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21125 |
魅 力 值:529 |
龙 币:17759 |
积 分:14042.2 |
注册日期:2007-09-25 |
|
|
|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反对科技部长与新华社联手扼杀中国科研
呵呵,刚刚正好看到有这么一篇文章。。。
该网址不再展示
科技部长与新华社联手扼杀中国科研?没错!不管他们是真的完全不了解也不屑于去了解科研人员疾苦实情就胡乱放炮,还是明知实情却哗众取宠,他们那有失偏颇的发言与断章取义刻意放大的所谓“新华视点”重头报道在客观效果上都只能指向恶化不尊重科研人员劳动的老问题,加大一线科研人员生活压力,分散科研人员精力,禁锢一线科研人员根据科研实情调配资源的机动性,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内部行政后勤部门权力而削弱一线科研人员地位,更加激励专业技术人员放弃科研从政、从商、从事科研单位后勤工作。如此下去,最终不是扼杀中国科研是什么?
这场风波起自国务院新闻办10月11日举办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情况新闻发布会,在这场会上,《财经》杂志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目前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受到一些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我看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要求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请您具体谈一谈有哪些完善的措施。”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回答:“您刚才提到项目经费管理,说得很客气,讲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批评。我再向大家报告,我们甚至出现过恶性问题。我们有一个知名的、环境领域专家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还有一个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出现了违纪违法,现在正在审查。出现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愤怒。我们用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我们的责任要为他们负责,我们绝不容忍这些现象。我多次讲过绝不容忍这些问题。我们现在也把一些案例通报,把一些不诚信的案例向大家通报,我们要坚决杜绝,已经在经费管理上写得很清楚。”这番对话立刻被新华社抓住话题迅速发表了一篇“新华视点”重头报道《部长因何而怒?——从39份审计报告看科研腐败“黑洞”》,并转瞬之间就以“科研经费挤占挪用成普遍现象:吃喝拉撒睡都用”为题在网上爆炸般传播开来,引来众多读者愤怒声讨“科研腐败”。
毋庸置疑,万钢部长这番发言很投合大众所好,新华社这番舆论操作更完全符合媒体经营规律,极为抓人眼球;问题是他们所说是否符合完整的事实呢?是否用确实存在的某些问题掩盖了更大的问题、而且可能恶化和加剧更大的问题呢?只要对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有所了解,对目前科研工作实情有所体会的人都明白。
我不否认有些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问题,骗取、滥用科研经费投向不正当用途的事情确实存在,某些官员、企业和科研人员理当为此受到相应惩处;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一方面口头高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我们整个分配体系不尊重科研人员劳动的价值,不尊重科研工作的规律,用管理流水线工人的方式来管理运行规律截然不同的科研工作。而这些打着“监督”、“反腐败”之类“正义”旗号的呼声,倘若成为政策法规取向,那就只能进一步恶化这些问题。
“作为科技部长说句大话,没有能够限制住我们的东西,中国现在既然能上天、能下海,就没有造不出来的东西。”——2012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大会致公党与列席海外侨胞的联席会上,针对其他国家就其高新产品设置的对华出口管制,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如是说。但科研人员是靠了怎样的劳动才实现这样的成就呢?在科研人员劳动价值方面,真正有事业心的科研人员工作根本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没有工作日休息日之别,恨不得只要醒着,大脑就在全速运转。他们的劳动能力需要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并且需要不断的工作与交流才能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理当得到尊重,他们的收入理当能够维持他们科研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一个社会希望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科研人员收入足以实现他们劳动能力的扩大再生产,否则就只能是在原有水平上的简单再生产,甚至日益萎缩,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维持。
然而,我国的现实是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中研究人员正项薪水很低,不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与他们为形成自己劳动能力所作的投入不相称。须知目前的北京面向普通人家的一个月嫂都敢要价月薪八千,一个普通保姆可以坦然要价月薪四千,就这样还供不应求;而博士毕业十年的正教授、研究员正项月薪几何?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演变已经推动中国劳动力市场进入人力成本快速提高阶段,目前科研人员的这种收入结构倘若不能及时根本改变,真正的一线科研工作就会日益缺乏吸引力,科研人员的劳动力只能日趋萎缩,我们就不必指望中国文化科技事业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在正项薪水很低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要提高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主要只能依靠课题收入。如果科研经费预算项目设置合理,设置出较高的劳务费用项目、一线科研人员工资奖金项目可供列支,“中低基本工资+高科研收入”的结构至少有利于应用科技领域的一线科研人员,而不至于让国家增加的科研投入被行政、后勤部门消耗太大份额。但现实是目前通行的科研经费预算项目设置根本就没有工资奖金项目,劳务费用比例很低,而且设了很多条条框框,如不能直接用于支付一线科技人员工资奖金,只能用于支付作为助手的学生报酬,或是支付提供咨询服务的专家报酬,而且报酬标准还低到了可笑的地步。面对一小时演讲数万元报酬身价、数年前随便写篇文章稿酬就能达到千字千元以上的专家,向他们咨询半天时间只支付数百元、千把元报酬,研究项目主持人得赔上多少面子人情?面对这种情况,至少从20年前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通行做法就是决定项目中各人报酬后由科研人员自己去拿各种发票来报销。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科研人员还过得去的收入,维持了科研劳动能力的扩大再生产,维持住了一支科研队伍,而不至于坐视人才流失殆尽。
在“新华视点”重头报道《部长因何而怒?——从39份审计报告看科研腐败“黑洞”》中,记者从近三年审计机关发布的39份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报告中整理出的下列“挤占挪用”罪名,包括用科研经费发放工资福利、列支食堂餐卡充值费、买车交通和零花钱、盖房装修买家具等等,实际上只不过是对不尊重科研人员劳动价值的错误财务体制的纠偏,是不得已只能用这种方式给科研人员取得应得的报酬。如果不改正这种体制,要么是在“监督”、“反科研腐败”、“规范管理”之类正义旗号下造成中国科研能力急转直下持续萎缩,要么是容忍这种不规范做法和由此必然产生的一些问题,但至少能保持中国科研能力不萎缩,还可能有所扩大。两种情况都不理想,但哪一种更可取?鉴于这些审计报告中涉及的一些科研机构水平(如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及其承担的任务重要性,考虑到他们的西方同行和某些商业性机构的收入往往是他们的四五倍甚至更高,考虑到科研人员跨国流动能力大大高于普通劳动力,为了保住我们的科研能力,他们“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发的工资福利恐怕还少了点。
还有许多“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罪名根本就是源于财务和审计制度完全违背科研规律,没有给一线科研人员留下足够的灵活性。科研是什么?是探索未知!研究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会采取什么解决方法、最终能得出什么结果……这些都是未知的,但现行的科研申报书格式就要求申报者把经费各项用途全部详细计算清楚一一列出,甚至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也都写清楚,这符合科研规律?如果这些在申报时已经清清楚楚知道了,那么申报的问题就完全是已知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价值?
