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节气】一夜秋分到 秋分食俗与养生

2015年9月23日为秋分节气,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故秋分也称降分。 
在中国古代,朝廷会在这一天有祭月的仪式,称为“夕月”。夕是黄昏,月亮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黄昏时祭月,所以叫“夕月”。“夕月”就是秋分的意思。《太常记》一书也说:“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坛,”夜明即月亮。 秋分到,蛋儿俏 
“秋分到,蛋儿俏”。同“春分”一样,在每年的“秋分”来临之际,我国很多地方都要在这天举行“竖蛋”的趣味游戏或比赛。据史料记载,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在“春分”这天“竖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其玩法简单易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竖蛋”活动不仅在“春分”才有,“秋分”时节同样流行。“‘竖蛋’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春分”和“秋分”这一天之所以鸡蛋比较容易立起来,一是“春分”和“秋分”这天是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二是“春分”和“秋分”正值春季和秋季的中间,不冷不热,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麻利,易于“竖蛋”成功;三是鸡蛋壳表面并不光滑,只要找到适当的3个表面颗粒,就能像底盘一样托起整个蛋。“尽管‘竖蛋’是一个传统项目,但它让公众在实践中了解了相关知识,并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粘雀嘴儿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嘴儿。煮好十多只实心的汤圆,放在盘子里晾着。从竹林里砍来带叶的竹子,各家的孩童把一只只汤圆戳在竹竿的顶端,扛到地里,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希望糯米做的汤圆,能粘住偷食的雀儿的嘴巴,让它受个教训,今后不再敢来。 
事实上,最馋嘴的,恐怕不是雀儿,还是孩子们自己。因为做完这件事之后,他们立即就呼朋引伴,到河边的空地上,烧野锅,吃秋菜了。有人拎来了铁锅,有人下钩钓鱼,有人寻找柴火,有人在小河的斜坡上挖起灶台,更多的人,四散开来,采挖野菜。 祭月 
天子之所以选在秋分这一天举行祭月,那是因为“秋分之夜,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魂已生,逐行夕拜之祭。因为日代表阳,月代表阴,秋分以后,阴气加重,世界归月神主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 
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秋分到了,就意味着秋天真正来了,人们更要注意保暖,因为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医学上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相应的疾病。 秋分养生 
饮食方面,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也要防止秋燥,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这时候熬些汤汤水水,当然银耳、淮山、秋梨是首选。 
在精神养生方面,人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秋风秋雨的原因,而让自己陷入到悲秋的氛围当中。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可以适当地外出登山打球,或者是散步,运动也要适度,否则就适得其反。秋分一过,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无论是在饮食还是保暖方面,都要格外注意。古代人讲究天人合一,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学会因季节而调理自己,只有这样,身体才不会受到病痛的袭击。
(来源:首都之窗) (此文由webmaster在2015-09-21 10:20: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