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17485 |
魅 力 值:90 |
龙 币:5414 |
积 分:8663.2 |
注册日期:2008-01-25 |
|
|
|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春节回家到底看什么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春节回家到底看什么》一文,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蹿红。
虽然这篇文章说的是上个春节的感受,但洋洋洒洒几千字,戳中了无数人的乡愁。
文章的作者,是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王磊光。昨天,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的专访时,王磊光一直在强调,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我们的乡村。
一篇返乡笔记引发的乡愁
王磊光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在这篇返乡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农村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年可能就十来天。”而在农村青年的生活里,妻子、房子、车子成了“春节三部曲”,娶媳妇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前曾经备受重视的“农村大学生”,也成了“收不回成本的人”。
此文在春节期间引发诸多评论,不少网友都认为,这篇文章引发了乡愁。
对话
昨天,河南商报记者专访王磊光。无意间走红网络,王磊光很低调,希望媒体不要关注他,更多关注家乡的问题。
乡村不应该迎合年轻人的需要
河南商报:你提到,那篇返乡笔记是去年你写的一篇主题为“回家过年——城乡之间的春节难题”演讲稿。今年你回家过年了吗?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磊光:我今年是跟几个朋友一起,坐动车回家过年的,我也有一些朋友是在外地过年的。不过对于回家的人来说,大家的心情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因为能与父母亲人团聚,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去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村里很多人都老了,很多人哪怕有儿女,也处于老无所养的状态。这应该跟养老机制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良传统文化的没落有关。
河南商报:你曾提到,你的一个亲戚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家在外特别想念家乡,可回到家乡又觉得很无聊。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吗?
王磊光:这种感受应该有普遍性吧,尤其对于住在大山里的人来说。毕竟,山里交通不便,也缺少娱乐设施。而年轻一代的人,他们的生活感觉已经被城市塑造了,乡村已经不能提供给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乡村能给大家什么,但是乡村肯定不应该去迎合年轻人的需要,而是要有自己的发展方向。至于具体的发展方向,我也很迷茫。
希望关心家乡的人关注乡村
河南商报:你在“返乡笔记”里提到,有同学想放弃外地的一切,回到家乡定居。你相信他们的这种说法吗?
王磊光:我同学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想回家的情感表达,但在理智上,他们一般不会这么做的。回家乡找份工作容易,狠下心回去却不容易。毕竟,大家要的是像样的生活啊,而不仅仅是生存而已。
河南商报:这几天,有不少媒体都关注到这篇文章,你提到希望大家不要去关注你,而是关注现实的中国。为什么这么说?
王磊光:希望关心家乡的人共同关注乡村问题。如今,因为学校合并,农村有很多废弃的学校,有些学校已经被人以各种方式卖掉了,很是可惜。我觉得,可以把这些废弃学校,用来建立养老场所。
观点
梁鸿:引发对乡村的关注就是值得的
昨天上午,梁鸿才从河南老家回到北京。作为《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文学博士梁鸿在“三农”问题上很有研究,而近年来不少关于老家的文章,梁鸿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梁鸿说,她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让她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
她说,不管是悲观,还是美化,还是反思,只要有人思考,就是一种特别好的情况,大家的出发点是关注,是对老家的爱,哪怕是无奈、愤怒、厌倦,都是爱的一种,大家关注探讨,就意味着思想在碰撞,在交流。
“返乡笔记”经典段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在维系着。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些年来,一年最多在过年的时候见一次。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只要是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只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住,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着教育收费的最高峰,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之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