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5142
魅 力 值:1235
龙    币:20631
积    分:20863.6
注册日期:2004-04-07
 
  查看四处游荡的大灰狼个人资料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悄悄话   将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加入好友   搜索四处游荡的大灰狼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送电子邮件      

上甘岭战役的若干侧面 (2)--
 战役中武器装备的运用情况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都是在武器装备处于巨大劣势的情况下作战的,上甘岭战役也不例外。战役中,我方主要是依靠步兵轻武器和炮兵火力 与敌空地联合部队进行战斗,战役的胜利说明我军将这些武器的效能发挥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几种主要武器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运用情况。
  当时,志愿军部队的主要武器装备除了部分留用的杂式武器外都已经改换成苏式装备。步兵轻武器以PPSH-41冲锋枪(国产型号为50式冲锋 枪)、1944年式步骑枪、DP轻机枪和1943年式重机枪为主。PPSH-41冲锋枪是参战部队非常喜欢的枪械,其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容弹量较大,非 常适合在反击作战中使用。战役中双方的炮火都非常猛烈,离己方稍远的目标都属于炮火攻击的目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双方步兵轻武器的开火距离。按照一 般经验,我军抗击敌进攻时最有利的开火距离是20~30米,至多不超过50米。因为敌军是向上仰攻,前面一被打而停止后,后面拥上来就挤在一起,这样集中 的目标对于冲锋枪来说更为有利。开火距离的缩短和敌军大量采取密集队形的攻击,使得冲锋枪更能在这种类型的战斗中发挥威力。据统计,45师被打坏的枪支中 冲锋枪占到了70%之多。战斗中对射速的高要求,让1944年式步骑枪这样的非自动武器在上甘岭战役中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尽管步骑枪和缴获的半自动步枪 射程远、威力大,但却在以近战为主的作战环境中无法施展,结果成了几乎毫无用处的“鸡肋”。很多参加反击的战士宁肯不带枪只带手雷,也不愿意带派不上用场 的步枪。但是,步枪在个别情况下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战役第一天,597.9高地2号阵地的一支步枪发射100发子弹,毙伤敌30余人。 当然,这是战役初期依托阵地防御时的战果,一旦开始反复争夺以近战为主后,步枪就难以发挥作用了。
  DP轻机枪火力凶猛,但是弹盘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最要命的是弹盘与枪身结合的空隙过大,部队携带其运动时吱嘎作响,对于惯于夜间运动和作战 的我军来说容易暴露目标。当然,在白天这种武器用于防御作战时,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轻机枪如能运用得当,亦能发挥很大作用,但志愿军在战后总结中认为对其 运用不够有效。严重缺水的上甘岭阵地上根本不适于使用水冷式重机枪,人都没水喝哪还有水灌到枪里用,这种条件决定了志愿军装备的气冷式1943年式重机枪 将发挥主要作用。重机枪因为位置相对固定,而敌方又有强大的火力,因此必须有坚固工事作为依托才能长时间作战。10月14日当天,597.9高地主峰3号 阵地的1挺重机枪(射手叫田立生)在暗火力点内一天发射弹药15000余发,毙伤敌达300余人。同时,597.9高地8号阵地内的1挺重机枪同样依托暗 火力点,对向7号和11号阵地进攻的敌军进行侧射,也发射上万发子弹,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志愿军在战后总结中认为多展开机枪火力并发挥其作用是极重要的, 但同时感到当时构筑的暗火力点过少,限制了机枪作用的发挥。
  各种自动武器在高地上使用时必须注意防尘,否则很快就会因为被敌军炮火激起的灰尘阻塞枪机而无法正常射击——整个阵地上到处是被敌轰炸而成的 深达1~2米的浮土。这种情况有时会导致自动武器使用频率的严重降低,如12军参战的第一个连队——31师91团8连4班参战时有6支冲锋枪,每支带 500发子弹共3000发,战斗一天只打了30发子弹,主要原因就是枪机被灰尘堵塞打不了连发所致。结果,敌人一退到100米之外就能够重新整顿再次进 攻,这个距离上手榴弹扔不到,对敌毫无威胁。因此,自动武器的防尘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电影《上甘岭》中就有我军进入阵地后,将覆盖在1943年 式重机枪上的布掀开准备射击的镜头,这是当时所采取的措施的真实反映。
