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系“上市局”:真实的瓶颈与梦幻的估值
进入2018年4月,有关小米上市的传闻,随着诸多侧面信息的披露,越来越接近于一个现实,小米将在香港股市上市,然后在A股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 眼下,全球资本市场均在为争夺“独角兽”而进行制度创新,小米之“光环”更显闪耀。 然而,是估值680亿美元、1000亿美元抑或2000亿美元?抽丝剥茧地解构小米及其背后的生态链企业群(下称“小米系”)后发现,朴素的商业模式、精密的资本运作、淡化的业务瓶颈、编织的未来概念,竭力将其上市估值推向“梦幻”的维度。 资本化之路,生态链先行。万魔声学在A股的高价买壳、华米科技在美股的高调上市,在为小米IPO铺路预热的同时,亦直观展现出生态链企业诸多经营困局:产品结构单一、关联交易严重、独立定价权缺失、品牌与渠道过度依赖小米、股权结构稳定性存疑…… 生态链企业与其说是独立经营,更似小米诸个产品线的代工部门;相关创始人虽为第一大股东,但追溯复杂股权结构背后的实际控制权,或仍属于雷军;生态链的构建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亦是资本运作的创新——一个多产品线的硬件商小米估值只有500亿美元,分拆成“小米母公司+100家生态链”并独立上市后的“小米系”,估值就奔2000亿美元而去。 如何客观“定位”小米系的价值——是优秀的多产品硬件厂商?是创新的零售渠道商?是垄断的互联网生态服务商?是梦想的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物联网)平台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些设问的背后,诸多真实的业务瓶颈仍待雷军的突破与自证:高端制造不高端,智能硬件少智能,生态链缺少多种生态,家居物联网“有物而乏联”。 估值:从68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 “某种意义上,680亿美元、1000亿美元还是2000亿美元,这些都不是定论,更可能是小米反复测试市场对其估值区间接受度的舆论策略。” 纷扰一个多季度,小米的上市模式渐次清晰:“一鱼两吃”,首先在香港股市上市,然后拿出少部分股份在A股发行CDR,时间有可能是今年5月份。 作为互联网明星公司,小米的上市模式备受关注,市场先后传出A股、港股(H股)、A+H股等多个版本的上市方案。 但接近监管部门的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鉴于小米及生态链公司业务的高度关联性、互联网业务的独特性、小米依然存在的复杂VIE股权架构、高估值诉求等因素,结合A股、H股的现有政策,先于港股市场登陆可能更适合小米。 而且,金山软件在港股上市后,雷军对港股市场的资本运作已经比较熟悉。“如果我是雷军,我一定不会放弃发行两次的机会,首先在香港上市,然后将少部分股权拿到A股发行CDR。”有投行界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雷军近日曾表示,CDR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和政策创新。 早在年初,小米已开始造势IPO。1月8日,有媒体报道小米将于今年下半年IPO,雷军定调估值2000亿美元,并受到投行的认可。一时间,小米的估值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之后,1000亿美元的说法亦不胫而走。 “独角兽”概念风起,小米的上市传闻更加引人关注,也被认为是2018年全球最大规模的上市计划。 近期,有媒体曝光了小米Pre-IPO的融资推介材料。根据该材料,小米的估值为680亿美元。如果小米今年四季度上市,估值将在854亿至1351亿美元。在这份推介材料中,小米2015年亏损9.8亿元、2016年盈利9.13亿元,预计2017年盈利75.82亿元,利润率达到6.5%。推介材料给出的目标是,小米2019年盈利188.31亿元,净利润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74%。 小米如何估值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某种意义上,680亿美元、1000亿美元还是2000亿美元,这些都不是定论,更可能是小米反复测试市场对其估值区间接受度的舆论策略。”某位接近小米的资本人士对记者说。 另一层面上,小米虽未上市,但旗下生态链企业已经频频试水资本市场,万魔声学买壳A股和华米科技登陆纽交所,可视为小米为自身IPO的铺垫与预热。 2017年底,小米首家生态链公司万魔声学悄然登陆A股,间接成为共达电声第一大股东。共达电声2017年12月29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潍坊高科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5.27%全部转让给爱声声学,交易价格9.95亿元,交易完成后,爱声声学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万魔声学持有爱声声学100%股权。 据公告,小米系的People Better Limited和Shunwei TMT(HongKong) Limited分别持有万魔声学13.71%和8.67%的股份,合计持股22.38%,超过任意单一大股东,仅次于实际控制人谢冠宏合计25.25%的持股。 华米科技2月8日登陆纽交所,成为小米生态链公司IPO第一单。华米科技上市总融资额超过1.1亿美元,估值高达10亿美元。 