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梦瑾
梦瑾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03893
魅 力 值:1109
龙    币:112230
积    分:75780.7
注册日期:2008-07-28
 
  查看梦瑾个人资料   给梦瑾发悄悄话   将梦瑾加入好友   搜索梦瑾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梦瑾发送电子邮件      

关于我的思想历程,兼谈人生的意义(太长,慎入)

想说的太多了,从哪里说好呢??

还是慢慢的来谈吧。

费希特说,“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

一直以来,我觉得我是一个悲天悯人、善思多感的在悲观的底蕴里积极向上的女子。

以前的文字,一直以来的经历,都证明着这一点。


从积极到消极,从向上到低沉,是从哪里转折的呢?我一直在思考着。

是从我的母亲去世,亲人陆续去世开始?从我自己生病开始?从得知我的导师被降级开始?具体从哪里开始悲观的,我也说不上了。


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总体还是很美满与幸福的。

低沉与失落,和我具体的生存环境并不太相关。

因为我的关注点,好像一直都很少在现实的衣食住行当中。

把关于人生思考的文字从大学到读研到工作到现在,集中在这里备份下,并疏解下自己吧。


     (一)

不知究竟哪一种是真实的

文字还是生活

不知什么是可以永恒的

荣誉、现实还是扣访心灵的歌

不知究竟该如何抉择

学业还是文字

 

假如非要抉择

或许我会

选择放弃

 

当我决定放弃的时候

空中飘来一个声音

告诉我

放弃就是开始

 

注解:

大学时,迫于学业的压力,我希望自己含泪割舍这没有价值的努力,转而去追求现实中真实的东西:荣誉、金钱、地位、权力。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更深地思索人生的意义,却觉得现实中的真实是一种暂时的真实,归于根底,它是荒谬而虚无的;而文字中的虚假却恰是一种永恒的真实。

生活不可能重演,而人的心灵的感悟,人性的特质,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重复或有所删减或增添。也正因此,当许多当年的风云人物被泥土掩盖,而文字中人性的光辉却依然闪耀。

躯壳不过是我灵魂的载体,生活是我诗歌的题材,而我的生命,就是我手中的笔。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世纪,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压力面前,产生了人性、道德、价值取向、人生方式的多样性和混乱性,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个性张扬得有些喧嚣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文字的世界每天都有大量的所谓作品产生,其中的确有一些好的作品,但更多的,言情类,消遣类会在历史长河中融化。

我很不幸,生活在诗歌备受冷落的时代和国度,然而我又何其有幸,能够在这样一种和平而繁芜、混乱的生活中演绎我的文字,向纸张,向假定的后世的读者倾诉我的心灵。

假如这些文字在我生前被人接受,并为此获得荣誉,我将把一切献给我的父母和恩师、以及众多的关爱我的人;假如我的这平凡却至诚的文字被生活的喧嚣所覆盖,我也将淡然地继续我苦累却又幸福无比的征程,直至我的离去。我唯一遗憾的,是不能够为我可敬的父母献上物质的小心,而只能为他们采撷他们或许并不懂得的清风白云。父母啊,女儿选择了她的心灵,放弃了喧嚣,你们,可曾欣慰?

这个《开始》的注解,就作为我以后文字创作的总序吧。

我或许没有深湛的文字功底,没有丰富而准确的词汇,然而我却有一颗归于平静,置身其中又游离其外的敏感的心灵。我将把我所有的情思、感悟、思索以及追求借短小精悍的诗歌来做表达。不再将个人的情感归于自己,力求把一切深刻或轻微的感触用大众化的笔调写出,把自己作为跳板,而目的,是描绘或揭示人类的共性、女人的共性、女孩儿的共性。


     (二)

喜欢杨绛的《我们仨》,是因为她契合我的心意:从平凡之中品悟生之乐趣。从中明白最深奥也是最浅显的道理,就是:有许多东西我们无力改变和把握,但只要我们生命存在,就有许多的美丽和幸福与痛苦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仔细品味。

