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昌平“小招办”回龙观区域 “组团”维权
6月13日下午4点,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结束了北京连续多日的晴热天气。再过一个小时,为期40天的北京昌平区非京籍适龄儿童申请就读材料审核工作联席会议(简称“联审会”)将告一段落。 这一天,联审结果公布,决定哪些非京籍孩子能拿到借读证。许多没拿到借读证通知的家长情绪有些激动。一位家长指着大雨说:“看到了吗?这都是我们的眼泪。” 6月13日下午4点,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结束了北京连续多日的晴热天气。再过一个小时,为期40天的北京昌平区非京籍适龄儿童申请就读材料审核工作联席会议(简称“联审会”)将告一段落。 这一天,联审结果公布,决定哪些非京籍孩子能拿到借读证。许多没拿到借读证通知的家长情绪有些激动。一位家长指着大雨说:“看到了吗?这都是我们的眼泪。” 驱车到昌平区南口路15-1号,再深入一条100余米的巷子,就是昌平区小学招生办公室(简称“小招办”)。由于是今年临时安置在此,即使附近拉活儿的出租车师傅对这里也不熟悉。 入口处,一根近6米高的杆子上,挂着3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相比另两块严重褪色的,中间印着“昌平区小学招生办公室”的指示牌字样清晰,颜色鲜艳,显然是今年新挂上去的。 与多数出租车司机浑然不知相反,“小招办”在许多非京籍小学生家长那里却异常熟悉。非京籍孩子“五证”联合审查的生死,结果如同“判决”一样,都要从那里传递出去。 “被判死刑” 6月12日上午,陈三林再次来到小招办,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了。 小招办的上班时间为上午9点,但6点刚过很多家长就已经在等了。由于前来咨询的家长很多,需要排队、等待“叫号”,小招办有4位保安负责维持秩序。据保安说,平均每天会有100多位家长前来,多时有数百位。 “由于今年年初更换工作,导致2月份社保中断一个月,因此不符合要求。”陈三林觉得有些委屈。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交了9年社保,这次因为换工作,中间出现了一个月断档。 “这规定太荒诞,谁能不换工作呢?” 没等陈三林把话讲完,一位负责咨询的教委工作人员说,你这种情况已经被“判了死刑”,解决不了。每天都有这么多人来咨询,都能讲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但我们没时间听,只能按规定办,别为难我们。“要不,你再去镇政府问问?” 陈三林所在小区属于沙河镇,在来小招办之前,那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决定权不在镇里。” 从小招办出来,陈三林愣了足足半小时,他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咨询,深感问题解决无望。他的妻子说,要么让孩子明年再上小学,要么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回老家买套房子,自己留在老家陪女儿上学,丈夫留在北京工作。 陈三林久久没说话。 除了这种“被判死刑”,还有一些家长只能凑齐“五证”中的两个或三个,望着苛刻的政策,主动放弃了。 来自山东的刘丽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由于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熟悉周边道路,来北京5年她从没出过昌平区城南街道办事处北郝庄。 回忆刚来北京时,小儿子才两岁。“冬天屋外冰天雪地,屋里也没暖气,小儿子一到后半夜就哇哇地哭。为了不影响邻居睡觉,一到后半夜,我就抱着老二跑到院子外面呆着。”谈及此,她忍不住抹眼泪。 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她在一家包装厂工作,月薪1600元。所在单位从未给她缴过社保,她也不懂如何维权。 这次政策要求的“五证”中,她没有社保、没有租房合同,甚至提供不了全家人的户口本。 刘丽茹看了看租住的民房,“实在不行只能回家,离9月1日开学还有一段时间,等挣点钱再回去。” “组团”维权 6月13日的联审结束,对于多数非京籍家长而言,却只是个“没有结果”的结局。一部分人选择离开北京,而更多的人依然在北京坚守,希望能为孩子赢得入学机会。 北京市军休干部生活服务呼叫中心项目办主任赵忠山,一直认为自己成了“政策的牺牲品”。有着法律专业知识背景的他,准备“先走各级信访,区信访、市信访,实在不行的话,打算走行政诉讼渠道。” 与赵忠山不同,多数人希望“组团”维权。 随着联审结果的公布,“昌平幼升小”、“昌平区幼升小1000人群”等群变得不如以前活跃,但一些新的QQ群开始出现。 “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同病相怜的人。”一位家长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从群名称就可以看出各自的诉求,如“昌平幼升小择校讨论群”、“无房孩子也要上学”、“昌平暂存退回”、“2014非京籍幼升小昌县”等。 甚至孩子有些明年、后年才到入学年龄的学生家长也加入进来,寻求应对之策。“2015非京籍昌平幼升小”、“2016非京籍昌平幼升小”等QQ群也出现了。“虽然我们还有两年才到入学年龄,但现在政策这么严,如果不及早应对,到时候哭的就是我们了。” 为了引起重视,昌平区回龙观东亚北上小区的家长们自发组成了“业主委员会”。据其中一位家长介绍,该业主委员会起初成立并不是为了孩子入学,而是为了解决小区商用民居的房产问题。业主委员会涉及4000户居民。 审核,不能在京上学。其余家庭也都担心今后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学,于是这个平台被重视起来。 据了解,按照今年昌平区“五证”审核标准,在昌平实际住所居住证明一项,如果申请人自有商品住宅的,要求申请人提供的房屋产权性质为商品住宅,用途规划是“住宅”,去年审核没有这一项,只要提供房屋产权证即可,对房屋性质、规划用途没有要求。