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呆呆虫
呆呆虫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85496
魅 力 值:1704
龙    币:22386
积    分:41766.2
注册日期:2007-07-20
 
  查看呆呆虫个人资料   给呆呆虫发悄悄话   将呆呆虫加入好友   搜索呆呆虫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呆呆虫发送电子邮件      

一个五毛学生的作业
态度与决策
——网络信息交流的感触


一、客观环境
跟风与爆发式议论[出众心理]
从中国国民来看,大多给国际社会的印象是缺乏创新性。大到航母歼击机的研制,小到动车组的开发,很大一部分的高科技产品及其衍生物都仅是参照和学习得来的。这种缺失还伴随着主见的丧失,多数中国留学生给外国教授的印象不外乎“聪明但缺乏主见”。
中华民族真的没有主见吗?
这句话放在十年前说可能是对的,但现在谁也不敢妄加评论。从网络上对时事的热议程度、观点的层出不穷来看,怎么都是一个极具主见和创造性的民族。可是,纵观整个微博圈,大多评论都是对于某个事件的发泄,这种发泄往往不到一百个字,没有理由,只有结论和口号。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文革时期的大字报。口号加结论,足以煽动群众,这种没有数据支持与逻辑推理的议论到今天还在上演,只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类议论可以传播地更远,有更多的受体人群罢了。这不是主见,而是感情的发泄,是压抑在心中的不满的直接体现。至于为什么不满,与评论的时事有什么联系,或全然不知,或逻辑不明。
但是即使是这一类的评论,依然能够找寻到一大批受体人群,所谓志同道合者,都会点赞转发。当然,流言止于智者,有人会指出谬误,也有人会嘲讽奚落一番。总的来说,大多数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往往也会不惜转发一次,无论心中到底有没有这个概念。转发美文是欣赏,转发科普是内行,转发心情是感悟。什么都转发,只能说明是没有判断能力,或者是跟风。跟风现象广义来看,就是缺乏基本判断能力与主见。首先,对于一件事没有自己的想法;其次,无选择性的支持其他看法。从对转基因作物的理解到马航失事的议论,都充斥着享有成百上千转发量的简单口号。
究其根源,跟风与爆发式议论,都依然是缺少主见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是对主见追求的走火入魔。愿意在网络上评论交流,说明想获得他人的认可,而这种心理的无限膨胀就会向恶性发展,即使对于相应领域不甚了解,也发一些无营养的句子宣扬自己的立场,以此获取成名的满足感,微博上几个大V可以说就是这样误入歧途。

主题的边缘性与泛交流时代[压力释放性快餐娱乐]
   网络信息交流带给人们的娱乐超过知识。
有人说,“网络信息交流能给予人们大量的知识。”我觉得这句话虽对,但说的不确切,应当是“一定的知识面”。网络的交流,就目前来看,只能拓宽人群的知识广度,而且这还因人而异;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难以起到明显的效果,毕竟这种交流形式是基于娱乐层面上的,科普尚可,毕竟深度交流难以做到“一语道破天机”。
为什么说基于娱乐层面上呢?因为网络交流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是崭新的,大多数的工作,还没有把重点都放在网络交流上。换句话说,这个时代的中坚生产力,即使没有网络交流,也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这就注定了网络信息交流只是附加在人们生活中。除了工作,与之对应的即是娱乐,这种交流目的就是娱乐,特别对于微博、人人、微信圈,交流并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且没有特定人群,不加附加条件的情况下,所有好友都可以接受你传递的信息。这种泛型是不适用于工作,而是简单的娱乐。知识在这里只是附带的,先决条件是,你愿意以娱乐的形式去承认获取的知识。
另外,交流的主题在网络上呈现边缘化趋势。即,大多数人更愿意去分享关注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而这又绝非好奇心驱使。人人上的经验告诉我们,诡异的图片、暗喻的句子是骗访问量的神器。关键是,我们并没有对这些东西的内涵出处做更多的调查,而更愿意分享这份快乐给自己的好友。网络上的好友圈子,又大多数会是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或同学、事业伙伴,受体人群跟分享者都有共同的爱好或者是同样的知识取向。对于你不了解的,你的好友也大多数不了解,这就促进了边缘信息的进一步传递,即使传递路径上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理解或在意这些。
传播边缘信息的动机又可以归为娱乐。网络信息的娱乐性非常高,一是它具有很大的变化性,随着时间,新的信息层出不穷;二是这种交流平台能给予最为迅速的反馈。这两点对于人的心理都是极具诱惑性的。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会有事没事打开手机看这些信息,这就是放松的方式。既然是放松,很少人会想去真正弄清楚什么事,毕竟已经把它当作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干脆就笑一笑、想一想罢了。所以最为边缘化的信息会更受欢迎,迎合了这种快餐式的娱乐。

