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郭氏汝瓷器物釉面特性,谈“晨星稀”汝瓷特征
谈到中国名瓷汝瓷,从古人到今人,总会提到它的特征,云“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青如天,是指汝瓷器物的釉色,当然仅指被称为“汝官瓷”的天青釉。
面如玉,是指汝瓷器物的釉面触感,意思是用手摸来,表面有如美玉般的润泽。
蝉翼纹,是指汝瓷器物的釉面开片的形态,如蝉的翅膀上的筋络一样。
晨星稀,是指器物釉中的气泡。
芝麻支钉釉满足,是指汝瓷器物的底部形态,一是用支钉支烧,支钉的形态如芝麻粒般的椭圆状。而釉满足,是施釉到底,不留圈足。
从古之今,记述汝瓷的文字很多,看过汝瓷的,没看过的,听说过的,都想写上几笔,而转引别人记述的更多更多。
这些给现在人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料,但也留下几多的争论的“是非”
本人因从事与汝瓷有关的工作,从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也常和人对这些有关记述汝瓷特征的话产生不同见解而争论过。其中对“晨星稀”这句,争论最多。
今天,想从自己经常接触的郭氏汝瓷的釉面特征,谈谈自己对“晨星稀”的看法。
先转一段别的文章的话:(原文引自网络)
“晨星稀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0)
回复
1楼2013-10-04 18:47举报 |
泧城
颇具盛名7
本人对这段文字的立场:
1、赞同其对“晨星稀”是指釉中的气泡看法,但本人认为是指浮于表面的小的气泡聚合形成的大气泡,但不是釉内部的那些小气泡。
2、赞同其对因表面气泡破裂形成的棕眼。
换言之,就是本人认为古人记述的“晨星稀”一是指汝瓷器物表面那些小气泡聚合形成的大的气泡,二是这些大气泡破裂后形成的棕眼。
下边,看看几张从郭氏汝瓷几件仿古瓷器中,拍的几幅图,和其中的局部放大像。
这是随意从郭氏汝瓷产品中选了几件拍出来的,这种现象在原产地汝瓷中很常见,本人见过别的名家汝瓷也有很多。说明的是,这可是原始照片,没PS过的,所以色调有点不很正的。
为了让大家对“晨星稀”有更清晰的认识,下边贴上几幅电子显微镜拍的郭氏汝瓷带款的新功夫杯釉面图片。
“晨星稀”们来了:
郭氏新功夫杯底部10倍放大图。
看到没,两个“晨星”已经是冉冉升起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郭氏汝瓷底部竟是如此之美丽!
300倍放大图,“晨星稀”成了两只明亮的黑眼睛,倒是那些小的“晨星稀”越来越像“晨星稀”了。不过,要记得哦,这可是放大300倍下的“晨星稀”,这些“晨星稀”现在虽然很像是“晨星稀”,但它决不是“晨星稀”,因为我们的古代先人们,那个时候,能用肉眼看到这些“晨星稀”吗?
太阳,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拗口。
放大420倍图。看到没,这时两个“晨昨稀”看不完整了,不过我们可以看一个,所谓的“一目了然”就是指的它。
你可以看到,它的表面还有小的气泡,说明它的表面是有一层很薄的透明的釉的。对的,这个大的“气泡”,在形成中,是由很多小的气泡聚合形成的,它的中间是个空腔,表面是层透明釉,这层釉形成一个凸面,空腔下边,是个凹面。这一层凸面和一层凹面,对外部光线会造成一种缩小的反射和放大的反射,从图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对光学有点了解的都会知道的。我的结论就是,汝瓷中的“晨星稀”,不是指汝瓷釉面里的小的气泡,而是指小气泡聚合形成的大的气泡,或气泡破裂失去了表层透明釉后形成的棕眼。
“晨星稀”不是指汝瓷釉面内部的小的气泡,这些小的小气泡,古人们是无法用肉眼看到了。有人非说是古人能看到这些,就算是有的古人那时有超乎常人的视力,能看到这些气泡,那也不过是密密匝匝的小点子,用古汉语来记述事物,向以精简来表达的古人们,会用“晨星稀”“寥若晨星”来写吗?倒是对汝瓷的表述中,还有人用这几句来写的:“梨皮、蟹爪、芝麻花”其中的“梨皮”才是比较准确形像地表述汝瓷釉面的,“梨皮”就是来形容那些密密匝匝釉下的小气泡,而能看到“梨皮”的古人,那视力应该是很好的。
“晨星稀”是汝瓷釉面的大的气泡,“梨皮”才是指那些视力好的人能勉强能看的小气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