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lqyo
lqyo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73645
魅 力 值:871
龙    币:24482
积    分:37238.1
注册日期:2007-03-11
 
  查看lqyo个人资料   给lqyo发悄悄话   将lqyo加入好友   搜索lqyo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lqyo发送电子邮件      

贺知章:会夸人的人最好命

大家都在猜贺知章的命怎么就这么好呢?不用猜了,答案就三个字:会夸人。

作者丨大老振读经典

在世人眼里,老贺头的命真好。

首先,他是古代诗人里最长寿的一个。他活了86岁,比南宋时的陆游还多活了一年。

其次,他仕途一帆风顺,做了近50年的官,别人都是伴君如伴虎,他却一直都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有什么事都要听听他的意见。

他退休时,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去送,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当时造成轰动,在中国文坛上也留下了千古佳话。

甚至在他去世后,新皇帝唐肃宗还觉得他生前的官不够大,非要给他追封个更大的官才算是得到一点心理安慰。

还有,虽然他流传下来的诗并不多,也就20首左右,脍炙人口的就两首,但是他却被后人称为“诗狂”,和“诗仙”、“诗圣”等并列为唐诗巨擘。

他还是个书法家,草书写得特别好,和“草圣”张旭经常在一起切磋书法,张旭被人称做“书癫”,他被人称作“书狂”,真是“癫狂”到一起了。他们和当时的另外两位吴中名士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这些就已经够令人眼红的了,然而还有更令人羡慕的,一般命这么好的人都容易遭人妒忌,谁知人家老贺头朋友特别多,他还特别爱喝酒,喝酒吧还喝出了名,位列“饮中八仙”第一位。

大家都在猜他的命怎么就这么好呢?

不用猜了,答案就三个字:

会、夸、人。

01

会夸人不等于爱夸人,秘诀在于一个“会”字。

在夸人之前先练练手,一起看看老贺头是怎么夸一棵树的。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株柳树,比圣诞老爷爷的那棵松树要贵多啦!别看圣诞树花花绿绿的,上面无非也就挂些小彩灯啊、空礼物盒子啊、假苹果啊什么的,这柳树浑身上下是用玉妆扮过的,玉呀!黄金有价玉无价,那得多贵重!

枝条都是绿色的“丝绦”,丝绦是啥?用丝编织成的带子。丝呀!那得多少只蚕宝宝辛勤吐丝才能编织成这么多条柳枝?

还有叶子,是用剪刀一点点地裁出来,剪成细细长长的形状,这得要多细心的人花多大功夫来做这件事啊!

不过不用担心,老贺头会笑眯眯地对你说:“别当真啊,当真你就上当了,我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随口夸夸这株柳树而已。”

夸树?哈,这老贺头还是相当有童心的呀!

当然,谁生下来就是老头儿?那不都是因为贺知章一出场就是老头儿的形象,大家就忽略他年轻时的样子了嘛!

年轻时的贺知章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命。

他出生在唐高宗李治的显庆四年(659年),和“初唐四杰”是同一时代的人。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如果不是因为政权频繁更迭,以他的聪明好学,也许他早就出名了。

所以尽管他“少以文词知名”,但是他36岁才考中进士。出名要趁早,贺知章却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

那时的科举考试因为政治混乱中断好多年了,武则天一恢复考试,录取的第一位状元就是贺知章,他也是浙江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

贺知章一辈子经历了四个皇帝,流传下来的事迹,主要集中在唐玄宗时期。

关于他“会夸人”这个特殊本领,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那时的南方人是要遭到一点小歧视的,这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来。

贺知章是浙江人,张九龄是广东人。张九龄被罢相,别人的安慰就是那些老生常谈,贺知章却说:“这些年,多亏了您的荫庇!”张九龄有点懵,他并没有给贺知章什么特殊的照顾呀。

贺知章笑道:“以前您在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叫我‘ 獠’,您说我沾了您多少年的光呀!”(獠,猎也,也指中国一个古民族。这里是指对南方人的不尊重的称呼。)

就这样,会夸人的贺知章在官场上一帆风顺,从贺大人熬成了老贺头。

02

夸人是门艺术,一定要注意场合还有火候,否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人人烦的马屁精。

开元十三年(725年),这一年老贺头66岁了。唐玄宗任命他做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在旁边问他,这两个官哪个好?

