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35142 |
魅 力 值:1235 |
龙 币:20631 |
积 分:20863.6 |
注册日期:2004-04-07 |
|
|
|
上甘岭战役的若干侧面 (4)--
韩国军对作战情况的几个总结
相对于特别重视此次战役对战争全局影响的中国而言,“联合国军”方面对作战情况的总结侧重于战术层次和角度。不过,对这些总结有个清醒的认识,对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上甘岭战役无疑也是非常有益的。
前面已经提到,韩国军由于是在本土作战,兵员补充非常方便,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新补充的官兵与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所在部队老 兵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整体战斗力。韩国军方后来讨论新兵补充问题时有这样的表述:从兵力运用的统计看,战斗期间两个团的兵力损失为4829人,补充 3972人(官104人,兵3868人),这意味着一半以上为新兵。不同的韩军参战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几乎一致的回忆:“这场战斗持续时间长,大部分是新 兵,感到老兵宝贵”;“我带全营在A高地激战5天。4个连长全部受伤,损失大部分兵力,后来不得不带领从不认识的新排长和新兵打仗。从A高地撤退的那一 天,我亲自上第一线收容兵力,只收容到1个连的兵力”;“在发起第4次进攻时,我看了看全排,熟人很少,大多数是新兵。我下命令冲击,他们怕得不敢动,只 好我率先冲锋带动他们。有一次,在A高地从天黑打到第二天3时,最后只有5人在坚持战斗,新兵全不见了。十个新兵不如一个老兵,这是我的切身体会”;“从 战斗打响后第2周开始,新兵比老兵多,打起仗来看老兵眼色,战斗一激烈就往老兵位置拥挤,指挥员也不认识自己的兵,增加了很大困难”。韩军认为,不应该单 纯以兵员的数量作为衡量战斗力的标准,应该加强新兵训练以使其拥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后再补充到部队内,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美军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不少部队得不到士兵的补充,只好拿韩国兵来充数,这对部队战斗力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对于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所依托的最主要工事——坑道,“联合国军”方面很少具体提到。在韩国《朝鲜战争》一书中仅有这样一段话:“敌人在 ‘岩石’棱线北斜面挖了可容1个连兵力的坑道,一旦受到炮击或轰炸,就进坑道隐蔽,过后出来战斗,因此我们挨打。我在审讯俘虏时得到这一情报后,带几名老 侦察兵亲自去侦察,发现果然如此。之后,我们采取措施对付敌人的坑道战,但不易炸掉它,吃了不少苦头。”从我军的实战经验来看,韩国军在对我军坑道的围攻 中表现得更为凶狠、毒辣。但是,这段表述充分表明了韩国军对于我方坑道无计可施的窘境。
由于双方的猛烈炮击和轰炸,2个高地表面全被炸成浮土,根本无法构筑工事。韩国军从11月9日起开始修筑汽油桶阵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 问题。这个方法是韩国第2师17团5连连长金宰东发明的,具体构筑方法是:将汽油桶的一面挖开射击孔,将另一面的铁皮去掉,然后将汽油桶立放在地上,让去 掉铁皮的一端与交通壕连接,最后用沙袋堆在射击孔周围,人员就可以站在后面进行跪姿射击。韩国军认为汽油桶阵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减少伤亡做出了很大 贡献”。物资匮乏的志愿军没有那么多汽油桶可以利用,只好由后方运送大量麻袋装土后堆成工事作战。
在战术运用方面,韩国军极度依赖美军空中及炮兵火力支援。其总结中提到了这样的战术防御手段:“防御时要以据点式配置诱敌,主要以炮兵和航空 火力击退敌人。美军顾问协助得好,强击机也随时提供支援。”这正好印证了韩国人金阳明所著的《韩国战争史》一书中关于韩国军坑道作战失败原因时所总结的这 一条:士兵掩蔽在坑道里不想开枪打仗。实战证明,只要志愿军能够保存一定的有生力量冲上阵地,那么攻下阵地就有极大的把握。这一方面是志愿军步兵的战斗力 远强于对手,另一方面就是韩国军只知道躲在工事内消极作战,将主动权拱手让给我军。对于炮兵火力,韩国军认为战役中“只重视交战地点的火力支援,没有压制 敌人炮兵”。这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炮兵压制敌军炮兵时取得的成功。
