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来端午这一天是恶日,“诸事不宜”
毛尖:躲过一个端午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师
离开老家后,端午节就只是吃粽子应个景。小时候在宁波,端午尤其是我们女孩子的节日。外婆一边讲《白蛇传》一边包粽子,妈妈做香囊阿姨插艾草,早上要喝一口雄黄酒,晚上还要带五色线上床。外婆的“白蛇传”我们听了很多遍,不过她讲到白素贞自恃法力喝下雄黄酒,七分惊惧三分醉态喊出,“我不曾醉呀,”每次我们都还替白娘娘捏把汗。
白素贞被雄黄酒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也担心死我们。每次说到这里,外婆就会评点一番:老话说“躲午”,端午节是要躲的,以后你们嫁了人,端午节一定要躲到娘家来,可怜白娘娘没有娘家可以去啊。我和姐姐互相看看,深深觉得端午有凶险。
后来读了点书,发现果然史上各种记载[b]五月五是恶日,诸事不宜,女眷更要注意自我防范,[/b]比如《嘉靖隆庆志》里就特意强调,端午这天,“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所以,后来看《红楼梦》,看到贾府过端午,“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到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过节”,越发觉得黛玉身世凄凉,娘家没人头上没帐篷。
《红楼梦》里好像就只这么过了一次端午,黛玉显然也因为这个节感受到了自己的孤苦无依,元春赏赐的礼物明显是看好宝玉和宝钗的,清虚观道长还要给宝玉介绍女朋友,送给宝玉的麒麟居然又跟史湘云的配成双,所以端午前后黛玉跟宝玉闹了一次大别扭,搞得宝玉要摔通灵宝玉,贾府上下更因此觉得黛玉耍小性厉害。年轻时看《红楼梦》,也觉得黛玉脾气不好,不过,等到自己半辈子端午过下来,也在无数文艺作品中见到各种人过端午,倒是觉得黛玉的使性子,却是跟白素贞喝雄黄酒一样,仗的全是自己,而最终,倒也都试出了对方的真心。
相比之下,端午既不回娘家,也不使性子的,文学名声就不太好。我要说的是潘金莲。
《金瓶梅》里过了好几次端午,第一次端午发生在第六回。武大死后,潘金莲也不服丧,浓妆艳抹单等西门庆。西门庆来了,潘金莲嗔怪几句自己受了冷落:“负心的贼,如何撇闪了奴,又往那家另续上心甜的儿了?”不过,马上她就被西门庆的礼物哄开心了,然后饮酒取乐琵琶弹唱,一顿玩耍不表。
潘金莲和西门庆的这顿端午酒之后,两人倒是做成了夫妻。不过潘金莲毕竟没有力气拴住西门庆的心,第二第三个端午,西门庆的荷尔蒙跑李瓶儿身上了。这个不说。我想说的是,端午节在中国所有的日子中,好像的确和其他节日有些不同,像《金瓶梅》《红楼梦》都写到了很多节日,但是其他节日多以风物功能为重,唯独这个端午节,永远是作品中的一个情绪逆转。虽然没有《白蛇传》中的“端午惊变”这么显山露水,《红楼梦》和《金瓶梅》的端午节却绝对是小说中的大事记,一个端午一场醉,有人欢喜有人碎。
这么想想,端午节是不是应该多休息一天呢?躲过一个端午,总是辛苦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