老贺头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侍郎就是个充数的官位,学士可是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的,唐玄宗在旁边听了,直接为他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让他去陪太子读书吧!

这句话高明在哪里呢?

原来三年前唐玄宗想修一部关于法律的书,起名《六典》,当时的修书使张说一定要拉老贺头来帮忙;

唐玄宗还想编纂一部关于文史方面的书,起名叫《文纂》,宰相张九龄极力推荐老贺头。

唐玄宗觉得这老贺头很了不起,一边让他修书,一边考察他,礼部侍郎这位置就留给他了。

老贺头的话其实很容易遭人烦:你说你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吗?谁都知道这礼部侍郎就是礼部尚书的接班人,文化部的副部长将来由副转正,这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你还说那是个充数的官位,真是会拍马屁。

如果这话换个人说,那就叫拍马屁,可是老贺头说,大家就觉得天经地义。

那是因为他说的是实话,他还真没把这礼部侍郎当回事,他脑子里想的就是把这学士当好,好好把这两部典籍赶紧编辑完。

这就是大器晚成的好处,没有年少轻狂亦没有很强的功利心,人生看淡了,名利看淡了,不争,反而得到更多。

说实话,是会说话的最高境界。

这件事发生没多长时间,唐玄宗准备到泰山封禅,祈求天下太平,祈求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结果在朝堂上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

一派主张清明封禅,一派主张开国之日封禅。

老贺头很会说话,他说你们别吵了,封禅之事贵在一颗为民之心,何必拘泥于时间呢?

就这一句话,既解决了问题,又夸了唐玄宗一心为民是个贤主,一举两得。

唐玄宗心里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择日不如撞日,三天后就去泰山封禅!

这要是没点智慧,想夸人也夸不到点子上。

03

夸人还要看对象,你夸的人会暴露你的智商。

老贺头最著名的一次夸人,发生在天宝元年(742年)。那一年发洪水,洪水退去,他去终南山找玉真公主谈道,他对道家很感兴趣,经常闲时来山里转转。

上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看上去气度不凡,只见他腰佩宝剑、目如寒星、仙风道骨,就多看了两眼。

那时他已经83岁了,鹤发童颜还健步如飞,对方也多看了他两眼。

就这样他们攀谈了起来,对方得知他就是秘书监贺知章贺大人,就把自己写的诗拿出来恭恭敬敬地请他品评。

老贺头看到最右边写着三个字:蜀道难。

这首诗的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气势!这用语!一般人谁能写得出来!

他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整首诗,看到左下角有三个字的落款:李太白。

老贺头激动地拍着李白的肩膀,夸道:“你就是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哪!走,我们喝酒去!”

从此后,李白“诗仙”的名号就被传开了。

话说那次喝酒两个人都没有带钱,老贺头还把自己腰间佩戴的小金龟抵了酒钱,店主人一定会连睡觉都笑醒的,这捡了个多大的便宜呀!

尽管他们二人之间相差了四十多岁,但是依然不妨碍他们成为忘年交,李白后来还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首诗:

对酒忆贺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最终还是因为老贺头的举荐,李白做到了翰林待诏。直到老贺头告老还乡,唐玄宗才把过于狂放不羁的李白“赐金放还”,给足了老贺头面子。

老贺头除了夸过李白,他还夸过另外一个人,叫李泌。

在李泌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老贺头就曾经说过:“这小儿目若秋水,智力过人,将来一定能做卿相!”

后来唐玄宗听说年方七岁的李泌才思敏捷、善于赋诗,就召他入宫。李泌到来时,正赶上唐玄宗和张说下棋,遂命张说试一试他的才能。张说看看前面的棋子,说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听后当即回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

其中张说所做的赋,句句见棋字,并说了一些围棋的特征;李泌所做的赋,虽然不涉及一个“棋”字,但句句与围棋相关,概括出了弈者下棋时的种种活动和神态。

还别说,这李泌后来还真的位居卿相。

唐玄宗让李泌去太子府给太子当伴读,老贺头就是他们俩的老师。安史之乱爆发,李泌给太子李亨出了不少主意,及时挽回了时局。安史之乱后,李泌做了唐肃宗时期的宰相,为大唐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老贺头夸李白是“诗仙”,这个名号流传了千年;夸李泌一定能做卿相,后来预言成真。

老贺头夸人的背后,是他看人看得准、分析判断能力强的表现。

04

难道老贺头从来就没有出过错误吗?他晚年把自己的号改为“四明狂客”,他的骨子里一定有“狂”的一面,不然怎么会和李白成为朋友?