如果你用心了,你可以在这一年当中生活千千万万年,可以在这一生中体验到千千万万种人生。

杨绛与钱钟书,与钱瑗,是何其幸福的“我们仨”!但我并不空空羡慕他们。因为,我和妹妹与我们的父母,我们四个之间的点点滴滴,比起他们毫不逊色。唯一逊色的是,现在我和妹妹还年轻,还没有达到我们将来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我知道,几十年后的我们,必是令人惊羡的我们。甚至,现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懂得爱,懂得品味,懂得倾诉,懂得聆听,懂得漠视生活华丽的外衣而去触摸生活的内核。因为,我们为生活而生活,不为别的目的。因为,我们为奉献而奉献,只为我们自己完善自己。因为,我们为活着而活着,同时是为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

为了倾诉我对生活的热爱,我提起了笔。虽然,看到别人的文字,有时也有把自己表露出去的愿望,但,我一次又一次地压抑了自己。因为,我的文字是对一颗灵魂的低语,她的性质,她的内容,决定了我只有用这种默然无声的写作方式与状态。我不是没有能力写出华美的文章,而是我不愿意。我愿做的,只是这么静静地坐着,看着笔尖一笔一画地流动,就如我心灵的溪流,时缓时急地倾泻到我的纸张之上。

是了,我在体验,我在积累。时时刻刻,丝丝息息,我呼吸着,我触摸着,我思想着,我感激着。与每个人的相识相逢,与每件物的相遇相拥,我都用着我全部的心力珍爱着,无论带给我的是爱,还是伤害。我是细腻的,同时又是达观的。我是脆弱的,同时又是坚强的。人类所有的优点与缺点,我都兼备。我是真实的。我是复杂而又简单的。我是矛盾的。

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变幻着,时时刻刻都是新的,既便你毫无察觉。听着钟表滴滴答答的声响,我知道,在我写这几个字的同时,有许多人死去,又有许多人出生;有许多故事上演,又有许多故事结束。我知道,有许多的地方,正在歌舞升平;也有许多地方,正在饥饿难耐;有许多人正沉浸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正处于战争残杀的境地。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同,太多太多的不公平。但我更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公正而公平。每个人,只要来到世上,便有了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苦乐,这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也是公平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是幸福而快乐的,既便一无所有。因此,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是痛苦而孤独的,既便他拥有一切。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生活。

我的文字,不喜欢引用名言警句。因为,所有的人都是普通的,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同时,我的所有文字都是别人的,因为,我是人群中的一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我无力摆脱人群,也无力超越历史。我就这么静静地站着,站在属于我的该我站着的地方。我就这么默默地活着,活着上苍赐予我的该我生活的生活。我就这么深深地感激着,感激着与我相遇的一切的一切。我就这么深深地爱着,爱着这个世界。

我不知道,将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将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我幸福着,我活着,我爱着。

每个人都是忙碌的,忙碌得没有时间倾听;每个人都是寂寞的,寂寞得无人可诉。

总是在寂寞的时刻,拿起笔,向我的纸张诉说;总是在幸福愉悦的时候,挥洒时光,一闪而过。

我不知道,究竟为什么。

我不明白,我到底在寻求什么。

我很幸福,因为我体悟到生活的许多美丽;同时我也寂寞,如山谷中一朵洁白的百合,自开自落。


     (三)

看了《科学技术哲学教程》中的“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一节,感悟良多。

我觉得,这些内容都是我脑子中已有的零碎的看法和观点,而在这里,被人用了系统的文字表达了出来,我既惊喜,又遗憾。惊喜的是,我的自发的思想竟能与马、恩的表述如此一致,如此契合;遗憾的是,以前我为什么没有把脑中的东西表述为文字呢?不过,现在也并不晚。以后有什么想法,什么灵感,一定要写下来,以便日后的应用和整理。

