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的意义的回复,兼发旧文《我心如佛》
经历了前几天的人生意义的思考,大家的各种角度的劝勉开解,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感谢大家。 这几天一直很忙,忙着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忙陪孩子给孩子看病,忙工作,今天终于有点时间整理下思绪和文字了。
人生的意义那个帖子太长了,让她沉了吧。 不过大家的回复我都记在下。批评指点的很对,在此致谢并回复。
关于名利,其实我更在乎的是意义。如今意义的不可及,名利便更无必要了。对导师对院士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体制的失望乃至绝望。 但,其实,外界的纷争如何,与我何干呢?
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心安理得,充实平和,度人先度己,先把自己做好,照顾周全,周围的事也将自然而然迎刃而解了。
关于读书,我更喜欢从一个人的观点、评论到另一个人,然后更多的了解同时代有关联的人的文章观点,而不是被一个人的观点所束缚。
比如,高中时学习鲁迅的文章,他批评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我就特意找来他们的作品来看,结果发现相比鲁迅,我更喜欢林语堂和梁实秋。此后多年,由鲁迅而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由钱钟书而杨绛,由杨绛在清华园与林徽因的比邻而居,又了解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思与成就;由杨绛而杨荫愈而女师大学潮,由女师大学潮而李四光;由林徽因而陆小曼,陆小曼却又是张爱玲继母的朋友;由张爱玲而胡兰成;由林徽因而林长民、梁启超;由石评梅而高君宇、庐隐、刘和珍;由梁漱溟而毛泽东、杨开慧;由胡适而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由萧红而萧军、鲁迅......绕了一个大圈再来看鲁迅,他的形象一变再变,终于更真实,更丰富了。对我而言,所有的名字,不只是一个代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我看着他们的生平与文字,触摸着他们温热的心灵,为他们所有过的跋涉和成就,为他们困苦艰难境地的精神与意志而深深地感动,深深地思索。读石评梅文字找到的自己,一个有灵魂的人不断地在这红尘里询问、挣扎,淡然的、悲怆的文字里流露的恰是对生活、对生命的留恋与热爱。
看张爱玲的《小团圆》也感慨颇多。喜欢张爱玲的文字,睿智,通达,却又冷静,热烈。她的文字,就是一杯咖啡,有点儿苦,但更多的是醇香,是人生的真和底蕴。看过她的一些小说,散文,还有有关她的一些传记,散文。了解她多一些,看这本书才能更有趣,更能了解,理解,懂得。一个人的文字,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张爱玲的小团圆,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更体现了张爱玲的性情,才情,以及与生俱来的那种高贵的孤寂,那种清冷的绮丽。张爱玲与胡兰成,盛九莉与邵之雍,缠绕一起,无法辨清。我看到的,只是两颗心灵的靠近,碰撞,和远离。这份爱情,在冷峻的笔下,支离破碎,只有偶尔的一片、两片,闪着温情的光,更多的,是暗,是冷。也许,这世间的爱情,本就如此?抑或,只是因为,九莉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母爱和家庭,那样的性情和才情?我更喜欢的,还是温热的感情,有着烟火的气息,也有着烟花的绚丽。就像除夕夜那此起彼伏的焰火,热烈,绚丽,耀目,却终归要落下,落在尘世,落尽尘埃。
再比如,看《老残游记》,最开始的印象是高中课本里关于白妞、黑妞的音乐的精彩描写,以及所谓“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称谓。读完才知道,闻名不如见面,看所谓的介绍和评价,远不如亲自读来了解的更为真实、丰富。评价一般认为抨击了官场的黑暗,其实,他对民众的愚昧以及别有用心的挑拨者一并进行了讽刺。虽然社会如此,虽然“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但老残依然尽力而行,立功立言立德,行自己的教养之任,为自己太谷学派尽力而为。这一种精神与境界,非仅仅“谴责”二字可以评价。人性如此,人生如此,除了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之后,怎样去做。在这一意义上,非常敬佩老残。