困局:生态链“成也小米、忧也小米” 华米科技的招股书反映出小米与生态链公司高度依存、彼此成就和掣肘的微妙局面:产品结构单一、关联交易严重、缺少产品定价权、缺少独立的品牌与渠道等。 多年来,小米的经营数据与财务情况少有披露。随着生态链企业的资本化,市场得以间接一窥“小米系”的真实境况。 华米科技的招股书反映出小米与生态链公司高度依存,形成了彼此成就、也彼此掣肘的微妙局面:产品结构单一、关联交易严重、缺少产品定价权、缺少独立的品牌与渠道等。 华米科技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前三季度,小米手环为华米科技贡献的营收分别为8.7亿元、14.34亿元和10.68亿元,占到华米科技同期收入的97.1%、92.1% 和82.4%。 高额的关联交易使得小米生态链公司和小米更像“一家人”。“业内将小米生态链公司视为小米的ODM商;但事实上,这些公司更像是小米的一个部门。”上述投行人士如此解读。 除主营产品外,生态链企业在销售渠道与产品定价上,亦缺少自主权。华米科技招股书显示,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是华米科技的主要销售渠道。在定价上,虽然华米科技的成本及费用决定了小米可穿戴产品的采购价格,但是华米科技并不拥有小米可穿戴产品零售价格的独立制定权,而是要和小米双方共同制定,最后小米与华米科技以各占50%的比例分享小米可穿戴产品所有利润,小米可穿戴产品的专利及用户数据由双方共享。 另一个维度上,小米越来越无法离开这些生态链企业,更遑论让其“独立”。小米之家得以生存,成为小米核心的线下渠道,依赖于多产品线形成的“高坪效”。若只有手机,何以支撑米家的运营成本? 而雷军为小米规划的“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手机只是其中一个终端,若离开一众生态链企业的产品的“数据”与“控制权”,何谈物联网平台? “从业务上,生态链企业与小米越来越难以互相独立;从资本市场规则角度,生态链企业或不应单独上市。”某资深资本市场人士对记者说,如果在A股,小米上市将面临关联交易的问题,生态链企业上市将面临独立性疑问。 也许是意识到关联交易的问题,小米系开始在组织架构上启动了调整。最新的消息是,雷军不再担任小米支付的法人代表。此前,雷军已经辞去了猎豹移动和欢聚时代的董事长职务,只担任两家公司的顾问,雷军还将其所持欢聚时代股份的投票权委托给了董事长李雪凌。 运作:分拆上市提升估值 万魔声学、华米科技两家生态链公司微妙的股权安排,符合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为其资本运作打开了新的空间。随着更多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独立”上市,小米的估值也将水涨船高。 小米在2013年底选择了发力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电子产品迭代迅速,要快速地占领市场和物联网入口,小米需要在短期内推出大量的智能硬件。按照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不管是组建开发团队自行研发还是并购,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资金、时间和管理成本。 小米选择了一条聪明、独特的扩张路线——通过投资生态链公司,将其本应该存在的产品部门,分拆为一家家生态链公司,并通过精巧的股权设计,最终使得小米系持股与生态链公司创始人持股相差无几,从而达到既控制这些生态链公司,又看似“独立”的现状。 万魔声学就经历了从小米控股到小米参股的股权变动过程。共达电声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万魔声学成立于2013年10月,2016年12月小米开始投资万魔声学,截至2017年7月31日,小米旗下的People Better Limited和Shunwei TMT(HongKong) Limited分别出资1661.16万元、1050.93万元,持股33.22%和21.02%,合计持股54.24%。2017年12月15日,People Better Limited和Shunwei TMT(HongKong) Limited分别将其持有的万魔声学15.31%股权、7.13%股权,以1.13亿元、5277.49万元等值美元对价转让给上海驰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Shunwei TMT(HongKong) Limited将持有的2.56%股份以275.2万美元的等值人民币价格转让给宁波永欣贰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截至2017年12月21日,People Better Limited和Shunwei TMT(HongKong) Limited持有的万魔声学股份分别降低至17.91%、11.33%,合计29.24%。 根据相关增资协议,工商登记完成后,People Better Limited和Shunwei TMT(HongKong) Limited持股进一步下降,将分别持股13.71%、8.67%,合计22.38%,依然超过任意单一大股东,仅次于实际控制人谢冠宏合计25.25%的持股。 华米科技也有同样微妙的股权安排。其招股书显示,公司第一大单一股东为华米CEO黄汪,持股39.4%;顺为资本持股20.4%,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19.3%,顺为资本与小米均由雷军控制。所以,虽然黄汪为第一大自然人股东,但雷军合并持股比达39.7%,已超过黄汪。 