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13800138000
13800138000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91943
魅 力 值:722
龙    币:27048
积    分:45252.6
注册日期:2008-05-23
 
  查看13800138000个人资料   给13800138000发悄悄话   将13800138000加入好友   搜索13800138000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13800138000发送电子邮件      

印度的种姓制度及种姓观念在今天的影响
(文/任彦 程刚/《环球时报》 2006年9月22日)

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对“印度模式”十分推崇,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然而,熟悉印度的学者指出,数以亿计的印度人不会为此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是没有种姓的“贱民”。印度政府宣布,向跨种姓通婚的人颁发奖金,金额为5万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万元)。但印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种姓问题的拉迪卡博士说,跨种姓通婚是对印度习俗的挑战,它往往受到社会的封杀。因为印度是个尊重习俗甚于尊重法律的国家。

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

他们遭到了社会的抛弃

今天,在印度的外国人很难一眼发现种姓的影子。在任何证件上都找不到“种姓”,人们也很少公开谈论相关话题。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说名字,印度人便知道对方是什么种姓,然后便采取相应待人接物的方法。种姓在印度变成了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禁忌性话题。根据历史传统,印度的种姓从上至下被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前两个是高等种姓,后两个是低等种姓。除此以外,印度的很大一部分人被称为“不可接触者”,俗称“贱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这几个阶层之间,通婚是被禁止的。

在印度,寻找种姓间通婚的例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记者在新德里费了好大劲,才找到这样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名叫拉加斯·辛格,是婆罗门,女的名叫莫妮卡·古普塔,是吠舍。他们两人都来自比哈尔邦的农村,在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一见钟情。他们在大学学的是日语,去年毕业之后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每月工资加起来有6万卢比。两人2006年4月结婚,现在在新德里租房生活。

记者问:“你们结婚顺利吗?”拉加斯双肩一耸,两手一摊,无奈地反问:“能顺利吗?”据他透露,他们的婚礼是秘密进行的,因为一旦父母知道他们准备结婚,便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男方父母一直强烈反对拉加斯与莫妮卡来往,认为这辱没家风,要是儿子娶这样一个低种姓的女子回家,更是大逆不道。女方父母也不同意这种关系,他们主要是担心女儿日后被歧视,甚至被抛弃。但两人不顾父母反对,在父母均不知情的情况下举行了婚礼。他们在新德里举行的婚礼,只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参加。说起当时的冷清场面,拉加斯有点伤感。他说:“要是我在同一种姓内部娶一个姑娘,在家里举办传统婚礼,至少会有2000多人参加。”婚后不久,男方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拉加斯叹了口气,“我爸说,从此不认我这个儿子,不准我和妻子踏进家门。我妈差点气死,心脏病复发,现在就在新德里的医院看病,但就是不让我们去探望。”莫妮卡也是一脸忧伤地对记者表示,她父母到现在还不知道她结婚了。不仅家人反对这桩婚姻,就连亲戚朋友也对他们另眼相看。拉加斯说:“以前很多亲戚来新德里都找我,现在没有人登过我家的门;过去有很多朋友经常约我一块吃饭,现在几乎没有一个邀请的电话,一切都变了。”但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他说,即使整个社会都抛弃他,他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有一个好妻子。“感情是最重要的,让种姓见鬼去吧!”尽管蔑视种姓陋习,但他还是承认,跨种姓婚姻会有很多实际困难。

虽然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但拉加斯夫妇仍是幸运的。2006年5月,在印度孟买附近的帕尔嘎镇,1名青年杀死了他的姐夫。这名青年名叫迪利普,他杀死姐夫的唯一动机就是因为姐夫是低种姓。迪利普一家人是婆罗门,但他的姐姐却爱上了邻居小伙普拉布。普拉布一家人是吠舍,经营着一个牛奶场。两人偷偷相爱了8年,最后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步入婚姻殿堂。就在他们的蜜月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弟弟迪利普伙同另外两名亲戚用菜刀砍死了普拉布。最后,凶手被判处死刑,但恩爱夫妻却阴阳相隔。像这种极端的例子在印度,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很多。拉迪卡博士对本报记者说,杀害跨种姓通婚的男女,特别是低种姓的一方,在印度传统社会看来是一种“义举”,杀人者不是被视为罪犯,而是被当作英雄,因为他维护的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

