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12491 |
魅 力 值:238 |
龙 币:17798 |
积 分:10454.8 |
注册日期:2007-07-29 |
|
|
|
志愿军老兵赴朝鲜被安排看阿里郎 交不起800元门票
核心提示:在志愿兵老兵抵达平壤之后,朝方导游告诉他们,当晚要去看朝鲜一年一度的阿里郎演出,然而对于每人800元人民币的门票,很多老兵们都表示无法承受。有志愿军老兵表示,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要800多,我们不看。
凤凰卫视10月29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朝鲜,一个危机四伏的神秘国度,却是他们魂牵梦绕了一生的向往之地。60年后,重返当年那片血与火的战场祭奠死去的战友和亲人,邂逅曾经的敌人与朋友,冷暖人生特别呈现“难忘朝鲜”。
2013年8月1日,一列由朝鲜平壤开往中国丹东的国际列车上,载满了刚刚结束了朝鲜旅游的中外游客们。车厢中,两名异国老人的不期而遇,引来了众多游客的围观。
彼得:我们幸存下来了,这是最主要的。
彼得的同伴:他说我们还活着。
申才清:我曾经在朝鲜待了3年,战争结束后我才回家,我在那待了3年。
彼得:你什么时候回的家?
申才清:1954年。
彼得:我回到澳大利亚已经1955年了。
申才清:你在部队里做什么?军官还是士兵?
彼得:我是一名机枪手。
申才清:哦,他是机枪兵。
解说:这名身着军装的中国老人名叫申才清,今年84岁。60多年前赴朝作战的他,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的一名军部参谋。而站在他对面的这个老人,正是申才清当年在战场上的敌人,一名联合国军老兵。今年79岁的彼得来自澳大利亚,1951年17岁的他,作为澳大利亚皇家步兵团的机枪射手,曾在朝鲜战场上与志愿军兵戎相见。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敌对的双方,在往返朝鲜的旅游列车上意外相遇,迟暮之年的两个人都激动不已。
彼得:我们很高兴见到你。
申才清:敌人变成朋友啦。
彼得:是的。
申才清:敌人变成朋友啦。很久以前,我们是敌人,但是现在我们是朋友。
彼得:那时候我们都像小孩子一样年轻。
解说:2013年7月底,在朝鲜庆祝“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大规模开放团队旅游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多支旅行团,纷纷在与朝鲜一江之隔的中国丹东集结,准备赴朝旅游。我们的记者也加入了一支由志愿军老兵及后代组成的旅行团,他们此行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寻找60年前阵亡在朝鲜的战友和亲人。临行前一天,刚从河南、河北、南京等地赶来的他们,第一时间来到了位于丹东市郊的一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寻找战友的墓碑。
记者:您想找谁啊,叔叔?
王学详:想找一个我们的老战友。
记者:他叫什么名字啊?
王学详:叫王砖头。
记者:王砖头。他跟您是在一个部队当时?
王学详:啊,一个村的。
解说:今年79岁的志愿军老兵王学详,刚一来到这座墓地就在上百个墓碑前一一端详,他要寻找的是与他同岁的河南老乡王砖头。王学详说,他与王砖头从小一起长大,朝鲜战争爆发后,俩人又一起入伍参军,曾经生死与共。然而后来回国的王学详,却再也没有等来他的同乡,从一些战友那里他听说王砖头牺牲在了朝鲜。
记者:您跟他的家人联系上了吗?
王学详:家里没人,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他家都是弟兄俩,母亲都没有了,然后去当兵,一个他哥哥不在了,他后来在部队也没有回去,家里头一个人都没有,他俩都没结婚,屋里头没人。
解说:60年过去了。同乡究竟是如何阵亡的?如今又埋骨何处?始终令古稀之年的王学详魂牵梦绕。而对于60岁的邓称心来说,牺牲在朝鲜战场的父亲,也同样是他寻找了一生的牵挂。
记者:你小时候见过您父亲吗?
邓称心:没有,我3月出生,我父亲7月份就死了,在最后那场战役牺牲的。
解说:邓称心的父亲邓谦,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595团7连副连长。1953年7月,在金城战役中不幸牺牲。根据战后邓家收到的阵亡通知书记载,邓谦被就地掩埋在了朝鲜金城一带,此后的60年里,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到他的墓前祭奠。虽然明知父亲被埋在了异国战场,但在丹东的这处烈士陵园里,邓称心还是在每一座墓碑前仔细寻找,盼望奇迹的出现。
记者:没找到您那个战友的墓是吧?