  除了枪械,志愿军步兵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这三种武器之所以成为志愿军在抗击敌军进攻中的主要武器,其原因有三点:1、 由于是山地作战,我军据守高处进行防御,这些投掷类武器能够很容易投到进攻的敌人头上,而进行仰攻的敌军却很难在挨炸的同时使用同类武器进行反击;2、为 了避免自动武器无法连发的情况,使用投掷类武器更为保险;3、投掷类武器可以在不暴露身体的情况下就投出去,对于保存自己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这些原因使得 投掷类武器在上甘岭战役中使用量极大。在自动枪械容易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手榴弹和反坦克手雷就成了志愿军坚守阵地时的重要武器。根据当时作战经验,以一个 连100名投弹手为准,每人每日需手榴弹38枚、手雷2.4枚、爆破筒0.4根。而在10月31日一天的战斗就消耗近3万枚手榴弹、手雷以及260根爆破 筒。45师在上甘岭战役参战的23天里,消耗的手榴弹达到10.65万枚。很多部队上阵地时将步枪手改为徒手,专门携带投掷类武器。补充到部队的新兵进行 战前应急训练时,也不教步枪的使用,而只教冲锋枪和投掷类武器的使用。由于阵地上覆盖了厚厚的浮土,手榴弹掉在土中爆炸难以发挥出有效的杀伤作用,后来战 士们就采取拉弦后等1~2秒钟或在头上抡一圈再投出的办法,使手榴弹可以在进攻之敌的头顶上爆炸(即“空炸”方式),提高了手榴弹的杀伤威力。
  12军31师91团8连进行作战准备时,除了携带部分轻机枪和冲锋枪外,其余徒手的战士每人带爆破筒、手雷各2个以及5千克炸药、6个手榴弹(临战时 将炸药也换成了手雷和爆破筒)。这里说的手雷就是苏制反坦克手雷,其爆炸威力相当强,炸出的弹坑直径达2~3米,深近1米。敌军一两个班或一个排冲上来, 一个手雷就可以将其大部杀伤,要是炸地堡一枚也可以解决问题。但在战役初期手雷的数量相当少,前面的部队只好省着用,后来15军搜罗了3000枚手雷送上 阵地,在反击阶段起到了很大作用。相对于手雷,爆破筒的威力更大,不是对付敌军半个连以上的攻击还舍不得用。后来为了提高爆破筒的投掷距离,还发明了将爆 破筒置于挖空的树干中顺山坡滚下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其杀伤力。投掷类武器在战役中所发挥的作用确实是惊人的,怪不得有人说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几乎就是手榴 弹的胜利。
  1952年,志愿军的炮兵火力已经得到了很大加强,其在上甘岭战役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由枪战向炮战过渡阶段的 话,那么上甘岭战役无疑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杀伤敌军人数中的约70%是炮火造成的。战役中,我军炮火的增强也存在一个 过程。战役开始阶段,我军只有山、野、榴炮43门和“喀秋莎”火箭炮24门,相当于敌军炮兵火力的十分之一。在战役过程中,我军不断增加炮兵火力,参战火 炮增加到山、野、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和迫击炮292门,发射炮弹达35万余发。炮兵火力的基干——山、野、榴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我 阵地前300~500米的距离上构成“火墙”,打击敌冲锋、运动、集结的步兵,这也是能给敌军以最大程度杀伤的方式。其次的任务才是压制敌军炮兵。对敌炮 兵的压制虽然是我军炮兵的次要任务,但却能起到大幅降低敌炮兵威胁的作用。如10月17日18时,我军炮兵对敌军位于住罗峙和松洞的2处炮兵阵地进行火力 急袭,一举摧毁敌榴弹炮21门。
  在指挥方式上,我军炮兵数量较少时,采取白天分割指挥,将火炮下放一部分给步兵团指挥,以及时支援步兵击退敌军进攻,到了夜晚再由师统一指挥 支援步兵进行反击作战。我军炮兵数量增多后,就将一部分火炮固定分配给各步兵团直接协同步兵作战,师则控制三分之二以上火炮进行机动支援。后来,以炮兵第 7师师长颜伏、45师副师长唐万成等人组成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5个炮兵群和“喀秋莎”火箭炮团,迫击炮和无坐力炮等随伴火炮则由步兵团、营直接指挥。各 级分别在各个制高点上开设观察所,及时发现目标引导炮火攻击。对我军阵地进行了统一编号,对敌军目标统一制订了代号,使步兵对炮火的引导准确及时。在各种 火炮的分工上:迫击炮不参加反击时的炮火准备,集中使用,用于形成“火墙”、打击进攻的敌步兵和死角内的敌军增援部队,对坑道口进行监视射击以保护我坑道 口;无坐力炮用于对敌军表面阵地进行破坏射击,有时也可以用于对敌军封锁我坑道口的工事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山、野、榴炮和火箭炮用于进行反击前的炮火准 备,进行摧毁和破坏射击,消灭集结的敌第二梯队,压制敌军炮兵等;高射炮除负责我军重要目标的对空安全外,着重打击敌军炮兵校射机,以减弱敌炮火威胁。
