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父母、婚恋网站催婚逼婚是干涉婚姻自由
2014年02月25日 06:49
来源:法制日报
291人参与 5评论
原标题:逼婚盛行引发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父母、亲人和婚恋网站采用各种不当方式催婚、逼婚,也是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当然,我们也要区分善意提醒、建议与干涉婚姻自由性质的催婚、逼婚的界限
本报记者 杜晓
老爸,老妈,不要再逼我啦,
我自己生活也会很好的,
结婚,生娃,就一种选择吗?
请让我自己选吧……
近日,十多位女青年来到北京百合网总部,合唱她们根据《爸爸去哪儿》的曲调改编的歌曲,表达对百合网春节期间高密度投放的广告《因为爱不等待》的不满。
春节前后,多家媒体报道了因为“担心家人逼婚”而不愿意回家的案例。逼婚,已经成为和“车票难买”同等分量的不回家理由。
传统婚姻观控制力下降
根据参与上述活动的一位女青年向记者描述,百合网所投放的广告处处带着“逼婚”的暗示。
“今年我一定要结婚,哪怕是为了外婆……”记者注意到,遭到密集炮轰的广告短片《因为爱不等待》一开始即将女主角内心独白呈现给观众。
女主角外形优美且具有高等学历,但是,她的外婆见到她,只会说“结婚了吧”。贯穿广告片始终的正是白发苍苍的外婆用颤巍巍的声音发出的一声声“结婚了吧”。
广告片结尾,外婆躺在病床上,正在接受治疗,看着已经结婚的外孙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该广告春节期间在多个电视台和城市火车站屏幕大规模投放,引起了许多未婚男女青年的反感,更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万人抵制百合网”话题,认为广告“用陈旧的伦理道德绑架用户”、“歧视女性”、“严重伤害了已婚和未婚的人”,并要求百合网立即删除广告并道歉。
面对网络舆论的负面评价,百合网曾通过官方微博表示道歉,但一些网友认为道歉“毫无诚意”。百合网公关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没有预料到该广告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目前广告投放期已过,是否继续投放仍在考虑。
对此,一位发起抗议活动的妇女权利工作者说:“在传统观念中,结婚生子常常与‘孝’的伦理道德相互捆绑,这种观念在当下社会仍然未能被摒弃和破除,更针对女性衍生出种种歧视。女性的学业事业理想和成就往往被‘单身’、‘剩女’的标签所掩盖,她们的价值被限制在结婚和生育的评价体系中,甚至被当作随时间贬值的‘商品’。这则露骨的广告引起了这么多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反感和行动,证明传统婚恋观对青年人的控制能力在降低,青年人的观念已经在进步。”
争议广告已被全面撤销
李健是在百合网总部门前唱歌的女青年之一。作为80后的她出生在北京工作在广州,她向百合网送出了《请不要再投放逼婚广告》的建议信。
“在广告中,外孙女无论穿着学士服还是职业装,外婆都只会问她一句话‘结婚了吧’,这则广告同时反映了百合网和社会上一部分家长的婚恋观念——女孩子只有结婚才是最重要的,学位、事业都是次要的;女孩子到一定年龄就应该结婚,否则就是对不起家人。”李健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李健在信中写到:“首先,这样的婚恋观念是陈腐的,结婚只是女性的生活选择之一,女性的价值并不需要通过婚姻来实现,将婚姻作为女性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出路’,是限制甚至矮化女性的行为;其次,结不结婚、何时结婚、与谁结婚,都是女性自己的事情,不应与亲人压力和孝顺与否挂钩,百合网的广告有以伦理道德绑架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嫌疑。”
“百合网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婚恋网站之一,不应宣扬陈腐的、道德绑架女性的婚恋观,更不应通过高密度投放逼婚广告的方式助长这种观念、对青年女性造成压迫和伤害。”李健说。
李健的建议信投送之后不久,百合网给她发了一封回信。信中提到,“百合网此次播出的实体店广告并无伤害青年女性之意,但是基于您及部分观众的反映,我们理解到这则广告对部分单身朋友带来了压力和困扰,对此我们深表歉意”;“百合网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选择的权利,决定停播这则广告。对于电视台已经排期的广告,我们也已经在与电视台努力协调,争取于本月底或更早的时间之前将绝大部分此广告创意进行撤换”。
逼婚与反逼婚的对决
尽管百合网广告风波已经告一段落,但“逼婚”却仍然广泛存在。
“我父母对我的婚事比较焦虑,可能他们那一代婚姻很多都是这样子的。令我惊讶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我发现很多我身边的同龄人,因为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被家里面‘逼’得不行,就很草率地结了婚,现在不仅自己过得很不幸福,还给双方父母都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扰。所以,我觉得为了结婚而结婚的选择,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还在发生,就未免让人举得荒谬和不可理喻。建立婚姻的基础应该是互相理解和信任,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逼迫和压力。”李健说。
