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4733 |
魅 力 值:122 |
龙 币:8924 |
积 分:4631.4 |
注册日期:2011-07-05 |
|
|
|
嘻嘻,你来看吧- 目前较为认可的有以下3种发病机制
目前较为认可的有以下3种发病机制。
1.1 微管相关蛋白tau异常学说 tau蛋白具有合成和稳定神经元细胞的作用,老年痴呆病人中tau蛋白总量显著增加,且增加的tau蛋白以异常过度磷酸化形式为主。研究表明,若tau蛋白被异常磷酸化则极易形成双螺旋纤维丝,进而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导致老年痴呆〔2〕。
1.2 Aβ毒性学说 老年痴呆总的来说是一种淀粉样变性病,它由膜内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异常水解和错误的折叠所致。APP含有770个氨基酸残基,有两条水解途径:第一条是先由α-分泌酶在687位点水解,再由γ-分泌酶在711/713位点水解,该途径不会产生淀粉样肽(β-amyloid peptide,Aβ);第二条是先由β-分泌酶在671位点水解,再由γ-分泌酶在711/713位点水解,该途径产生Aβ40和Aβ42。其中Aβ40是主要形式,而Aβ42则是致病形式,能导致APP沉淀,形成老年斑〔3〕。已有的证据充分表明Aβ在老年痴呆的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起始及枢纽作用。
1.3 基因突变学说 21号染色体上APP基因突变,14号染色体上的早老素1基因和1号染色体上早老素2基因突变导致了50%~80%的家族性老年痴呆,占所有老年痴呆病人的3%~5%。其他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的基因位点存在于9,10,12和19号染色体上〔3〕。另外,载脂蛋白酶E(apolipoprotein E,ApoE)等位基因是老年痴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传危害因子,等位基因ε4增加或ε2减少都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的危险〔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