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该网址不再展示
当地媒体发布的图片显示,陈琦头缠绷带躺在病床上,向镜头展示自己打着石膏的左臂。 “喝止偷窃遭报复,男子被砍断肌腱”——25岁小伙陈琦自述的“见义勇为”事迹被辽宁媒体报道后,引来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在一些媒体和警方仍在寻找目击者之际,这起“英雄事件”已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然而,相关部门调查却发现,陈琦在说谎。他的伤口,其实是前女友砍的。这事儿,也不是见义勇为,而只是感情纠纷引起的普通案件。 11月7日,拒绝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的当事小伙陈琦在短信中称,警方已经对他作出处理,他也表示了道歉。 沈阳市公安局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事件仍在调查中”,有结果会对外发布,其拒绝回应“陈琦是否假英雄”的问题。 “英雄”时刻 “制止小偷”的小伙名叫陈琦,吉林长春人,今年25岁,自称父母双亡,独自到沈阳打工一年多。10月22日,两家辽宁媒体报道了陈琦自述的“英雄”事件。 报道称,10月19日中午12点14分,在沈阳铁西区乐工一街,陈琦看见有男子将手伸向一名女孩的包,就大喊“小心你的包”,男子闻声转身低头离开。女孩冲他点点头,快步跑开了。后来,陈琦遭两名男子尾随、砍伤。 “靠近我就开始打!”“骂骂咧咧称让你多管闲事!”“他们各自从衣服里掏出一把砍刀,对着我就是一顿乱砍。”陈琦对媒体说,感觉左手臂一阵剧痛,鲜血浸透了衣袖;持刀男子又是一刀,他感觉头部一凉,鲜血从头顶流满了脸颊。 当地媒体发布的图片显示,陈琦头缠绷带躺在病床上,向镜头展示自己打着石膏的左臂。医生在接受这家媒体采访时说,陈琦左臂软组织韧带被砍断,头部缝了4针,恢复期要3~4个月,可能留下后遗症。 陈琦的朋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申请见义勇为基金,帮陈琦渡过难关,避免落下残疾。 报道所配记者手记《让英雄流血不流泪》,呼吁当事女孩勇敢站出来,“为英雄证明”,还呼吁目击者挺身而出,大声喊出“他是英雄”! 两家媒体的记者均到陈琦所称的案发现场做了调查,但都没有找到目击者。两家媒体的报道也提到,民警正寻找目击者、调取监控录像,进一步调查。 10月22日,陈琦“见义勇为”的报道,被全国众多媒体网站、官方微博转载,澎湃新闻统计,陈琦一事大致获千万网友关注,网友纷纷点赞“好样的”。 在上述报道中,陈琦称,当时自己“没想那么多,就是不想让小偷得逞”“不后悔,以后还会这样”。曾电话连线陈琦的吉林某媒体记者告诉澎湃新闻,陈琦说话“很正常”。 “已经在派出所向群众道歉” 10月27日,微博认证网友@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开始揭露陈琦“见义勇为”事件。其披露,警方成立专案组,费很大力气,最终查明,陈琦的伤其实是被(前)女友扎的;骗来的捐款和慰问,正陆续往回退;陈琦差点被政府表彰。但是这一说法,暂未获警方证实。 最早报道陈琦所自述的“见义勇为”事件的一名记者则拒绝了澎湃新闻的采访。该记者仅表示,最初是陈琦自己发微博@许多媒体主动爆料“见义勇为”事件的。据相关人士透露,该记者已被单位批评,也很内疚。 据辽宁媒体报道,陈琦的同事称其“热心肠、工作十分认真努力、跟同事相处得也很融洽”。同事们还轮流照顾他,为其筹借8000多元治疗费。 陈琦所在公司是销售日化用品的。11月7日,听到澎湃新闻询问陈琦的事,该公司老板很生气,称已将陈琦开除,“你问陈琦吧,我不想再说这个事了”。 据@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所发微博,其从陈琦所在公司老板处了解到,陈琦被揭穿后,自述当天是临时脱岗跑到前女友家取东西,两人吵架动了菜刀,撕扯中陈琦被割伤;自述是想吹个牛显得光荣,没想到事情闹这么大;陈琦的医药费都是公司老板和很多员工捐的,被揭穿后老板非常伤心。 澎湃新闻多次致电陈琦,电话均被挂断。在短信中,陈琦说,自己在派出所已经向群众道歉,警方也处理了他。但他未透露警方的处理情况。“我都道歉完事了。”陈琦在短信中说。 10月31日,《人民日报》社会版曾发表了一则评论《别让假英雄凉了慈悲心》。 一位《人民日报》记者和@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向澎湃新闻证实,《别让假英雄凉了慈悲心》评论的确是陈琦“见义勇为”事件。澎湃新闻注意到,因为评论隐去了事件发生地“辽宁沈阳”,并将陈琦的名字简称为“陈某”,未引起广泛关注。 评论称,如果没有反转,这是一个多么充满正能量、感人至深的故事!“可惜,谎言再美也经不起核实。笔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有关部门调取视频,走访了多位路人,询问了陈姓小伙,小伙被砍了手臂不假,砍人者却不是抢劫的,而是前女友;这事儿,也不是见义勇为,而是由感情纠纷引发的普通案件。” 11月7日,沈阳市公安局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称,“事件仍在调查中”,有结果会对外发布,其未回应陈琦是否“假英雄”。 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人民日报》评论结尾说:“要加大惩处力度,让这些骗取爱心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一方面,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办案力度,对涉嫌诈骗的及时予以依法打击处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发现的不属实情况,不能捂着盖着、藏着掖着,要第一时间披露,防止事件进一步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