马克思,恩格斯是一代伟人。但,他们的伟大不是一瞬间成长起来的。他们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童年、青年,如同我们一样。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和妹妹也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成就。因为,从小,我们的志向就是大气的,而不是拘囿于好的生活、高的地位。高中时我曾在随笔里写道:“星辰总是在耀眼之后,它的凡尘小事在一瞬间辉煌起来的。”是的,人们看到的总是耀眼的东西,耀眼的时刻,而不屑于耀眼之前的长时间的、深思考的积累。冰心说:墙角的花,人们总是惊羡她绽放时的美丽,却不知道,她的浸着血和泪的芽。(大意如此)。我认为她说的正确而又不正确。正确的一部分是,人们的确是只看到成功、绚丽的一面而不知道此前的奋斗;不正确,是因为奋斗并不是苦的累的,而是充盈着幸福的。她的芽不是浸着血和泪的,而是浸在柔软而厚实的土壤里的。这土壤,便是我们的生活和生命。

在有些人眼里,我和妹妹是苦孩子:从小到大,是从没有过零花钱的,一日三餐,常常是咸菜为伴的的,大学以前的衣物,多是亲友的旧衣。但,在我们自己眼里,我们从来都是幸福的。父母是那么地爱我们,理解我们。我们一家人一块儿去田间干活儿,一块儿灯下说笑,一块儿说些惊天动地的痴语傻话。父母从没有训斥、打骂过我们,但,他们并不宠溺我们。他们的爱是大气的爱,给我们自己的天地,一切道路,让我们自己选择。我和妹妹的思想、生活都是自发、自由、自主的,没有父母的禁锢或打磨。我知道,我和妹妹是父母全部的幸福和期望,所以,我们也尽力地挺立自己,给予父母幸福和期望,并且,他们的期望和我自己的愿望相互吻合。他们说:希望你成为一个科学家。我想我会的。

妹妹说:天降奇才惊世人,莫让浮华俗了心。又说:女中豪杰振国威,世界人民同欣慰。是了,我们不出色,不优秀,因为,还不到时候。所谓厚积而薄发,大器而晚成。因为,我们所进行的学习、思考、积累,不是学业之内的,不是老师、学校交给我们的,当然,我们的付出与获得也是不能奢望得到他们的承认与肯定的。真正的伟大是不渴求世人的认同与喝彩的,而是挺立在历史与世界上的一座无言的丰碑。

当今时代是一个喧嚣的时代,所谓少年作家,天才,奇才,更有许多所谓的“神童”,他们,到底会走向哪里?走向何处去呢?媒体并不管不顾。人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过程,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特性,像现在的社会,把学习的重负压向天真的童年,这个错误是早晚会酿成悲剧的,也终有一天,人们会返回到以前的崇尚自由与天性的生活中。我不知道这样的社会会不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出现,但我知道,它必然出现。因为,人,是自然、社会的主体,一切的奋斗、科研、进步、学习,都是为了人自身的享受。目前,这个绝对的人性之本正被扭曲:君不见,许多的孩子被考试、竞争压在痛苦的深渊,甚至,崩溃与死亡的边缘。人们说:现在的苦累是为了以后的甜。我摇头,那只是自我欺骗。在这个日益发展、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一劳永逸是不可能有的事情。你每时每刻都面临新的挑战与竞争。生活时刻是新的。你奢望将挑战将奋斗集中在一段时间而留下另一段时间去尽情享受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好的方法是培养孩子的性情,乐观、向上,以苦为乐,以奋斗为乐,从各个阶段的任务中寻找幸福、愉快的性情,培养孩子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人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充裕而幸福,幸福的只是心,是一颗灵魂,一颗对生活、对生命充满感激与爱的灵魂。

我知道,我的这些文字会得到人们的承认与肯定。同时,我也知道,没有人愿意他们的孩子像我和妹妹一样。因为,我和妹妹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们向往的那种喧嚣的成功。我和妹妹都曾因高考失利而复读,都曾因报考不当而进入没有名气的河南大学。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算不得成功。但,就我们的感受力,理想力,对生活的享用能力,以及对生活的创造力而言,我自信我们是成功的。我们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幸福,无论我们的生活境遇如何。


      (四)