而东亚上北小区4000户所持的房屋产权性质是商业用房,属办公用途。但事实上,在这里居住的基本都是居民,住户所交付的水、电、费也都是按民用标准征收。 6月13日下午,以“业主委员会”的5位代表为一方,与昌平区教委、信访办、城建委、小招办、回龙观街道共同组成的一方,在昌平区小招办进行“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先进行信息登记,然后等通知结果。 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家长们依然没能等来迫切期待的通知。 倒挂 对于非京籍幼升小政策的收紧,昌平区教委一位苏姓主任解释说,按照《义务教育法》,孩子的入籍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户籍,另一个是住籍。京籍学生户口落在这里了,就必须义务解决,就是户籍所在地的区县级人民政府承担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流入地”问题。与户籍地不同,关于“流入地”学生入学问题的解决,目前只有一个指导性意见:在流入地当地政府,要尽可能满足符合条件的人员在流入地入学。 “在满足非京籍学生入学方面,昌平区政府付出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苏主任说,现在昌平区是“倒挂”状态。就是60%用来解决非京籍子女的入学问题,而户籍地学生可能只有40%。 “虽然已经付出很大努力,但地区承载能力也没有这么大。”他坦言。今年,昌平区实行了史上最严幼升小入学政策。本次联审由昌平区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亲自牵头,区教委为联席会议召集单位。成员单位包括,区教委、区政府办公室、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区信访办、市公安局昌平分局、区委宣传部、区人力社保局、区政府法制办、市工商局昌平分局、区监察局、区维稳办、区综治办等部门和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据一位接近昌平区教委的人士透露,他们以往每年都和教委打交道,哪个证件不全,都可以帮忙疏通解决,但今年一个都不行。 “今年的学生资料由多个部门联审,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亲自督阵,连教委主管领导都没有决策权。此外,从学校方面看,今年限定每班40人,往年没有这么具体的限制。”他说。 不过,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刘姓老师称,没有借读证的非京籍学生也可以就读。该校一名负责招生的王姓工作人员向《民生周刊》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在电话中,刘老师承诺:学费是每学期16800元,包括吃住、校服、校车;有学籍,6年以后可以考北外附属中学;学校在海淀区排名第三。 不过,按照目前各区政策,非京籍家庭须“五证”齐全且符合审核条件,审核通过后拿到《在京就读证明》,才能登陆“小学入学服务系统”补全信息,打印《学生信息采集表》,并在规定时间内到各区教委指定的学校报名后,才会有学籍。今年,昌平区多数非京籍学生拿不到《在京就读证明》,主要就是卡在“五证”审核这一关。“五证”审核未通过,就没有《在京就读证明》,怎么会有学籍?这样的招生靠谱吗? “我们是打了一个擦边球。”这位老师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今年海淀区学生盛不下。学校校长就去区教委申请了一下,区教委就把公立的学籍分到了这个学校。“你们要抓紧时间,因为政策越来越紧了,而且报名的人特别多。” “不行就离开北京” 对于那些不能在京借读的非京籍学生,苏主任说,不能在暂住地上学的,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接收并建立学籍。“教育部的通知说得很清楚。” 曾是黑龙江国企下岗工人的王强,1994年来北京闯荡,他说,“老家什么都没有了,回不去了。” 由于“五证”审核中暂住证断档17天而被拒,走投无路的他,准备组织同小区的几位家长办个私塾。在王强所在的小区,往年也有这样的情况,为了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一些人就在家教四书五经。 “准备在老家挂个学籍,组织在北京念私塾。”他说,难处在于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老师,更担心的是等孩子稍微大些后,如果问起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念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我要是有能力的话,就在北京成立一个‘黑龙江在京子弟学校’。” 就在昌平区沙河镇,江西临川一中办了一所“北京临川育才学校”,只收江西籍学生,教授江西的教材,然后回江西考试。同类的还有北京湖北毛塔山学校等。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一些不能在北京借读的学生家长也将目光转向了周边城市。衡水、保定、秦皇岛等河北省的城市成了许多非京籍学生家长的选择。 2005年,赵忠山从吉林长白山来京,用他的话说,“现在是回不去了”,“无论如何孩子总要上学啊,实在不行就离开北京呗”!他打算在秦皇岛租个房子,让孩子的妈妈陪着在那里上学。去秦皇岛的学校估计也得想办法,不过肯定能进去。 至于为何选择秦皇岛,赵忠山有自己长远的打算。他分析,秦皇岛离北京近,能经常看到孩子。山海关以南,还是秦皇岛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将来打算在秦皇岛买个房子,把家落在秦皇岛。 不过,北京的事业肯定不能停。目前,赵忠山已在北京朝阳区开了6个有机食品生活馆,今年打算在北京其他区县建50个直营店。 该网址不再展示 (此文由webmaster在2014-06-27 10:11: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