知识偏向与网络聚集区[社会的区域分层]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要网络交流区域。这取决于你大多数的熟人分布在哪一块。高中生和大学生比较倾向于人人和微博;小学生初中生以QQ空间为主;成人更习惯微博微信;韩国人日本人主要用LINE;欧美当然Facebook,推特。在这不同的交友网络中,周边的人会影响你,你也会承认并融入这个圈子。归根结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普遍相同价值观的会更有交流的可能。而一个网络到了后期,会逐渐有一个定位,人流也会稳定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群体。群体的各方面思想趋于相同——人人网对于微博上传播甚广的错误论断会立即发现,因为当代学生代表了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的那一部分;微博对于人人网上青少年的感慨不屑一顾,因为微博博主平均年龄高于人人客户,那些感慨对于人生经历丰富的博主不算什么。
同样,对于个人而言,在他身边也会形成一个小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价值观与经历与他更相似。这就注定了收到的消息的进一步局限,作为圈子中心的人,各种不能激发兴趣的言论、无聊的段子、相对狗血的议论、与观念不合的图片,都早早在圈子边缘被屏蔽。网络交流可以说提前给青少年一种社会阶层与领域的感受——在层中的你感受不到上层与下层的声音;在圈内的你难以发现圈外的知识文化。

主观意识
理性的思考与判断[来源与逻辑]
客观意义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种潮流。而现在,能改变的只有主观意识。
简单来说,网络信息的接受,应当注意两点:信息来源和逻辑推理。当出现一种评论时,比如“从……事件来看,我认为男女不平等”,那么首先要确定来源是否属实,有无时效性;再是逻辑,对于这个陈述,推理没有明正面给出,应当是在叙述事实的时候暗藏的世间情理。分析后,以上评论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一,叙述时所带的主观情绪会或多或少影响传达的事实(来源);二,既然是世间情理下的判断,具体的例子就具有普适性,况且是男女平等这种大问题,而这种大问题本身(逻辑)辨析就不可能完成。原评论是说当今女性地位仍然没有很大改变,很多不能自主选择工作而是在家带孩子等等。试想,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又是指什么呢?男女各有一半时间带孩子做家务一半时间上班。想想也觉得荒谬,这不是要把人类倒退回所有事完全个人自给自足的时代吗?这种分配不存在平等不平等的问题,或者说是必须把它们当成某种意义下平等的,因为只有这种平等意义下,才不至于有“我的工作级别没他高,所以这世界就不平等”的说法。又有议论说,为什么有些男性能做的工作女性无法做?这就牵扯到各种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了,既然有着特殊性的存在,就不能一味的怪罪平等,毕竟最适合的才是最能体现价值所在,所以大多数的关于平等的论调都是不能说出谁对谁错的。
还有一类问题会涉及到国家政治民生,也在网上经常引发热烈的讨论。每次议论最后的主题都会上升到民主的高度。前几年网络上大多是对于国家的讽刺,现在更多的呈现出理解国家政府的态度。但是这种反对者和支持者的口角还在继续。这种现象其实是好的,可议论部分常常出现来源的问题和逻辑的错误。
“马航失事都多长时间了,政府居然还没有找到飞机,我们交的税都去哪了?!”这句话可谓漏洞百出,但是还是有人愿意点个赞,因为很多人会对后一句话非常在意,可能是生活条件不尽人意,最近心情不太好等等,总之有事没事都可以拿政府说事——因为我们交了税。其实,单看最后的结论,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政府的腐败问题的确还需整治,但是前后逻辑明显不搭调,难道收了税就必须全花在找飞机上?那城市建设和社会福利呢?况且,这只是没有找到,不代表没有去找,有些事明显是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另外就是来源,信息受到了局限性。很多网友在后面指出,搜索海域广阔,难度非比寻常,卫星参与搜救,耗资巨大,国际海域政治方面协商有矛盾等。这些列举具体事实的才能真正说明问题。

感性的理解[人情与全盘考虑]
网络交流,我们还需考虑的是理解。毕竟只从网络上对他人的了解有局限性,我们难以知晓当事人的心情,过分批驳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人是理性的,但是更是感性的。常规做事情,更多的是从感觉上判断,而非经过严谨的思考——这点其实也办不到。所以换位思考非常重要,从其他人的话中读出语境,设身处地的去想想,再作出评论,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
最近的昆明火车站东突暴乱事件,引发了不少人对新疆的仇视。有篇关注度很高的博文这样写道“要想想,为什么其他民族不闹事,总是你们,几年前3.14也是你们!”,这篇博文逻辑很严谨,对于来源我并没有深入调查,因为没有必要,这的确是事实,能在新闻头条的暴乱,我记忆里不多。虽然可以承认这些分析比较理性,但是给人一种很冷血的感觉。毕竟,新疆在边疆地区,经济教育不发达,会有一部分愚昧的人对于教义走火入魔,这却不能企及民族之间的情感。况且这起暴乱的目的之一就是挑起民族纷争,让中国内乱,甚至分裂。这种评论越有说服力,传播地越广,就越有煽动的倾向。最后得到利益的只有原作者和激进主义者。

三、结论
事实上,很多事情的评论都只能是中庸的、辩证的。除了原则,没有什么绝对的是与非,这些所谓的准则都是人制定出来的,舆论改向了,准则也就变了。所以,网络信息交流时,尽量多考虑,一言一行,或许产生蝴蝶效应。
2014-04-02 22:11:0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3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