美军退出战斗引起的“风波”
众所周知,“联合国军”最初认为只使用美7师和韩2师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攻占2个高地的任务,并且只需5天时间和付出不超过200人的伤亡代价。但是,打了十几天后志愿军仍然进行着顽强抵抗。这个时候美军撑不住了,率先退出战斗,在韩国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战役打响后一直到10月25日,双方仍在几个山峰上进行拉锯战。这时,美军第7师9个步兵营中的8个参加了这场为期12天的战斗,死伤人数达 2000人之多。也就在25日这一天,美军第7师退出了战斗,将597.9高地的进攻任务移交给了韩军。这样一来,韩国第2师不但要担负对537.7高地 北山的进攻任务,而且还要担负对597.9高地的进攻任务。美军遭到重大伤亡后以韩军来替换,立即在韩国部队中引起轩然大波。韩国战史中这样记载,“美军 7师同第2师并肩作战,进攻并占领‘三角’高地。然而因敌顽强反击,截止25日的12天内,先后投入9个营作战,伤亡2000多人,战斗演变成持久战,因 而将美7师防线交给了韩第2师。结果,第2师单独担负了中部前线要地的进攻。当时军团(本文作者注:指美军第9军)的这一措施立即激起舆论,给人一种只顾 减少美军伤亡的印象……第2师以不惜牺牲自己代价坚守要地的决心采取了上述对策(本文作者注:指接受美军第7师进攻任务的部署调整)。”虽然有后面的豪言 壮语,但韩国第2师内部大骂美军让他们当“替死鬼”的人肯定不是少数。当时任韩国第2师师长的丁一权在1976年回忆,于11月1日接替其师长职务的姜文 奉曾说:“那本来是预定由美第7师担任的进攻任务。可是,它每天付出200多人的伤亡也夺不回来,受到报纸的抨击。因此,把此项任务交给了我师。换句话 说,是叫我们当美国兵的替身。所以在接受换班命令时,我就感到美国人、韩国人同样都是人,这不是叫我们替他们牺牲吗?”对此,《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却 只用了一句话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当韩军第2师受命去攻打‘三角山’之际,它仍然没有摆脱狙击岭的战斗”。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当“小跟班” 的滋味总是让人不那么舒服的。
关于丢掉的2个阵地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上甘岭战役结束时是否像一些资料中所说的那样“寸土未失”。根据众多的原始资料和一些严谨战史资料的记载, 上甘岭战役结束时,我军确实有2个阵地没有收复,仍然控制在韩国军手中。我军仅以炮火加以控制,阻止敌建立巩固的防御。这两个阵地按照我军的编号为 537.7高地北山7号和8号阵地,是突出于北山主峰3号阵地前面的2个前哨班阵地;韩国方面则声称占领了537.7高地北山主峰A高地和“岩石棱线”。
我军将537.7高地北山阵地编为9个阵地,主峰上是2号和3号阵地,向南突出的依次排列就是7号和8号阵地,向东北方伸出的山腿上排列着4号、5号 和6号阵地,主峰右侧伸出一个9号阵地。韩国方面所说的主峰A高地是指我军所说的2号和3号阵地,“岩石棱线”则是指4号、5号和6号阵地,1号阵地被其 称为Y高地。韩国战史是用这样一句话为整个战斗结尾的:“第2师在‘狙击’棱线进攻战斗中,虽然未能夺取敌人的Y高地,但攻占了主峰A高地和‘岩石’棱 线,向史仓里迈开了胜利的步伐。”多年以后,最后执行537.7高地北山争夺战任务的志愿军106团团长武效贤对此颇有些愤怒:“胡说八道嘛,上甘岭这仗 是我收的尾,我还不知道吗?作为上甘岭战役是11月25日结束了,可我们106团跟他们28团打到12月3号才算完。主峰他想都别想,整个儿537.7高 地北山,只有7、8号两个前哨班阵地没放部队,我们始终用炮火控制它,其余阵地都是经我手交给29师的,他还‘胜利步伐’呢!”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韩国 军所“占领”或者说我军丢失的阵地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7号和8号阵地。这两个阵地位于537.7高地北山和南山相连的山梁之上,面积共约300平方米,其中南面的8号阵地距敌军 前沿只有100多米。位于更高南山阵地的韩军居高临下,一个小跑就能冲上8号阵地。这种地形条件造成了这两个阵地在防守时的严重困难。当年12军指挥员提 起这两个阵地就冒火,都说没有任何坚守条件,摆多少兵都是送死。就在争夺战最后一个参战团队——106团拉上北山阵地时,李德生副军长曾专门叮嘱团长武效 贤,不让他在这两个阵地上放部队,只以炮火控制就行。从这个角度来说,放弃这样的阵地在军事上来说是完全合理的,只要不影响我军整体防御态势就行。据12 军参战部队的记录,他们曾经也计划过反击7号和8号阵地,然后视情况坚守或撤出后继续以炮火控制,但最后在得到15军的命令后放弃了这一计划。
