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北京、那时候的生活、那时候的童年、那时候的我(80-90年代)
人们冬天裹着厚厚的棉衣服,不在乎外表如何,温暖是最为重要的; 军挎是那个年代我们孩子们的标志和标配,那样很神气; 棉窝感觉在整个冬天很实在,吊绳的棉手套用着不方便,但是是温暖牌的; 那时候的冬天不知道怎么那么冷,冷的冬天地都冻裂了,那个年代夏天真的不热,用自行车里带熬化了,弄个竹竿子火热的夏天正中午吃完饭就能去粘知了了; 玩了一个中午,回来的时候被老妈用指甲在身上一划,一道子白印,直接说明了中午在河里游泳时间不短; 那个年代大家都没什么钱,也没什么可比的,多数人都是自行车完成60公里以下的交通任务; 那个时候也要挤公交,但是那时候不是为了有块地方,而是有个座而已; 那时候没有CD,最牛的就是双卡录音机,听着小虎队,张雨生,还有什么四大天王,郑智化的水手满大街都在放; 84版本的射雕看个没完,86的西游记感觉很有意思; 那时候没有喜洋洋,只有聪明的一休,葫芦娃,黑猫警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后来有乐花仙子,咪咪流浪记,还有了恐龙特级克塞号,那而今看着像素低的不行的变形金刚简直就是科幻的未来描述; 那时候前三门大街可以开着拖拉机逛逛;那时候调皮的时候可以摸摸人名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被发现赶下来,做个调皮的笑脸; 谁承想一百那条街成了金街;东单那边后来怎么又成了银街; 故宫的门票是不到10块钱,那时候已经很高了,地铁的月票好几百一个底,临时票就5毛;公交车一般都是1毛; 二环里面算城里,出了二环多数是郊区,300路公交车开通以后,感觉时代都变了,简直太方便了; 谁知道后来居然有了四环了,太不可思议了; 那时候不知道坐火车什么感觉,最远的一次就是学校组织从西直门到詹天佑纪念馆,更不知道坐飞机什么滋味了,呵呵; 那时候土的跟现在比感觉都掉渣,有的时候去饭店吃完饭,还帮人家把盘子碗收拾一下,呵呵; 那时候感觉吃混沌就是很美味了,比豆浆和油条好吃; 大栅栏的衣服感觉最棒,动物园次之,最老土的才去木樨园呢,但是木樨园的价格更是实惠; 那时候自己穿的不怎么样,看到穿着一排扣肥大西装和白色旅游鞋的人,一个劲的笑话人家; 那时候好像不能常年见到肉,总感觉缺少油水,有一种假肉的豆制品感觉真的不错; 那时候好像裁缝的生意都不错,做一身小军装,加工费也就不到10块钱吧,感觉非常好; 冬天的节煤炉总是维持自己的喘息的同时,释放那么一点点热能给我可怜的小手; 窗户纸的窗户恐怕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 冬天窗户上的冰花,让我的童年有无尽的遐思; 那时候的主要出行工具就是自行车,好像7岁学会自行车就是用家里那一辆28飞鸽练会的,而且还是掏着骑的;那时候的名牌好像是飞鸽、永久、凤凰后来还有五羊; 电视机里面那种黑白的拼凑,愣是涂绘出了我们缤纷的童年时光;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空调,总觉得电风扇真的很带劲; 那时候热闹的就是庙会和集市,小时候见过家里的大团结,记得一次学校统一植树,人家给了每个学生5毛钱,那就感觉高大上了,简直就是巨款,因为一根小豆冰棍是5分钱,那时候还没有雪糕的概念; 记得90年就有了亚运会,那时候还不太关注,看了看转播倒是,反正很多人的衣服上都有亚运会标志; 那时候一年级的孩子上下学也是自己去的,除非下雨下雪特殊情况,当然了8岁的孩子基本没问题;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污染,觉得塑料的东西真高级,那时候不觉得什么是天然,只知道人造的东西真好,一块电子表在同学面前能够显现出与众不同,哈哈; 那时候好像柴油是4毛一公斤;汽油是6毛一公斤;停电是经常的事情,电石灯真的很有意思; 那时候农村没有自来水,压水机能够自地下10多米的位置吸上来甘甜可口的水; 那时候感觉塑料袋真是好东西,更多的时候用的都是反复使用的帆布袋或者是网兜; 那时候没有超市,有的是小卖部和合作社,合作社柜台的酥皮点心让我着迷良久,当时就在想,这东西吃到嘴里是不是一种神仙的感觉呢? 那时候铅笔盒里有的就是上海生产的那种铅笔,后来才有了自动铅笔; 那时候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们真的没有任何课外班,没有钢琴课,全校只有一台键盘风琴,音乐老师的唯一财产; 霹雳手套好像是那个年代的流行,霹雳手套对于孩子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冬天寒冷的教室能握住笔; 那时候北京的街道真的没有这么宽,没有这么规整,没有这么华丽,但也没有这么多人; 回想起那些,都感觉时光过得真快!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草根文人的日记》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