王学详:现在这没有,没有,现在是在朝鲜呢,是回来了没回来不清楚,反正他已经牺牲了,不知道在哪个地方呢?
记者:在这要没找着,就只能去朝鲜再看看了。
邓称心:嗯,去朝鲜看看。
解说:2013年7月29日清晨,丹东火车站的国际侯车大厅内人头攒动,包括王学详、邓称心和申才清在内的三十多名志愿军老兵及家属,即将从这里开始他们为期4天的朝鲜之旅。虽然火车进入朝鲜境内后,老兵们接受了朝鲜军人近4个小时繁琐严苛的停车检查,但能够在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重返他们向往了一生的目的地,每个人的心里仍然激动不已。
老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解说:此时的老兵们并不知道,在他们即将到达的朝鲜首都平壤,一场接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也在陆续展开。位于平壤市郊的祖国解放战争参战烈士墓,是朝鲜为了纪念“战胜60周年”刚刚兴建的。竣工当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党政军高层的簇拥下步入典礼现场。虽然金正恩全程没有发表任何讲话,但他的到来还是让在场的数千朝鲜民众激动万分。领袖离场后,受邀前来的人民军老兵和烈士遗属们,才开始纷纷入场祭奠。
据统计,在朝鲜战争中有超过200万名朝鲜人民军军人阵亡,他们大多被就地埋葬在了牺牲的战场。而在这座墓园中安葬的617名战功卓越的烈士,都是5个月前从朝鲜各地移葬于此的,对于很多烈士遗属们来说,60年来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在亲人的墓前祭奠。
吴孟热:大哥,我来看你了。
解说:今年80岁的吴孟热,家住朝鲜西部海岸的长渊郡。根据军方规定,没有特别许可,朝鲜百姓不能随意离开所在行政区域,吴孟热来一次平壤十分不易。对于已经耄耋之年的她来说,这期盼了60年的第一次祭奠,也可能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
吴孟热:我百感交集、难以名状,哥哥原来牺牲的地方是黄海北道金川郡。我以为死之前也不能去他的坟墓祭拜了,可是在金正恩元帅的关怀下,把哥哥的墓搬到这里来。没想到能让我看见他的坟墓,能再见到我哥哥,都是全靠金正恩元帅的关怀。
记者:您这就是第二次过来了,1958年之后就没再回来过了。
申才清:对对对,六十几年了。
我是1954年离开的,没过去(来)了,所以朝鲜盛大欢送我们。
解说:回来感觉怎么样?刚才下火车?
志愿军老兵:现在看,印象太复杂了。
申才清:那会儿是枪林弹雨,现在是一片宁静。
解说:由于老兵们抵达平壤时,正值朝鲜庆祝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从世界各地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一走出火车站就立刻被朝方导游安排上了大巴车,不允许他们和当地人有任何接触,甚至拍照。而朝鲜百姓也尽量回避着游客们好奇的眼神。
朝鲜导游:各位志愿军老兵,7·27战胜节是我们朝鲜人民的节日,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节日。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并肩打败了我们的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对此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解说:欢迎词后,朝方导游告诉他们,当晚要去看朝鲜一年一度的阿里郎演出,然而对于每人800元人民币的门票,很多老兵们都表示无法承受。
志愿军老兵:一个多小时(的演出)800多,那就是等于这样,我们不看。
志愿军老兵:再跟你说一个,你比如说啊,几十年都没有来了,来这之后就是祭奠老战友,就是这个。
