赢了,素质输了。总之是,金牌我们拿了、题目我们秒答、建模我们搭了,最后因为没扔垃圾,所以有很大的差距。
等一下,好像有哪里不对了。“数学建模”原来需要收拾边角料的?哇,数学还真是深不可测呢。世界奥数总决赛上的小孩子们真是能力惊人。从这篇报道中我实在无从得知,“数学建模”中的“剩余材料”是什么,也许真的像网友说的:“嘿,你落了一个delta在那里。那个矩阵太长了放不进垃圾桶。你就不能转置一下再丢进去?什么素质!”
像我这种文科生,就只好百度一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百度告诉我: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
我又问了一下毕业于数学系的文艺青年、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余亮同学:“数学模型你玩过吗?有垃圾吗?”他说:“上过一门课叫数学模型,教材还存着。都是公式啊。唯一产生的垃圾是每次在纸上写写画画,然后那些纸都是自己装进书包,也有不自觉的同学就扔地上了,什么素质!”
嗯?不是我们不给力,奈何外国学生 “数学建模”有“剩余材料”,还会主动收拾!我想这差距可能短期内是无法弥补了……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许我的好奇心不该比记者更强烈,总之我忍不住查了一下这个“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WMO),发现它原来不是我们熟知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后者享有国际声誉,已经连续举办54年,是即便有“数学建模”赛后也不需要收拾垃圾的那种。
而WMO……查了第一届比赛的考题,它的“数学建模”还真的会产生垃圾的!其官网上这样描述:
竞赛分为“思维解题”比赛和“数学建模”比赛……“利用杯子、食用油、清水、白纸,把白纸放到杯子中,再在上面垒物体,看那个团队垒得最高,比赛特别强调动手实验,有的还包括数学故事接龙,培养们的灵感。”

本届世界奥林匹克数学总决赛中的“数学建模”比赛
你管这叫“数学建模”?在我们这里,一般管这叫“综艺节目”。
我不知道把这叫“数学建模”的主办方有没有引起记者的怀疑。我在一家外媒上找到关于WMO的报道,其中提到:
“The World Olympic Mathematics Contest is popular annual event hosted by China.”
随后我发现,hosted by China这个事情,在国内早有曝光。根据一篇名为《扑朔迷离的国际奥数身世之谜》的报道,正规国际奥数在中国的比赛叫“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而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很可能是个山寨货:“国内的冒牌奥赛很可能就是武汉人自己搞的,有些比赛就只有湖北的孩子参与。”更有网友爆料,这场山寨奥数赛是在法国注册、由中国主办、决赛选手自费出国的比赛。
现在你们猜猜是哪里媒体报道的这条新闻?
言归正传。今年6月,另一地方媒体也报道了这场比赛。借参赛的中国学生之口,报道中写道:
“这次去英国之前,我们都很骄傲。因为我们都学习好,都是家长老师捧在手心里的娇子。去了英国之后,我们好像被打了当头一棒,再也骄傲不起来了。”
到了英国后,当地安排中国学生参观大英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大家都很安静,不出声,正在这时,中国学生发出了一声感叹,这在国内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工作人员将中国学生赶了出去,这是为什么呢?参观完博物馆,中国学生乘大巴在一起叽叽喳喳。后视镜里老外司机正不停地翻白眼。
吃饭也没堵住孩子们的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餐厅工作人员再一次将孩子们赶了出来。这时才明白:原来英国人很讨厌吵闹。
是高贵冷艳的英国人耶!是那个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成果卓越,盛产有活力的球迷组织的英国吗?是大英博物馆把抢来的文物都还回去了,所以不值得感叹了吗?没人关心一下后视镜里眼疾的老外司机吗?吃饭也没堵住孩子们的嘴?呵呵,你居然想用英国人的食物来堵住中国孩子的嘴?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毕恭毕敬,恪守纪律,在博物馆里一言不发,媒体又会怎样描述呢?大概是:中国的孩子不在民主的空气中长大,接受着死板和填鸭式的教育,只懂课本上的知识,对艺术品和文物毫无感知力,失去了活泼纯真的天性,不会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感情……
面对这些新闻报道,我常常不禁地陷入深思。“数学建模”是会留下“剩余材料”的动手项目;环境污染导致长出黑苹果带着煤基因;手机内存说好16G买回来可用空间只有十二三G;地震可以预知但地震局就是瞒着不告诉公众;PX项目有剧毒大家千万要上街抵制……我的一小部分记者伙伴们,本是同根生,都是文科生,自黑何太急啊!文科生的名誉真的经不住你们一次次报道的摧残。本来,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追查真相是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怎么就变成凭着些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坐在办公室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生产起廉价反思,向公众散播逆向种族主义情绪了?
难怪“你丫是文科生吧”变成了一句嘲弄奚落的骂人话。也难怪我的朋友余亮明明抛弃数学多年,从事文化、新闻工作,现在逢人却说:“我是数学系毕业的!”
最后再唠叨一句吧,也许并不多余,人文科学在今天的境况大概真的算地位低下,显得又无用又脆弱。理科生、工业党、社会科学或者现实政治的逻辑无不能趾高气扬,像色拉叙马霍斯(《理想国》中持“正义即强者的利益”观点)一般咄咄逼人,所以我想,如果没有苏格拉底的智慧,就还是在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情上,让我们做到不知为不知,认真谨慎地调查研究,以及不要失去对于事情本身的好奇心吧。
(感谢某著名宅男论坛提供灵感和素材——作者注)
2013-09-23 13:32:5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8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