这样的股权安排,符合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但客观上也为其资本运作打开了新的空间。 随着更多小米生态链企业的“独立”上市,小米将其多产品线的业务收入转化为投资收益,旗下将拥有一众上市公司,自身的估值将因此水涨船高。 定位:真实的小米与梦幻的估值 小米的估值众说纷纭,但不外乎“太贵”。小米无疑是杰出的硬件巨头企业,但若要以互联网生态、物联网布局为其估值,或仍需一点时间,证明核心竞争力与商业价值。 对标“苹果”是小米估值的“通常算法”。按照传闻中2017年12亿美元的净利润,680亿美元的估值,意味着小米的市盈率约56倍。在业内人士看来,苹果的最新市盈率还不足18倍。这个价格上市,小米无疑“太贵”了。 但在雷军眼中,小米千亿美元的估值或许并不算高。 “小米有7000万用户,每个用户的价值为380美元,如此,小米市值为300亿美元。”此前,雷军与原国美电器董事长陈晓有过如此对话,这或许是雷军的估值方法。 在上述推介材料中,小米日活跃用户约1.32亿,月活跃用户1.65亿,680亿美元正好符合雷军的推算方法。 欲为小米估值,需先客观理解小米的商业定位。综合各家之言,无非四种——优秀的多产品线硬件厂商、创新的零售渠道商、垄断的互联网生态服务商、梦想的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商。 对于多产品线的硬件厂商与创新的零售渠道商,市场几乎没有争议。小米把握住了智能手机更新取代传统手机的历史机遇,成功抢占了庞大的中低端市场;并在OV等的激烈竞争下另辟蹊径,通过生态链模式成功实现小米的“多产品线”,并自建小米之家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掌控。纵观世界商业史,尚无同时兼具极优产品能力与渠道能力的巨头型企业。2017年,小米系绝地反弹,惊艳世人。 然而,仅有这两个定位,小米估值或难以逾越苹果的高峰。根据推介材料,小米2016年营收中有79%来自于硬件,21%来自于互联网服务业务。利润率方面,小米的硬件业务利润率仅为2.8%,而互联网服务业务的利润率超过40%。小米预计,2017年硬件服务业务营收占比降至68.3%,到2019年,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营收占比将超过硬件业务。 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中,小米定位中低端、主打价廉物美的低成本战略,缺乏专利技术,这将影响其长期利润率的增长。相比苹果,小米的客户缺乏强大的付费能力,也缺乏消费者忠诚度,黏性难以乐观。 此外,小米等国内厂商能够获得互联网服务收入,有相当大的原因来自于谷歌退出中国。目前,国内手机厂商大多对安卓进行深度定制并建立了自己的应用市场。 然而,进入国际市场后,小米需搭载谷歌的各种应用,由此较难获得互联网服务收入。目前,国内智能手机竞争大局已定,小米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国际市场,如印度。这为其未来互联网服务收入的增长带来真实的瓶颈。 反观苹果,直至今日,撑起其巨大市值的仍是其硬件销售。根据苹果发布的截至2017年12月30日的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当季营收为882.9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iPhone第一财季售出7731.6万部,营收为615.7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43.78亿美元增长13%;iPad和Mac营收超过100亿美元。而服务业务和其他产品第一财季营收分别为84.71亿美元、54.89亿美元。 那么,小米寄予厚望的IOT战略呢? 在小米官网,小米自称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雷军表示,小米IO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智能硬件IOT平台。截至2017年末,小米IOT平台联网设备超过8500万台,日活设备超过1000万台,接入设备超过800种,合作伙伴超过400家。 但多位学者认为,小米布局的家居物联网并非物联网首要应用场景。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陈歆磊、长江商学院品牌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颖波均表示,商用将是物联网的顶级采用者,个人消费者对物联网的采用将落后于企业和政府。而小米做的恰恰是家庭物联网,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相对边缘。 小米的逻辑是:以小米手机作为入口抓取流量,手机里面预装了米家APP,可以控制泛小米系生态圈中的所有产品,比如机器人吸尘器、智能音箱、智能电饭煲等。表面上看,小米成功仿效了苹果生态圈,并进一步升级为IOT平台。但致命的是,小米以其“轻资产运营、低成本策略”积极布局的硬件,即便在家庭物联网中仍属于低端场景,高端核心的空调(空气循环系统)、冰箱、厨卫等产品由于需要大量核心技术与工业制造能力(相关制造业龙头均为重资产、重技术企业),小米短期内均难涉足。其物联网只能是“有物而乏联”。 纵观小米的发展史,务实、高效、模仿、轻资产、现金流、极致产品、渠道变革等均是其代名词。小米的胜利,并非来自生产力(高端制造、核心技术)的胜利,而是生产关系的胜利(精准定位、组织变革、渠道创新)。 截至目前,小米无疑是杰出的硬件巨头企业,但若要以互联网生态、物联网布局为其估值,或仍需一点时间,证明核心竞争力与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