人,其实是一个坚强而又脆弱的个体。

说他坚强,因为的确有身残而志坚,挣扎着写下壮丽的人生诗篇的人在;说他脆弱,因为在仓猝的死亡来临之时,任你再坚强、再伟大都不可避免。大家一定还记得今年的“非典”,还记得当时对生活是多么的珍惜而留恋,杂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现在,我们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朋友,谁能知道我们的生命究竟有多长?谁能预测,死神将在何时来临?疾病、灾祸又在哪里藏身?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过去的一切也已无法改变,那么,朋友,我们何不好好地珍惜与把握我们的今天、上苍交给我们的此时此刻?我们何不幸福而愉快地、充满感激、充满爱地好好活着?朋友,当你为生活失意而苦闷,当你因感情受挫而抑郁,当你为理想不能达到或因受了批评、遭了失败而自暴自弃时,我想说:

这所有的一切同你珍贵的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只要你生命还在,只要你还有时间,有阳光,有空气,那么,你又有什么东西不能割舍,又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呢?

上帝是公平的,给予每个人的快乐一样多,只要,你热爱生活。


     (五)

上午到图书馆三楼复习数学,不意间走到各大学学报处,翻阅学报,自北大、清华、人大、自然辩证法、文史哲研究,一本本翻遍,又觅得一本零二年的合订期刊新文艺理论(或研究?),名字记不确切,里面大多是文人们的书信、生平,多为亲友悼念之作,附其一生之作品目录,阅毕不觉而慌慌然:

如此多的著名之人,我却并不知晓,更遑论别的对文字并不热爱的人们。那么,他们的著名又从何而来?其作品之价值又安在?

人在这全是人、到处是人的世界上,其实又是何其寂寞与闭塞!在这浩繁的知识、文化的海洋中,穷根究底、钩沉探微,其价值与意义何在呢?一个人毕生的心血之作,又有几人明白、几人肯用心体察呢?譬如钱钟书之《管锥篇》,大学者中都难有懂者,更遑论他人,缘由在于其书化合中西,既须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底子,又须兼通西方文化,而今之学生者中,几人可有此功底?不觉而深思:价值何在?意义何在?

很奇怪,每每越是临近考试,思想越是混乱,思维愈是活跃,不知何去何从。何者有用?何者无用?

是今日信笔而出的杂乱之思有用,还是考试成绩有用?是专攻社科、哲学,追究人的生存之本质、追究价值、幸福之根本所在有用,还是搞科学技术、具体实在有用?

将来我会成为怎样的人?会用得着那些知识积累?生存境况如何?感情生活如何?

昨夜掀亮台灯读《名相李鸿章》(李阳泉著),不喜其风格,然想其中之史实,其中李鸿章之生平亦实让人有深思处:关于情感、关于名利、关于价值。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浙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庐州合肥县磨店乡一个世代耕读之家,1901年11月7日去世。

李鸿章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其实每个人亦都是复杂的,何曾有过“简单”的人物?

其个人学识所限,又在社会环境和条件局限之下,使其洋务自强新政最终失败,在对外交涉事物中丧权误国;但他在顽固守旧文化氛围笼罩晚清思想界的环境和条件下,“借西法”以自立、自强,作为洋务派代表实践林则徐、魏源的方案,举办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洋务运动三十余年,确实对中国社会的新经济、新文化起了倡导和推动的作用。

“他毕竟是一位衰败晚清的用臣,他摆脱不了历史的阴影,也摆脱不了自身的愚昧,他带给人们的将是无尽的思考。”——谁,又能够摆脱呢?这是世间的大无奈。


     (六)

或许是我特立独行的性格使然,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我的文字或文章打满了“我”的烙印,或许,我的东西很幼稚、很生涩,但,那却是我珍爱的。

近日来看了《科技大师的人文随笔》、《爱因斯坦和物理学的边疆》、《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伊伦娜》以及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结合我一直以来注重省察人生的性情特点,我认为,科学与人生,甚或更大的范围、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