由于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许多科研部门经费、科研经费使用也纳入政府采购制度,规定整个科研院所几个月才能统一定期采购科研所需材料、设备,一线科研人员无法根据实验进展及时随时采购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导致科研工作经常要被财务制度打断停滞。在帮助外国竞争对手打击中国科技进步方面,我们的这些财务制度制定者“贡献”没准比他们的科学家们还大。
在“管理规范”、“审计”之类旗号下,某些财务制度之荒谬,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科研人员需要必要的办公条件,需要材料,需要与同行不断交流,……而根据现行财务制度制定的预算把这些支出项目费用都压缩得很少,科研人员如何制作无米之炊?在不少科研单位,现在连采购办公用的电脑都无法通过审计,因为项目方认为既然你申请项目,就说明有基本的办公条件,于是就不准许在预算里列支这个项目,全然不顾目前电脑设备更新换代进步之迅速。于是乎,在许多最需要设施精良的科研机构,电脑都是五六年甚至更久以前的古董级玩意,只能丢在一边天天吃灰,还占用空间,而且不能处置掉,科研人员只能每天使用自己的私人笔记本。
……
诸如此类的问题,堪称不胜枚举。归根结底,除了航天航空、核能等一些“大科学”项目之外,对于大多数民用领域的科研工作来说,项目方要的应该是结果,有必要死扣其中的过程细节吗?只要科研团队拿出了符合质量的成果,就算是经费全部给他们发工资奖金了又如何?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尤其如此。对过程细节管得太多太死,必然分散精力,反而管不好至关重要的结果。这一切又造成了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内部组织的逆向选择:
一线科研人员无法集中精力去从事科研工作,思考学术问题,而是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办理申报、报销、学会计;
真正干活的一线科研人员因为饱受复杂的财务制度束缚,在科研机构内部权力地位趋向下降,不做学问、专心拉项目的人地位大幅度上升,掌握财务制度的行政后勤部门权力日益加强,从科研经费中分享的份额日益加大,真正干活的一线科研人员在科研机构内部也越来越向苦力地位沦落;
一线科研人员越来越不愿意安心长期从事科研,而是四处钻营从政、从商,或是转入本单位行政、后勤部门。
……
而且,在“监督”、“反腐败”、“政府采购制度”之类“正义”旗号下,近年来这些不合理的财务制度和审计执行越来越严格,科研人员越来越感到自己倍受压榨。新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打击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本来是好事,但有迹象表明,科研领域局部的执行可能正在走向歧途,变成了损害科研人员劳动价值,变成了进一步掣肘科研工作所必需的自主权、灵活性。对此,我们是该实事求是反思,改革不合理科研经费财务预算和审计制度呢,还是哗众取宠自己出风头却摧残千百万科研人员生活事业、损害中国文化科研事业前途、损害严肃的反腐败工作呢?
之所以不能不把这些话明明白白说清楚,是因为倘若不把话说清楚,在媒体市场化运作机制下,那些哗众取宠貌似“正义”的论调更容易赢得市场,进而通过民粹的舆论压力逼迫政府变本加厉强化这些不合理的制度,还会有某些高级官员、两会代表为了塑造“民主”、“倾听民意”的“开明”形象而刻意迎合这些背离事实的舆论,甚至主动推波助澜以求个人政治私利。去年揭出的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多名教授持假发票核销科研经费案,在台湾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台湾学者面临类似问题而不得不采用变通办法解决;而台湾社会对此的反应、此案最终处理结果只不过是再次表明这个社会已经被全方位套牢而无法自拔。有此教训,我们不能不担心在大陆重演;区区台湾一省给全国提供反面教训,无碍中国崛起大局;倘若大陆也陷进同一泥潭,民族复兴就没有指望了。我们坚决支持新中央领导集体打击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之风,但这场运动必然存在搭便车者,而且损害、抵制这场正当运动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引向荒谬的方向,从而激起社会对反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行动的反感。
(2013.10.14,仅代表个人意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