“通婚奖金”能达到目的吗

印度政府意识到了跨种姓通婚的重大意义,于是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这种婚姻。出身于较低种姓的印度社会公正和权利部部长梅拉·库马尔是“通婚奖金”的大力推动者。她最近专门召集印度28个邦主管社会福利的部长们,在新德里开了两天会,就奖金问题进行讨论,并最后说服与会人员通过这项提议。根据该提议,政府向跨种姓夫妇发放5万卢比的奖金,以奖励这种“勇敢”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跨种姓通婚”是指最高的三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与社会的最低阶层之间的婚姻。只要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从政府领取奖金。该奖金一半由地方政府支付,另外一半则由中央政府承担。

多年致力于种姓制度研究的社会学家塞勒对记者说,这笔奖金对印度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因为印度人年均收入只有528美元。奖金可以帮助一对夫妇盖起一座房子。“跨种姓婚姻可能会因为这项鼓励措施多起来,但要削弱种姓制度,恐怕难以做到。”塞勒解释说,种姓制度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至今仍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改变这种制度,至少需要1000年的时间和努力。现在的措施很可能导致更多骗婚现象出现,以前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高种姓的人为了获取奖金而与低种姓的人结婚,结婚之后不久又离婚,再与同种姓的人结婚。

应该说,印度独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消除种姓制度,宪法中也有明文规定,但传统很难被动摇。印度政府规定,公立大学必须为“不可接触者”保留22.5%的名额,最近又将这一配额提升到50%。同时,在政府里也为低种姓者保留一定名额。这些措施均遭到高种姓者的反对。1990年,新德里几十名高种姓学生集体自焚而死,抗议当局提高政府中低种姓者的名额。前不久,新德里的警察还使用催泪弹和水枪把示威游行的高种姓学生驱散,他们抗议政府提高低种姓学生的入学名额。

种姓给印度带来了什么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拉迪卡博士说,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印度社会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变化。印度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都是表面的,其内部不为所动,依旧封闭、保守。印度媒体则报道称,印度现在拥有11亿人口,其中2%—5%的人口是婆罗门,也就是2200万—5500万。这些人占据着印度全国政府和司法部门超过70%的岗位;而所谓“贱民”又分出许多等级,最低的一种叫做“邦吉”,约有2200万到330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2%—3%,他们中很多人的工作就是爬到印度一种“干燥厕所”下面清除人们的粪便。这些似乎与西方眼中那个“高歌猛进”的印度反差很大。那么,种姓制度又对印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南亚问题专家胡仕胜指出,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印度的种姓制度一直在国际社会上遭到西方国家的谴责,批评种姓制度是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姓成为印度在人权领域饱受攻击的靶子,仿佛印度国际形象上一块难以去除的黑斑。印度因此经常拒绝出席一些人权方面的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种姓制度或者观念,对于印度现代化的影响,在印度国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减少了很多低种姓人口离家出门去打拼的欲望,因为他们被人瞧不起,跨地区很难找到工作,这样一来就在相当大程度上约束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种姓制度同样大幅减少和缓解了大规模人口转移所带来的社会矛盾。而不同种姓各霸一方,这对印度社会就产生着一种碎片化的作用。胡仕胜说,现代民主的多党政治甚至更增强了这种碎片作用,出现了很多代表不同种姓的政党,那些种姓自然就只支持自己的政党。有人认为,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的种姓制度并没有导致印度社会持续动荡,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受社会传统的影响极深,也有部分印度人为打破种姓制度而奔走,但这批觉醒者在印度国内和世界上的影响微乎其微。

--
有事请拨打电话13800138000
2014-05-08 15:20:3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0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