首先,谈一下人生的偶然性与科学的偶然性的关系。就一个人而言,他出生于什么时代,什么家庭,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同样,作为创造或继承科学的个体——科学家,他们的命运、他们所创造的科学奇迹也充满了偶然性。例如爱因斯坦,他出生于1879年,作为犹太人,如果他早生几十年或者晚生几十年,或许他就没有机会读书;又或许他没有谋得审利局的那个能赖以谋生同时又有较充足的自由时间的职位,或许就不会有他的相对论。同样,就居里夫人而言,1867年她出生于华沙一个教师家庭,家境虽贫但却拥有充裕的精神食粮,使其拥有了较好的教育环境;正因其贫困,她才不得不做家庭教师以挣钱帮助其姐姐布罗尼完成在巴黎的医学学业;同时,也正是她家教期间的恋爱受挫,使得她从工厂图书馆攻读到深夜,并在这期间拥有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样,正是在巴黎由于测定钢的磁含量这一任务的需要,使得玛丽与皮埃尔。居里经朋友的介绍而相识,从而有了伟大的居里夫人。难以假设,如果期间有任何的更换,玛丽是否还会是那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可见,科学的偶然性与人生的偶然性密切相关。

其次,谈一下人生的必然性与科学的必然性的关系。无论爱因斯坦还是居里夫人,他们的成就既同他们自己的努力不可分割,也同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如果他们出生于别的时代,凭着他们的坚韧和对科学的热爱——当然如果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话——他们也一定能做出一些贡献,尽管这贡献是不确定的;同样,既便那个年代没有爱因斯坦,也可能有别的什么人来提出个跟“相对论”相同或不同的伟大理论。所以,就一个人而言,虽然有许多偶然因素存在,但也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结合;同样,就科学的发展而言,我也相信科学有一个方向——尽管我们并不甚明确的方向,科学经由许多偶然的发现与失误向那个方向挺进。

再次,我想谈一下关于人生的所谓真理格言以及关于科学的库恩的“规范”概念的联系。高中时,我曾在随笔中写了大致这样一段话:

“我很喜欢看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一开始,看到那精辟的言语我感到很欣喜,并决心以他们来指导我的人生。但,当我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我的书却越读越糊涂。因为我无所适从。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截然相反的所谓真理。比如做事,有句成语叫“当机立断”,但,同时,你也应该“三思而后行”;而当你面临困境,有“破釜沉舟、决一死战”指点着你,而同时,也有“狡兔三窟,以备后路”告诫着你。于是,到后来,我做什么事,全凭我自己的意思,自己的选择。不是我不借鉴前人的经验,而是在这世上,我不得不自己选择。我不相信世上有绝对的真理存在。但,这句话本身又或许便是唯一的绝对真理。是不是有点佛家“空象不空”的景象?”

这是那时纯粹的自发的思想,那时并没有学习马哲,不知道什么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概念,全凭我自己的感触而言。错误幼稚之处难免,但不可否认也有正确的成分。现在,书归正传,关于科学的“规范”,我认为,也如同指导人生的“真理”,它们不可能永远、绝对正确,必定随时间随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但在一个人研究之处,他还必须明确这种“规范”,最好也顺便了解这之前的“规范”。只有充分了解了,你才能更好地选择,用你自己的智慧去思索、去探究、去完善或建立一种新的“规范”,从而推动科学的革命。

最后,我想谈谈人生的终极意义与科学的终极目的之间的相似性。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虚无的,同样,我认为科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虚无的。或许讨论这个问题不是幼稚浅薄的我所能承担的,但据我所知,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技大师等对人生的认识并不比我们更深刻。居里夫人在1913年致外甥女的一封信中说:

“。。。。。我知道生命很短而且很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不同,而且不能保证我的努力自有真理,但是我仍旧如此做。我如此做,无疑地是有使我不得不如此做的原因,正如蚕不得不做茧。那可怜的蚕即使它不能把茧做成,它也须开始,并且仍然那样小心地去工作;而若是它不能完成它的任务,它死了就没有变化,没有报酬。亲爱的涵娜,我们每个人都吐丝做自己的茧吧,不必问原因,不必问结果。”