李健认为,现在除了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之外,一些商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用广告或者其他营销手段“逼婚”的势头也越来越猛。
由于“逼婚”的盛行,“每逢佳节被逼婚”成为很多人的无奈。去年春节,网上一篇《36岁男子春节期间被安排18场相亲》的新闻引起上万网友围观。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份“反逼婚攻略”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反逼婚攻略”中的招数包括,“能躲就躲”、“假装有对象”、“举反面例子”、“沉默是金”、“找人代替”、“刺激疗法”等。
“为了去满足别人而结婚,是不可取的,可是这却是现在许多年轻人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我有自己的事业和理想生活,结婚始终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我还没有遇到让我想要共同步入婚姻的人。这不要紧,因为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我的生活就是丰富而精彩的,结婚与否并不决定我的幸福。”李健说。
记者对话婚姻法权威专家:干涉结婚自由是对婚姻权利的侵害
对话动机
逼婚已经成了当下一种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对于那些剩男剩女而言,逼婚更是难以逃避的亲情考题。逼婚背后存在哪些法律问题?《法制日报》记者与业内权威专家展开了对话。
对话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副会长马忆南
《法制日报》记者杜晓
记者:网站出于商业利益推出有逼婚之嫌的广告,或者是父母不顾子女感受一味逼婚,可能会违反哪些法律原则?
马忆南:我认为个人自由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以个人本位的婚姻契约观为基础进行构建,强调人格独立,宣扬人格平等,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当事人决定和管理自己家庭生活事务的自由,其中最主要者是双方当事人依合意缔结婚姻的自由,法律放松了对结婚、离婚的限制,婚姻的缔结与解除更加自由。婚姻家庭中个人自由的扩张,除了是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浸润的结果之外,也与家庭生活中的私密性特征和情感因素有关。家庭是私生活领域,其中很多事务具有私密性,当事人不希望他人干预。
记者:如同一些反抗逼婚者所言,“为了满足别人而结婚,是不可取的”,这句话从法律层面应该如何解读?
马忆南:个人自由的伦理基础在于“自己决定权”,即自己的私事由自己自由决定的权利。一个人之所以拥有“自己决定权”,是因为一个智力健全的人是一个理性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对自己的行为和利益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判断者和决策者。
对个人自由的尊重,还出于一个信念:每个人都有权决定并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模式。而在民主的基础上,并不存在固定的“最佳”家庭生活模式的标准。自治意味着一种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通过深思熟虑,判断、选择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模式。
记者:具体到婚姻这一问题上的自主权,您是如何理解的?
马忆南:我认为结婚自主权可以解释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自主、自愿地决定其婚姻关系的缔结而不受其他任何人干涉、强迫的权利。结婚自主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是否结婚、和谁结婚、何时结婚、何地结婚、采取何种形式结婚等。
记者:干涉婚姻自由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话题,您能否对此进行一个总结性的分析。
马忆南:干涉结婚自由是对公民婚姻权利的侵害。这种违法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是比较典型的。包办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亲人)违反婚姻自主的原则,包办强迫他人婚姻。买卖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亲人)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婚姻。还有一些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如阻挠并非禁婚亲的同姓男女结婚,阻挠丧偶妇女再婚,子女阻挠丧偶、离婚的父母与他人再婚等,抱童养媳、订小亲以及转亲、换亲等行为,也是干涉结婚自由的具体表现。父母、亲人和婚恋网站采用各种不当方式催婚、逼婚,也是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当然,我们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