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hunter-1
hunter-1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928
魅 力 值:371
龙    币:1134
积    分:896.9
注册日期:2003-05-14
 
  查看hunter-1个人资料   给hunter-1发悄悄话   将hunter-1加入好友   搜索hunter-1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hunter-1发送电子邮件      

谁还送订婚戒指
谁还送订婚戒指



蔚泓



长假期间去湖南农村的时候,碰上一位乡亲家办酒席。原以为是办喜酒,结果一打听,才知道是办订婚酒席。订婚酒席都是男方家操办,除了招待女方家来的客人,请村里领导和长辈见证订婚之事外,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是给女方送订婚戒指、项链等定情物品。



对于送订婚戒指这回事,如今城里的小资们大都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这老土得很。小资们主张的恋爱生活是谈得来就住在一起,条件成熟就结婚;谈不来就拜拜,不带走一片云彩。全然没有订婚这套程序。但不光湖南农村,在南方的其他省份,我发现也还有不少乡风淳朴的农村仍然保留着订婚,送订婚戒指等习俗。大城市早就不流行送订婚戒指了,但为什么在这些农村地区,送订婚戒指这种事情还依旧流行呢?这种情况会延续多久呢?



在中国的传统婚恋过程中,订婚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老祖宗都教训我们,男女授受不亲,必须在正式订婚之后,男女双方才可以正式交往。过去订婚,大都是给女方送一些胭脂水粉、衣料鞋袜之类的东西,很少有送戒指,尤其是送钻戒的。



但在许多西方国家,送订婚戒指也曾经风靡一时。在一些反映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爱情故事的诸多西方电影中,都有一些男主角给女主角送订婚戒指的情节。其实,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里,送订婚戒指的风俗形成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送戒指这种订婚礼物并不常见。经济学家玛格丽特·布里尼格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她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送订婚戒指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蔚然成风,在五十年代达到高峰,从那以后日渐式微。



对于送订婚戒指为什么会从蔚然成风变得日渐式微,玛格丽特·布里尼格给出个一个简单的解释。早在1935年以前,美国48个州中的47个就声明对不履行婚约的情形允许提出起诉。该民事诉讼规定,如果一位妇女被自己的未婚夫抛弃,就可以提出诉讼,要求赔偿对她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伤害,其中最重要的伤害就是处女的失贞。在婚姻市场上,女方相对地处于弱势地位。在性观念不太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失去了贞洁,实际上就减少了女性结婚的机会,而在订婚伴侣之间发生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对破坏婚约而提起诉讼的做法使过去男性勾引女性然后将其抛弃的做法得到了抑制。



在1935-1945年期间,美国的各个州逐步废除了针对毁约的诉讼规定。如今的美国人,几乎没有人知道还有针对毁约可以提起诉讼一说。玛格丽特·布里尼格认为,送贵重订婚戒指的习俗是作为一种替代形式出现的——这是针对承诺变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采取的一种具有抵押性质的做法。如果男方提出解除婚约,那么,女方有权不交还戒指。玛格丽特·布里尼格根据宝石进口、人们的收入、结婚率和绿变更等有关数据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从而支持这一推测。



诉讼和送订婚戒指都是解决毁坏婚约问题的方法。但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性解放运动以来,美国人的性观念日益变化,有关性的道德观念已经消除了婚约的毁约问题,从而也就使得送订婚戒指的做法由盛而衰了。



玛格丽特·布里尼格的研究成果表明,送订婚戒指对约束婚恋对象,尤其是要求婚恋中的男方保持对女方的忠诚度有一定的作用。但为什么一定是要送戒指,而不是送钱,或者送点别的什么东西呢?玛格丽特·布里尼格并没有仔细分析,我们不妨从中国南方农村依旧流行的订婚习俗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上大学前,一直在湖南农村生活。在大约二十年前,我所在的村子里,青年男女结婚,订婚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即便是自由恋爱谈成的,也必须如此。那时候,农村的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订婚的信物主要是一台缝纫机、几块的确良布料、两双皮鞋和几瓶雪花膏而已。尽管现在看来这些东西不值多少钱,但在那时的经济状况下,能够把这些东西置办齐全,那是需要男方(或者男方家庭)付出相当长时间积蓄的。谁家若是除了缝纫机以外,还能够给女方送去一个上海牌的手表,那是比今天送一个大钻戒还要让女孩子激动的信物。