爱因斯坦在《我的信仰》一文中也有同样的思想,这里不再印证。从上述可知,我们对人生的终极的讨论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科学也同样。要问科学究竟要为人类带来什么,是福是祸,我想,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灾难,而当它将人类完全从体力的劳累甚或脑力的劳累中解脱出来时,人类也就走向了结束。

此外,我想再谈一点关于“过程”的话题。这一点,我受史铁生文章的影响颇深。既然宇宙要走向死寂,人类注定要灭亡,那么,我们人类的活着,我们的科学又为什么要存在,要继续呢?史铁生的回答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是过程本身。是的,只是我们活着的过程本身,而不是任何别的所谓目的,我们才能享受生命的美丽和神奇;同样,对于科学,我们不必去追问到底它会走向哪里,只需知道,当你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美妙的发现和享受,同时,这些发现能使现时、现实的人类有所收益,并对科学的前进起了促进的作用。只需如此,便有足够的魅力使人献身与它了。


    (七)

近日来翻阅了《王国维传》、《牛顿传》、《劳伦斯传》;《东方巨星-“两弹一星”元勋的神秘旅程》,也即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功勋科学家的传记;《诺贝尔之路-十三位经济学奖得住的故事》,即十三位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以“我成为经济学者的演化之路”为题所做的系列演讲的汇编;以及《旅游文化纵览》——从中了解了中国的扇、茶、酒文化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特征、建筑艺术及其节日来历;《文物与物理》——从中了解了“文物”的深层涵义,即“文物”不仅是物,更是文化、科技的载体和象征。以我“以心相融”的性情,有不少感触要叹,可惜身不由己,只能略述于下。

从《王国维传》中我了解了这位自沉昆明湖的国学大师的生平、思想及其成长历程。我之与他,有相通之处:都明白人为匆匆过客。王国维很清楚,今之视古,与后之视今是一样的。曹雪芹写小说,王国维做评论,其后世呢?也可能再论王国维之评论。我在此抒感慨,后世亦可能再论我之感慨——这,便是“历史”。文化是一种积淀的过程,而今,乐于继承并传承丰厚的文化积淀的人已不是很多了,而我,作为文字的痴爱者,我认为自己的使命便是成为新时代的大师级的学者!学贯中西,内省外察,以我之颖悟与敦实成就文化的传承,乃我此生之一大目标。1907年,王国维撰写了两篇《三十自序》,其一“书十年间之进步”,概述1898年抵上海以来,在《时务馆》、东方文学社,东渡留学等经历,以及结交的师友,攻读的学问。在概述为学经过以后,他也叙说了“独学”情状,并不隐晦期间所历的辛酸,说:

“以余之贫薄而体之孱弱者,又每日为学时间至寡也,持之以恒,尚能小有所就,况财力、精力之倍于余者,循序而进,其所造岂有量哉!”

所谓“艰难玉成”,王国维的经历应该是个榜样。所以,他书十年间的“小有所就”,也是为“励今之人,使不自馁也”。至于他在“哲学上及文艺上之撰述,其见识、文采亦诚有过人者”之原因,他引用了清代学者——孤贫中独学成才的汪中(?)的话:“斯有天致,非由人力,虽情符囊哲,未足多矜。”即是说,人的“天致”是有不同的,但不必自夸(“多矜”),重要的还是持之以恒的努力。诚然如是。我之为我,乃是天意如此,我之所为,不过是顺吾心,遵天意而已,至于成就之大小乃身外之事。我和妹妹之思想之交流,志向之远大,性情之恬淡,乃是时代之幸,亦会成为国家之幸。或许此言过早,但无妨拭目以待。我在成长,刚刚起步。在此之前,著名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大师似乎多为男性,未知有女性之达此境界者。人生而为之,乃“创新”一词,无人甘于步人后尘,而吾之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欲于“学者”之中成为奇异之葩,创学者之女性之名!我知时空演进,一切为空,亦知人之自限,难逃天命,然人之为人,旨在历此一生、成此一生、为此一生,如此亦足。