  战役中,我军炮兵的运用方式得到了极大丰富。如在决定性反击阶段,我炮兵曾6次集中射击敌第二梯队,其中一次歼敌100余人,5次使敌2个营 又7个连丧失战斗力而未能及时投入进攻。在10月30日反击597.9高地时,我炮兵采用炮火假延伸,给敌军造成严重伤亡,支援步兵反击成功。11月11 日反击537.7高地北山时,突然集中火力压制敌炮兵并对阵地上敌军进行火力急袭,使敌炮兵2个小时没能开炮,敌军阵地上只有1挺机枪能够射击,我军步兵 迅速恢复了阵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军迫击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军分属2个团的迫击炮群可集中于一个方向使用,每炮每分钟发射30发炮弹,在一分 钟集火射击下就可发射炮弹600发,对于工事不够坚固和密集冲击的敌人的破坏与杀伤最为有效。参战部队都感觉迫击炮是“宝贝”,但数量太少,特别是没有重 迫击炮,对远距离山地死角处的敌军难以消灭。虽然参战部队伤亡都很大,但45师参战的3个迫击炮连却因为阵地选择和伪装良好伤亡很小,因此能够一直坚持作 战到战役结束。3个连的40门迫击炮除被炸坏4门,自然损坏4门外,其余火炮都坚持到了战役结束。

  12军参战情况和作用

  只要熟悉上甘岭战役的人都知道,这次战役是志愿军15军和12军打的。但是,在各种宣传中却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15军成了战役的绝对“主角”,同样发挥了重大作用的12军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上甘岭战役成就了15军,这个军的官兵们自认是与38军同为朝鲜战场上功绩最大的部队。当 时,15军防御正面的右侧友邻部队就是38军,双方碰面后相互问是哪个部队的?38军的兵说:“万岁军的,你们呢?”15军的人据此后来就自认为是“九千 岁军”,俨然就是“志愿军第二”的口气。与45师一样将所属3个团全部投入战斗的31师(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中只有这2个师投入了全部3个团的兵 力)副师长李长林后来也遇到了让人“窝火”的事:李长林与34师师长尤太忠在重庆住学时,与45师副师长唐万成一个班,经常有人请唐去作报告,但却没有人 找同是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李长林和尤太忠。秦基伟在昆明军区司令员任上时曾对这个问题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12军有意见。”到底是被忽略了还是本没有起 到值得一提的作用,这就牵扯到了12军到底在上甘岭战役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搞清这一问题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看看12军投入作战时的背景。当时,已经在上甘岭作战23天的15军45师遭受惨重损失。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打光2次后重 建,134团8连打光3次后重建,伤亡人数达5600余人。29师参战的2个团部队也伤亡很大。由于我军是在异国作战,兵员补充比较困难,如果再由这些已 经残破的部队继续打下去,那么就很难达到与敌争夺到底的目标。而15军44师因负责平康方向的防御任务而不能动用,29师85团处于防御第一线阵地也无法 调动,可以说单凭15军已经无法继续坚持战斗下去。早在10月20日,预见到此次战役有长期争夺可能性的志愿军总部就指定刚从15军左翼换防下来的12军 担任此次战役的战役预备队。12军随即抽调6个主力团陆续开赴上甘岭地区,后来有4个团实际投入作战。可以这样说,12军正是在15军力量不足以与敌继续 作战的关键时刻投入作战的。这一点得到了15军军长秦基伟的赞同,后来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这样说过:“12军是取得上甘岭作战全部胜利的保证。12军是 在什么样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呢?是当战斗最紧张、最艰苦,军二梯队已无法战斗时,赶来参战的”,“要充分肯定12军的作用。没有12军的参战,当时的这个客 观情况,要是只靠15军,很难把它打成最后这么个结局的”。45师在11月5日退出战斗,而在这之前的11月1日,12军31师91团就投入了597.9 高地的作战。如果这样算起来,12军部队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打了25天(有一段时间是与15军部队共同作战)。由此可见,12军并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 样去“收摊子,扫尾子”,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从具体的作战行动来看,自11月1日起,31师91团就接替了597.9高地主峰阵地和主峰前方、西北6个阵地,只有主峰东北的3个阵地还由 15军45师134团和29师86团各一部坚守。