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11509 |
魅 力 值:80 |
龙 币:2641 |
积 分:5435.9 |
注册日期:2008-01-25 |
|
|
|
北京地铁涨价方案你怎么看?
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方案昨日公布,听证会一贯被戏称为“涨价会”,涨价自然不可避免。我也举双手双脚赞成。
不过既然发改委提供了两套方案,我们不妨剖析一下这两套近乎没有区分度的轨道交通调(qi)价(pa)方案。若干美好而伟大的设想几乎全部落空,矮子里面拔将军,方案二还相对靠谱。
听证方案只是50%理想状态
在此我们只讨论轨道交通调价方案,至于地面公交的两套方案——听说有一套方案说公交卡不打折,这是开玩笑的么?
轨道交通调价方案中,第一套方案维持2元起价,3公里以内2元,之后按乘坐里程递增。方案二,起步 6 公里内每人次 3 元,之后同样按里程递增,但加价计费里程的设计稍显粗糙。两套方案均为通勤者提供优惠,100元至150元的轨道交通费用8折,150元至400元的轨道交通费用5折。
两个方案对比
如果执行计价里程设计相对精细的方案一,4%的乘客开销将不受影响,但中远途乘客的支出涨幅较大。如果执行方案二,那么11%的人群调价幅度将低于方案一。
轨道交通价格调整是为了对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因此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起步价必须提高。旨在引导短途出行旅客选择地面公交或者步行。
·按里程计价。多付钱多享受服务,合情合理
·灵活的票价结构和差别化票种。如峰谷票价旨在引导非刚性需求乘客避免高峰出行。
·给予通勤者予以优惠或者补贴。以鼓励通勤人群绿色出行。
必须肯定的是,价格调整方案中,按照里程计价和给予通勤者补贴两个关键点如期实现。尤其是对轨道交通支出超出部分进行打折的方式,非常适合北京的情况。毕竟通勤者众多,向日本那样通过公司对通勤者进行定向补贴的模式并不现实。
但起步价的提升并不明显,能否将短途出行旅客挤压到其他交通方式仍是疑问。灵活的票价结构只是提出了一个意向,何时能够实现还是个未知数。
考虑到还有不少专家和老百姓有更多更美好、且可以实现的设想,现在的听证方案,充其量只是50%的理想状态。
调价方案谨慎温和
至于没能实现的两个关键点,我们不妨分别审视。
北京市在地方性政策的调整上一贯温和而谨慎,这与大帝都作为首善之区的地位不无关系。毕竟一个政策一下子能影响皇城脚下的3000万子民,还是要仔细斟酌的。
因此起步价调整幅度不大,无疑是考虑了市民的心理感受。2块钱随便坐地铁的日子过了7年,一下子调成上车就要4块钱5块钱,市民很难接受。
事实上,多位学者曾对我表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应各有分工,相对而言轨道交通的经济距离较长,短于6公里的出行应该选择步行或者地面公交。但只有2元起价,很多短途出行的旅客也会直接走下地铁站,这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客流。因此,轨道交通的起步价应该和出租车一样,增加“惩罚性收费”,避免过多短途出行乘客涌向地铁。
从这个角度而言,方案二的起步价更加合理。但本质上,两套方案的起步价调整幅度都不足以挡住那些愿意只坐一两站的乘客。
而灵活的票价结构是对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听证方案中提出根据自动售检票系统改造和客流情况推广低峰票价和定期票等差别化票种。只推广低峰票价,意味着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的票价不会有任何上浮。如上面所说,票价调整谨慎温和,这个价格能否在高峰时段挡住那些非刚性需求的出行乘客,我也持怀疑态度。
不仅如此,关于差别化票种的表述语焉不详,推广差别化票种是否需要公开征求意见、是否需要听证都不得而知,实现之日似乎遥遥无期。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改造并不困难,不应成为推广差别化票种的障碍。
方案二更值得期待
本质上两套方案并无不同,考虑方案二提高了起步价,且有11%的人群支出涨幅低于方案一,我更倾向于方案二。我也偷偷预测方案二会在听证会上获得通过。
相对于方案二,方案一在计价里程的设计上略微精细一些,但这不足以让方案一获得青睐。香港轨道交通(MTR)的计价规则会根据这段是地面线路还是地下线路,是否经过海底隧道或者涵洞隧道,而调整计价里程的增加幅度。例如从尖沙咀至金钟这一区间是海底隧道穿过维多利亚港湾,价格涨幅就非常高。
此外,方案二中远途旅客的费用增幅相对较小,这一点比较符合未来地铁的发展趋势。随着路网规模的扩大和轨道交通通达性的提高,路网内两点之间的最长距离会逐步延长,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远郊线路。如果远途票价太贵,其实不利于远郊线路的充分利用。设想一下,平谷线开通之后,从平谷进入市区可能远超70公里,方案二的价格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一篇在网上流传很广的帖子说,如果地铁涨价请解决以下若干问题,包括优化换乘、取消安检、清洁卫生间等。这些要求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安检更不可能取消。我只希望,诸如低峰折扣票、特殊线路通勤票、面向游客的天票或周票等灵活票制结构能尽快落实,别让我只能在字大行稀的文件或新闻稿上看到“精细化管理”这五个字。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新浪财经,专注汽车、铁路和航空领域。)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