如今的农村,经济条件比二十年前已经改善了很多。订婚信物也由布料、缝纫机等东西变成了戒指、摩托车等高档物品。玛格丽特·布里尼格的研究成果对回答中国农村还在送订婚戒指的问题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尽管现在中国大中城市里,年轻人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婚同居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观念仍然深深地左右着年轻男女的行为。由于交往的范围仍然相对较小,农村的年轻女性找对象大都还是限定在

自己熟悉的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农村女孩如果已经失去了贞操,在性观念相对保守的农村,再找一个结婚对象还是有不少困难的。因此,订婚这种习俗在农村依旧流行主要还是因为具有玛格丽特·布里尼格所描述的社会基础的。



至于为什么是用戒指等礼物而不是用现金当做订婚信物,很多人是这样解释:因为拿钱的感觉不好。这是大家比较普遍的一种心态。就像你生日的时候,别人给你送一个小礼物,哪怕是一张两块钱的生日贺卡,你也会很感动;但如果人家给你两块钱,让你自己去买个生日贺卡,你就会觉得很别扭,觉得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其实,送订婚戒指的行为一方面是男方表达自己对女方尊重和负责任的意思表示,另一方面这种表示暗含着经济学中的沉淀成本概念。给人送一个价值2000元的戒指和给人送2000元现金钞票,尽管付出的资金成本是一样多,但2000元钞票送出去的效果只能是让人觉得俗不可耐,把女孩子吓跑;哪像送一个2000元的戒指,温馨而浪漫,让女孩子更喜欢自己。



所谓沉淀成本,就是花出去以后不可能再收回的资金,或者说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比如,我盖个厂房生产产品,我哪天不想再生产这种产品了,我可以把厂房卖了把当初盖厂房的钱收回来,我盖厂房的成本就不是沉淀成本。但如果我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听完后觉得根本不值,想把票退回去,演唱会的主办方根本不可能搭理我,那我花出去的门票钱就是沉淀成本。在男女双方谈婚论嫁的过程中,订婚戒指就是沉淀成本的一种象征性存在形式。因为,订婚戒指只是男女双方明确以婚姻为目的的交往关系的一个标志,在男女双方交往过程中,双方花费的金钱,时间以及其他情感投入,都是沉淀成本的内容。一旦一方或者双方决定分手,那这些沉淀成本是无法收回的。



沉淀成本的存在对支出费用的一方看起来是坏事,但它的存在有利于造就严肃认真的恋爱关系。当恋爱中的一方投入了很多的时间、资金和情感后,就会认真对待这种关系,因为一旦反悔,这些沉淀成本是无法收回的。在婚恋的沉淀成本里,双方的时间成本基本相当(当然,脚踏两只船甚至几只船的情况除外),情感成本虽然缺少可比性,但估计双方也悬殊不是很大,因此,可衡量的也就剩下了金钱成本。



现代男女在恋爱时候,金钱方面的沉淀成本主要是由男方买单,因为男士都希望自己表现得绅士一点,以便给女方留下好印象。这样,女方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实际负担的金钱沉淀成本就要小很多,有的女方甚至一点也没有。由于很少负担沉淀成本,女方往往容易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提出分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男士真心想与一位女士走进婚姻的殿堂,真正高明的做法是没有必要总是抢着买单。在交往的过程中,当男女双方付出的沉淀成本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更有助于女方慎重地考虑与你的关系,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随意提出分手。



而一旦订婚,不仅表明男方慎重地考虑了自己的选择,也表明接受订婚的女方同样慎重地考虑了双方的关系,不会再让男方无谓地支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淀成本。这时,如果男方还坚持要请女方去大饭店午餐,女方多半会说,咱们还是去食堂吧。



经济越发达,男女交往的沉淀成本越大。过去订婚,送几尺的确良布料就可以,如今农村订婚也需要有戒指和摩托车等高档物品。虽然沉淀成本的存在对男女双方明确严肃的婚恋关系有积极的作用,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越来越高昂的沉淀成本导致男女双方越来越不敢随便地恋爱交往,国内也因此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龄青年。



大中城市总是领社会风气之先。在婚恋观念方面,在不到二十年前,未婚同居还被当做流氓行径,但如今的人们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不仅见怪不怪,还多能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在婚恋观念日益开放的情况下,男女交往的自由程度会越来越高,在恋爱的沉淀成本节节看涨的情况下,订婚这一程序可能会被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所忽略。也许过不了多少年,目前乡风淳朴的农村,也会被日益开放的婚恋观念所同化。到那时,即使我们去了农村,我们也很难碰到订婚的酒席,我们可能要费尽周折,才能打听到,谁还送订婚戒指。
2004-08-05 16:08:5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2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