继45师于5日退出战斗后,29师部队也于次日退出战斗,597.9高地全部防务由31师接替。也就是在 这一天,敌军完全放弃了对597.9高地的进攻,阵地得到了彻底巩固。虽然15军部队自始至终参加了597.9高地的战斗,但是最后巩固阵地的任务却是与 12军91团共同完成的,这一点是应该得到承认的。此后,当战役焦点集中到537.7高地北山的争夺时,12军决定以31师91团和93团一部坚守 597.9高地,集中92团和93团主力恢复仍被韩军占据表面阵地的537.7高地北山阵地(该阵地坑道此时仍由29师部队坚守,因无法撤下而未随主力退 出战斗)。之所以在10月30日大反击中未能恢复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一方面是因为反击重点是597.9高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537.7高地北 山的地形情况极为不利。
  537.7高地北山阵地非常狭窄且孤立突出,加上地势较低,因而受到注字洞南山、537.7高地南山主峰和597.9高地东侧11号阵地三面 火力威胁,加上该阵地为土质构造,坑道抗弹能力较差,因此反击和坚守的难度极大。11月11日,12军以92团3个连反击537.7高地北山阵地,同时以 93团不到2个排的兵力反击597.9高地东侧的11号阵地,一举将上述阵地恢复并将29师部队替换下去。92团在537.7高地北山与敌反复争夺战至 17日,由12军34师106团接替。106团边抗击敌反扑,边在阵地上抢修工事,战至25日最终粉碎了敌军的进攻,将阵地巩固下来。11月28日和12 月15日,91团和106团分别将2个高地移交给15军部队接防。此时,537.7高地北山阵地上的坑道工事已经可以容纳1个营的兵力和团以下随伴火炮 了。应该说,537.7高地北山阵地是由12军部队反击并最后巩固下来的。12军部队上去后就把15军部队换了下来,后来的战斗都是前者打的,这一点也是 得到15军军长秦基伟的认可的:“92团、93团对537.7北山反击,夺回了表面阵地,改变了537.7北山的斗争形势,由被动转为主动。92团打得漂 亮,一上去就恢复了阵地。后又经92团、106团努力,主要阵地我们都控制了。”
  这里强调12军的作用并没有贬低15军的意思,相反,笔者还要指出12军从始至终都是置于15军指挥之下进行作战的。这是因为志愿军第3兵团 在11月5日《对597.9高地及537.7北山作战部署》中是这样规定的:“为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作战指挥所,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同志负责,统 一指挥31师和34师之反击作战,29师之配合动作(31师、34师担任反击,29师担任防御),该指挥所归15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指挥。”而且,12军参 战部队是由副军长李德生指挥,而不是由军长曾绍山指挥,从级别上说也低于15军指挥员。这就说明12军自始至终都是处于15军指挥之下进行这次战役的,说 12军部队配属给15军也是站得住脚的。而且,45师退出战斗时,其炮兵部队并没有随部队退出战斗,而是留在原地继续作战。45师的师团指挥、通讯、观察 及后勤保障机构也暂时留在原地保障31师作战,直到31师的相关机构完善后才逐步撤出。鉴于这些原因,应该说15军在上甘岭战役中起到了主要作用,12军 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战役第三阶段后半段起到了主要作用。
  说起12军,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一下,就是最后巩固537.7高地北山的12军34师106团的番号问题。这个106团原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 36师,入朝作战前调入12军34师。有些战史资料中将该团番号称为102团,而有些资料则称为106团,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经过查证,在上甘岭 战役期间该团仍使用隶属于36师时的番号,即106团;到了战役结束后才奉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将番号改为102团,实际上顶替了调出的原102团的番号。 因此,在上甘岭战役参战部队中并不存在102团这个番号,而应该是106团。当然,因为该团在战役结束后不久的12月16日就更改了番号,以至于在当年的 一些战史资料中出现102团的番号也是情有可原的。
2013-12-10 14:27:4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6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