“王国维的目标是做"第一流之作者"。在他看来,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处。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洛克、休谟、康德、叔本华、尼采之后,19世纪末叶以来已不复有哲学,即是像斯宾塞这样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也不过是搜集科学结果或承袭前人学说的第二流作者。王国维十分推崇"欲破坏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尼采,然而,无论叔本华还是尼采,都成了他曾热衷过的"思想上之陈迹";康德当然是"第一流"的,但时代已进入20世纪,自己再要去做新的康德,岂不"非愚即妄"?如果转而研究中国哲学,就算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上最辉煌的"诸子之学",充其量也只能做"第二流"的哲学史家,于是自感"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则又不喜"。”

吾之读此段,亦有同感。“创新”乃每一有志之士之目标,然经典如此之众,人生又如此之短,不识前人,则不能察古而通今,尽识前人,亦再无力创己之思,因而人之杰,必得度其分寸,既要识古,又要思己,化古人之识而为己之思。

当此时,公元2004年元月1日上午11时25分,于北化研二楼533室内,我写下此篇,以述我对“创新”之见,同时亦透我之才气,表我之志向。

以我之为此文字,知此文亦乃天成,借我之手述写与纸张,我为普通之我,身不由己。深思之所得亦可,妙手偶得亦可,我辨不分明,亦不愿多思,反正我之为我,不知将去向何处,逝向何方。数理方程亦因近日迷恋诸书而一塌糊涂,极有可能不达目标,然我之思不述,心有所念,终不能聚神于理,我之矛盾与痛苦于此则可见一斑。又想当年高考之中,我尚不顾考场之上,而抄录其文、述写其感,知我对“思”之痴甚于高考,而况此考试!然此时已非昔日之气盛,终得思其取舍,故而,虽仍有诸言于心,仍不得述。吾亦知思为一时之思,此时不述,则无他日重温之机,无奈我之为我,须得先存而后生长,故此,忍痛而舎爱,归于吾之考试之桎梏。

 

  (八)

   每天,我行走在感情与理智的两端,清醒与混沌的边缘,看日月更易,星辰交替,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失去着什么。 
  一个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一个永恒的的问题,更是每一个前贤古哲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却从来,没有统一的答案。其实人生真的是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所谓的意义,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活着而给自己找的藉口而已。生活是美好的,你看,草绿花艳,天蓝风清,你看,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温馨与美丽,同恋人相携而嘻,和家人相聚而乐,与友人倾心而谈,多么地快乐,多么地幸福呀!
  是的,生活是美好的,但,这只是表面。
  表面之后呢?人有太多的困惑、压力、孤独以及难以言表的痛苦。
  是的,痛苦,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所有的快乐、幸福都只不过是这痛苦之上的幻影,稍纵即逝,而唯有痛苦才是最根本的。
  我是一个乐观的女子,现实中拥有美好的爱情,以及顺利的学业,对生活从未失望,可是,我却依然能深刻地感受到心的无奈的沉沦。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天生如此?也或者,是因为思想的不同?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只是,芸芸众生之中,又有几人思想一致?每日的忙碌之后,又有谁肯去交流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人,孤独的人呀,又是多么的渴望找到一个思想上的知音与知己!
  并且,很荒谬,越是思想深刻,越是执着而认真的人,其感受到的痛苦也就越深。
  人,最为宝贵的是思想。可是,令人可笑的是,现实中,最没有用途的,最容易被磨灭的也是思想。现实,世俗,往往会将最为宝贵的思想扼杀,残酷地,毫不留情地,将一个可以感知、懂得思考的人改造成为只知道机械地随着生活前进的木偶。
  可笑,抑或可悲?