还别说,他在做礼部侍郎期间,就做过一件“狂”事。

那年岐王李范逝世,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葬礼相当隆重。

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在出殡的时候需要有一批十四五岁的贵族子弟牵引灵柩、唱诵挽歌,做这项任务的少年有个名字叫“挽郎”。做挽郎可是个美差,治丧完毕,挽郎的档案就会被移交到吏部,分配具体工作,提拔使用。

所以很多王公贵族都争相让自己的孩子当挽郎,选拔挽郎的事就归老贺头管。

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儿,即使老贺头考虑了种种利害关系,还是做不到照顾每一个人。

结果那些落选的贵族子弟非常不满,他们聚集起来,拥到老贺头的侍郎府去讨要说法。

老贺头见势不妙,也不敢贸然开门。他命人在墙边架上梯子,趴在墙头上,给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公子们做起了安抚工作。

想想这画面,就觉得很有意思。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这位德高望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那些少年不知道说了句什么,他们很快就散去了。

原来老贺头说的是:“听说宁王李宪也快不行了,你们先回去,下次还有机会啊!”

晕!哪有这样劝人的!难道不怕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吗?

事实上,老贺头“攀梯劝退少年郎”的事情一夜之间就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唐玄宗不听说才怪!

奇怪的是,唐玄宗不仅没有怪罪老贺头,反而觉得这个活儿太为难他,不久就把他调任为工部侍郎了。

唉,没办法,老贺头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形象太好,就算是出格一回,皇帝也会视而不见!

你们说他的命好不好?

然而背后的事实是,老贺头早已名声在外:善谈笑,当时贤达皆羡慕之。

别人说这话,那是要掉脑袋的,可是老贺头本来就是个爱开玩笑的人,没事就爱喝两杯小酒,又是四朝元老,谁去追究他的一句玩笑话呢?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是这样描绘他的: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喝多了酒骑马就像乘船一样,一不小心掉到井里,干脆就在水里面睡着了!估计这口井不会很深吧?

这可爱的老头儿!

黄永玉作品

天宝三年(744年),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还乡,回吴中故乡颐养天年。他一提交辞职报告,唐玄宗的眼圈都要红了,实在是舍不得让他走。

不仅亲率文武百官去送,而且还送了他一大片地,他的房子赐名叫“千秋观”,一定要让他风风光光、衣锦还乡。

回到了阔别五十年的家乡,老贺头感慨万千,故乡的山啊故乡的水,只是再不见故乡的那些人。

看见有小孩子蹦蹦跳跳从眼前经过,老贺头用家乡话和他交谈,孩子歪着小脑袋看着这位老人,奇怪地问:“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老贺头心绪万千,一首诗从心头流淌出来:

《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05

可惜的是,老贺头仅回乡一年,就染病去世了。

然而从中国人传统的角度来说,他这也是叶落归根,比死后葬在异乡的人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写了两首,第二首不及第一首流传那么广,然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这首诗中所包含的那种感慨、惆怅,以及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哀伤,都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当年我独自离开家乡,

归来时已是儿孙满堂。

常常想起年轻的时光,

那时我挑着扁担走在弯弯曲曲的河边小路上。

一头儿厚厚的书装满箩筐,

母亲坐在另一头儿笑成了花的模样。

而现在,只有门前这镜湖的水还在静静流淌,

一阵春风吹来水波荡漾。

依稀看见梳着牛角辫的小男孩儿,

咧着缺了两颗门牙的嘴巴笑啊笑,

唯独不见了,母亲亮亮的黑眼睛,

像星星般镶嵌在夜空上……

06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知章公园。

湖水清清,杨柳依依。

人们站在一组浮雕画像前,读着上面的文字:

相传在一千年前的萧山农村,“箩筐”是一种用来盛莲藕、担稻穗的常用农具,也可以担人。贺知章母亲因受山川中的邪气得了瘴病,不能行走。孝子贺知章,用箩筐前担其母,后担经书,挑行于乡间,故乡人称贺知章为“贺担僧”,称其母为“箩婆”。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箩婆桥

—THE END—


--
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有人需要你,需要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你对别人就越重要,需要我的人请靠近我,不需要我的或者不需要我了的请你离开我。
2017-09-22 08:00:1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5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