至于其他阵地的情况,笔者通过查阅12军参战部队的原始记录,发现该军在11月26日报兵团的情况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五圣山前沿之 597.9阵地自本月2日31师用上后,经过4天的激烈战斗已全部守住,经二十余天的抢修工事,目前该阵地已巩固。537.7北山阵地,除7、8号阵地 (东南山岭之前哨班阵地)及6号阵地敌我各一半外,其余全部为我恢复。”这就是说,537.7高地北山主峰的阵地都在我军手中,而东北山腿上的6号阵地敌 我各占一半。进一步查证后发现,韩军(此时已换成第9师)占据了6号阵地朝南的反斜面,后来4号和5号阵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这应该就是韩国军所声称的占 领了“岩石棱线”的真实情况。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山顶棱线上的工事都已经被完全摧毁,无论哪一方都无法屯兵,只好都把部队摆在反斜面上,形成一个阵地各占 一半的局面。这样看来,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抗美援朝战争史》一书中,所表述的“106团牢牢控制了537.7高地北山主峰和东北山腿北侧阵地”是极为准 确的。在12军于11月24日发现韩国第2师被第9师换防后召开的作战会议上,也曾估计敌军将依托7号和8号阵地与我争夺4号、5号和6号阵地,然后再攻 我1号、2号、3号和9号阵地。这说明当时的战场态势是符合上面报告中所说的情况的。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时我106团为了改变分兵把守的被动防御状态,采取了集中兵力固守2号和6号阵地的战术手段,对于其他阵地则 白天主要以火力控制,夜间以小部队进行反击歼敌。这使得敌军既无法占据整个主峰阵地,也无法占据处于2号和6号阵地之间的4号和5号阵地。这一战术大大减 少了伤亡,并且增加了机动兵力,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对主峰3号阵地的控制力度减弱了。韩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利用这一点,在某些时间段内占据过3号阵地,这 可能也就成了其声称占领主峰A高地的依据。正如上面武效贤团长所说的,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就结束了(在战役持续时间上,交战双方都是基本一致的),但 537.7高地北山的争夺战仍然继续到12月3日。但无论此时3号阵地是在谁手里,都不属于上甘岭战役的范围了,当然也就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片浸透了志 愿军战士鲜血的高地,包括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的注字洞南山、537.7高地南山阵地,最终于1953年夏季金城战役中全部为我军占领。
笔者的这篇短文只是上甘岭战役全局中很少的几个侧面。从这些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志愿军为了国家利益英勇奋战的壮烈情怀,以及对我国国际影 响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今天的每个中国人都在享受着上甘岭战役乃至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所带来的“战争红利”。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家利益非要通过战争手段 来实现,但在当时是否打仗却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独立的大国要想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不打几个硬仗、不付出血的代价是完全不可能的,那种以现在 的人文意识评判历史事件的方式无疑是不合时宜甚至是幼稚的。让我们向60多年前战斗在上甘岭阵地上,乃至整个朝鲜战场上的任何一位志愿军战士(包括那些战 至力竭被俘但没有背叛祖国的战士)致敬。
《现代兵器》2013.8~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