解说:于是王学详和邓称心等20多名支援军老兵及家属,被安排到了平壤市区的酒店,而交了门票钱的申才清和邓祖琪等几名南京来的老兵们,则被导游带到了位于五一体育场内的演出现场。作为全世界最大型的团体操表演,阿里郎从2002年开始延续至今,每场都有超过10万名朝鲜艺术家和学生同台演出,而在观众对面的那块覆盖了整个看台的“大屏幕”,其实是由一个个手拿色板的人组成的,整齐精准的动态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历时一个多小时的阿里郎演出,表现了朝鲜民族的苦难历史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其中有关朝鲜战争的篇章,自然是浓墨重彩。看着现场营造出的战争氛围,听着当年熟悉的朝鲜歌曲,60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了老兵们的脑海中。
邓祖琪:长白山,绵绵山岭沾满血印,鸭绿江水,曲曲弯弯飘着血痕。
解说:今年79岁的邓祖琪,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4师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1951年3月入朝作战的她,曾在著名的上甘岭坑道中为战士们演出12天。作为一名十几岁的女文艺兵,虽然很少到炮火最猛烈的前沿阵地上去,但残酷的朝鲜战争,还是让邓祖琪和她的战友们终生难忘。
邓祖琪:我们刚入朝就看到过,那个时候被汽油弹烧得,全身都烧得就像黑炭一样的那种(战士)。我们反正行军经过那个路边,他就喊给我一枪吧,给我一枪吧,喊我们给他一枪,把他打死算了。
解说:1952年初冬上甘岭战役打响,邓祖琪所在的34师106团奉命参战。在异常惨烈的战斗中,106团官兵共计伤亡1200余人,彼时还不到20岁的邓祖琪和十几名文艺兵也被送进了上甘岭前线,他们的任务是慰问重伤员。一天,在一个狭小的防空洞内,邓祖琪见到了一名浑身缠着绷带已经奄奄一息的战士。
邓祖琪:整个他的头是包起来的,就露个小眼睛反正就是这样子。我那时候嗓子也哑了,哑得简直话也不大讲得出来,所以我反正就在他耳边吼了,我说我们是文艺队的,来看你们了,我来给你唱个歌好不好?他还是听得见那么一点,他说不要不要,你们来了就好,他说来了就好。我就给他念慰问信,念了以后,我还给他点根香烟,这个印象我是很深的,我给他点根香烟,反正也送他嘴上,他眼泪就从那个绷带里面掉下来,就是这样子。
解说:邓祖琪至今也不知道,这个战士是否活了下来,但他从绷带的缝隙中流出的眼泪,却深深地凝刻在了邓祖琪的心里。在这四本厚厚的日记本中,她记录了在朝鲜的一千多个日夜。在最后一页上,邓祖琪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小女兵记录下的点滴战地生活,虽肤浅幼稚,但却是我们初涉人生面对战争的真实写照。千万别忘了历史,别忘了将美好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祖国和朝鲜人民的那一代人。离开朝鲜前,邓祖琪和她所在的文工团,打算到战友们的墓前办一场告别演出。然而彼时因为撤军还处于军事机密,他们的要求被上级领导拒绝了。
邓祖琪:我走的时候,刚才讲朝鲜这个事,我们没有给他们讲。后来我们有一个战友,就是我就说的拉手风琴的那个人,那个人挺浪漫的。他要走之前就跑到烈士墓那去,他想到烈士墓前去哀悼一下。最后也被领导发现了,后来还把这个人弄去关了禁闭,关了几天。
解说:2013年7月30日,年届8旬的邓祖琪,和她所在的南京抗美援朝老战士艺术团一起重返朝鲜。在这座埋藏了134名志愿军烈士的陵园里,邓祖琪终于实现了她60年前离开朝鲜时未能完成的心愿。在这片墓群中,老兵们仔细端详着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寻找他们相熟的战友。60岁的邓称心此行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朝鲜找到父亲邓谦的墓,从走进墓园的那一刻,他便难掩心中的伤痛,最终邓称心没有在这里看到父亲的名字。79岁的支援军老兵王学详,同样也没有找到战友王砖头的墓,但在这座墓地的后排,他却意外地看到了他的河南老乡刘加申。
王学详:刘加申同志,河南人民志愿军。洛阳现在还有2668名老兵,今天是抗美援朝停战60周年的第4天,现在这些老战士有的岁数大了不能来,我们派了代表团今天来看望你们。
解说:离开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每个人的心里都久久不能平静。午餐的间隙,邓称心拿着父亲的阵亡通知书找到了朝方人员,询问父亲牺牲地的具体位置,并提出希望能够到那里去寻找父亲的墓地。
朝方人员:是金城什么呢?
朝方人员:没写,乔岩山有没有啊?
邓称心家人:他不会去吧,怎么去呢?