   (九)

从来,我就是一个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女子,不屑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追求心灵的充实以及对社会对世界的价值。现在,内心深处,依然如此。物质的富足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我只是在寻求,寻求自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的位置。只是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自己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研究生毕业,热爱文字与思想,渴望通过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生活的更幸福,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成长,这是我生活的唯一的目标与愿望。

从贫困的农家走来,和妹妹比翼双飞,共同来到首都读研,我们这对姐妹花,一路走来,有太多的理想与信念被现实磨灭了。但还有那么一些,在我们的心空闪烁。“巾帼女豪振国威,世界人民同欣慰”,“天降奇才惊世人,莫让浮华俗了心”,“六十年代蓝瓦房,两栋红房立两旁。二十年后君须记,此情此景不寻常”,这些曾经的字词,是我们姐妹彼此勉励的明证。

从高中时期,我对自我成长的追寻就从未间断过。我很喜欢教师,觉得老师能影响很多人。但小小的心却认为很多人喜欢做教师,如果大家都做教师了,进行知识的传递,但谁最终去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呢?于是选择了化工。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太可爱了。

研究生临近毕业时,是心灵挣扎最激烈的时候,想象的工作,总觉得没有创造价值,非常希望能够到西部,到边区,到那人迹罕至的地方,为那里的穷苦的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但一方面放不下父母的殷殷期望,放不下首都的爱情,也同时疑惑,我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方向,考上大学,像我一样?还是不像我?我自己的人生还都是说迷茫,怎样去指引别的孩子呢?于是计划搁浅。

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日子一日日流去,我也尽职尽责地完成我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疑惑我的价值,我的能力,我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十)

妈妈的去世,自己的身体的警报,让我更加深思人生的意义。

为了什么活着呢?为了孩子吗?为了父母吗?孩子当然是我们活着的理由,但如果我们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意义,孩子的将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还不是一样的迷茫吗?

人生就是这样的轮回吗?我们长大了,有了孩子,又像我们的父母一般照顾他们,培养他们,盼望他们上大学,工作,成家立业,就是这样的吗?盼望他们成什么样的家?立什么样的业呢?

如今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去,价值与意义何在呢?如果我们自己都活不明白,又怎么能指引孩子们活得更明白呢?

可以说,从高中时,我就从人生的开始看到了老年。正因为此,我害怕自己陷入人生的循环当中,而被泯灭,被同化,失去了自己。

但是很遗憾,好像没有路可以跳出来,每个人都在这个迷迷糊糊的循环当中醉生梦死。

为了钱,为了生存,为了权势,为了所谓的未来,而自我沉醉,自我沉沦。

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成为一个哲学家,或者一个科学家。

可是很遗憾,这个梦想,对我而言已经提前破灭了。我所视为净土的高校科研、哲学研究、佛教宗门,也早已病入膏肓。

也许,从来都是如此。时代不幸诗人幸。超前的认知,总会带来更深重的痛苦。哲学家与疯子,也总在一念之差,一墙之隔。

我希望传播的是信仰与幸福,可惜,我自己首先失去了信仰与幸福。

这种痛苦,又哪里是文字可以表达出来的呢??


(十一)

价值感或意义感,对我而言,非常重要。

幸福,正因被需要的意义感,被肯定的价值感而来。而不是因为幸福,才有意义。

社会的各个方面道德观、价值观的崩塌,直接将导致人生意义的丧失。

更可怕的是,在人性面前,对于这种体系式地崩塌,竟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弥补,没有任何措施可以补救。

谁都无能为力。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着这高贵而又可怕的人性。

也许,现在的这个世界,就是最好的时候了。

因为,将来,不一定会更美好。

那么,抓紧时间,享受此时此刻的生活吧。

拥抱你的孩子,爱你的爱人,看一场想看的电影,写点想写的文字。

通过文字,找到你的意义吧。

通过文字,传播你的思想吧。

通过文字,爱上你的自己吧。


后记:

有点乱,先这样吧!不知道有几个人对这些感兴趣呢???


(此文由webmaster在2018-08-06 10:40:02编辑过)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梦瑾》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不求其得便无所谓失,不求其荣便无所谓辱,不求其名其利便不受其驱其使..
2018-08-03 18:30:3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12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