邓称心:我去呗。
解说:经过沟通,朝方人员同意,在他们朝鲜之行的最后一天到金城附近的一处墓地祭扫,这让邓称心激动不已,他寻找了一生的父亲很有可能就埋在那里。2013年7月27日,为庆祝祖国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朝鲜当局在金日成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现场一支胸前抱着核辐射标志背包的神秘部队震惊世界。外界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就是杀伤性极大的放射性核炸弹,俗称“肮脏炸弹”。不久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又扬言,将在三年内实现半岛的统一。
朝鲜导游:这个核武器不是美国的垄断品吗,我们朝鲜已经有了,该有的都有,所以美国他们对我们朝鲜发动战争的话,我们必须得把美国的本土在这个地球上毁灭掉。
解说:虽然朝鲜战争已停战了一个甲子,但在外界看来,这片半岛上仍旧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而对于那些志愿军老兵们来说,他们更加不愿意看到当年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此破灭。每每想到这些,已经84岁的申才清都不禁黯然神伤。1951年3月赴朝鲜作战的申才清,因为曾在教会学校中学习过英文,被分配到了12军军部当了一名宣传干事,任务是在火线上向联合国军喊话。
申才清: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不要在这个战争中送死等等。因为那时候喊隔得很近了,隔得大概二百公尺的样子,很容易暴露的。暴露以后,就发现那边子弹就过来了,那个曳光弹就从我头上飞,就赶快停止。
解说:1951年底,申才清所在的12军在汉江北一带与美军对峙,战斗一触即发。12月24日这天,正值西方人的圣诞前夜,当天凌晨申才清受命带着几名文工团员,摸到了阵地的最前沿。
申才清:有一个很简单的扩音喇叭,那么我们组织了12军文工团几个团员,就唱那个圣诞节的歌曲,就是对着美军阵地就是这么唱。
记者:怎么唱的当时?
申才清:你的平安夜,圣诞夜,这夜晚的天空如春。那天还好,没有对我们开枪啊,射击啊,可能那天和圣诞节有关系。
解说:作为军中少有的会说英语的人,申才清经常要下到各个连队,教战士们例如“缴枪不杀”一类的简单口语,以便在遭遇战中与联合国军沟通。而每当部队中抓到了敌军俘虏,申才清还要负责审问和押解的任务。一次在审问了一位叫曼德森的美军二等兵后,见对方十分配合,申才清向上级申请把对方留在自己身边3个月,配合他教战士们英语。
申才清:我们发现他是个教徒,是个基督教徒,基督教徒每个礼拜不是要做礼拜吗,他的《圣经》大概掉了。后来我们从国内搞了一本《圣经》给他,他很感动,就聊聊他家里头的一些情况了,他也给家里写信回去,我们也让他写信。后来他妈妈来信对我们表示感谢,还是不错,说好像看到太阳了,感到太阳的温暖。后来几个月以后,我不是把他送到总部的那个战俘营去嘛,他留了个地址给我,他说以后欢迎到美国来。当时我想我们两个国家是敌对国家,我怎么能到你美国去呢?结果那个地址最后不知道怎么搞丢了。改革开放以后,我想再找着这个人,但是始终地址找不着了。
解说:如今已经84岁的申才清,还时常会想起当年在朝鲜战场的经历。那个没能保存下来的俘虏的联系方式,也成了他终身的遗憾。2013年7月,84岁的申才清和一些志愿军老兵们重返朝鲜。60年过去了,这里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仍旧如此的熟悉。在朝鲜的最后一天,老兵和烈士遗属们赶往位于金城附近的一座墓地,这是来朝鲜寻找父亲的邓称心期盼已久的地方,因为他的父亲邓谦就牺牲在了金城。然而来到墓地,他们才发现这里其实是一片合葬墓群,既没有部队番号,更没有战士名字,这一座座巨大的坟茔之下究竟埋葬的谁,根本无从查证。
邓称心的女婿:一个坟丘一千人,三万一千人。
邓祖琪:哎,这位同志,你是不是想找你的父亲的?
邓称心:是是是。
邓祖琪:那你找到没有啊?
邓称心:没找到。
邓祖琪:没找到啊。
邓称心:没名字啊。见着他们其实也就跟见我父亲一样。
记者:我看您这回还带您闺女什么的都来了。
邓称心:上岁数了,以后来不了,找不着了,他们再找呗。
志愿军老兵:敬礼。
解说:2013年8月1日,带着疲惫兴奋和些许遗憾,志愿军老兵和家属们从平壤搭乘回国的火车离开了朝鲜。在这辆满载中外游客的列车上,申才清偶遇了一个澳大利亚籍的联合国军老兵彼得。60年后,曾经在战场上的敌人,如今却成了朋友,老兵们激动不已。当听说邓祖琪曾经在上甘岭的坑道中演出过,彼得主动要求她给自己唱一首当年的歌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