对于哲学,也是如此,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师徒传承,到黑格尔、萨特、尼采,把他们的观点和他们的人生结合起来看,总会有更大的收获,更深的理解。对尼采的尤感兴趣和喜爱,也和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自诩为太阳却最后毁灭了的人的有关。看了《尼采生存哲学》以及他的《查拉图特斯拉如是说》,给我的感觉是,他真诚,孤独,忧郁中有着狂热,对人生的意义深思且执着,无视前贤,想开出一条新的路。反对基督教,但根本的是反对教条的束缚。承认破坏的力量。有点像胡适的“3W”主义,认为不光善,就是恶,也同样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意义。就像路边的一具尸骨,引发了释迦摩尼的深思,才有了佛教,这具尸骨,也便是有价值的了。
我爱读书,爱写字,因为读书与写字,恰就是我的人生一般,我能记得住的只是我笔下的人生。 没有文字的日子,不管做了多少职场的事情,发生了多大的事,感觉都没有生活过似的,只是一篇空白,一片空寂。 这种感觉,不是刻意,也不是说别去想他就可以打发得了的。也许,真的每个人都有他注定的前行的轨迹吧。
近日来,关于佛门纷争与讨论很多,引发了我的思考,想起来去年冬天病休时去法源寺回来写的一篇文章《我心如佛》,忍不住分享在此。 真正的佛,绝不是形式上的皈依,清规戒律的遵守,献粥放生的形式。 真正的佛,不是让我们仰望膜拜,求财了愿,而是让我们修心,修我们本身自具的真诚心清净心,让我们在生活中磨炼,磨炼我们无分别无执着的慈悲心平等心。 以下为去年2017年12月13日病休时去法源寺有感的旧文《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病休之间,朋友在位于法源寺内的中国佛学院做义工,应邀前往参观拜谒。 冬日里的法源寺,一如想象中的大气磅礴,正气浩然。提起法源寺,想到的是李敖笔下视死如归的谭嗣同、胸怀天下的梁启超,想起的是徐志摩林徽因伴着泰戈尔在丁香花下的御风而行,却并不曾将他同佛教联系在一起。
佛度有缘人。 在我最彷徨失意,病休无聊的日子里,在我频繁近距离接触生死的这一年中,得遇佛法的博大精深,深旨大意,颇多感恩。又受恩师教诲,受益良多。 以前忌讳谈佛,实在对大多信佛人流于形式与繁文缛节的信佛的误解。真实的佛,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大智慧,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大觉悟,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的大慈悲,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的大指点,是让我们修我们本身自具的真诚心清净心并以无分别无执着的慈悲心平等心待人处世。
佛法精深,大德辈出,绝非只是我们所误以为的清规戒律吃斋念佛那么机械那么简单。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目前流传最广的是以"阿弥陀佛"为号的净土宗,以及以顿悟为主要特点禅宗,此外还有天台宗和密宗、律宗。
佛教宗派良多,各有其路径,各有其藩篱,也不乏一些派别之间的门户之争,但不管路径如何,殊途同归,不同的路径登堂入室之后所见略同。就我自己而言,也比较钟情于净土宗以及禅宗,但究竟会走哪一条路,暂还未知。不过我的信佛,并不为去西方极乐,而只愿在佛的指引下,修心而炼己,忘我而利他,佛性本自具,不过因佛而悟而已。
法源寺
作为一介凡夫俗子,虽出自贫寒农家,却并不在乎世间的富贵荣华。自幼时至今,一直走在自我完善与自我修炼的路上。虽为女子,却并未被家庭琐碎所囿,而是常常会仰望前贤,仰望星空,回首我的来路,照见我的归途。 人,终将不免于一死。死亡于我而言,只是归途。 我于这世间的一切,并无意义。我的意义只在于我,我的成长,我的足迹,我的悲观离合,以及在悲欢离合中所修炼的那颗珍奇的心魂而已。
法源寺
活在当下,却知道当下不过是虚妄。 热爱生活,却知道生活不过是一场梦幻。 就在这既置身其中又疏离其外的位置,我更发现了那个真实的属于心魂的自己。 2004年,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曾有诗云: 诗言志(2004-2-5) 虽为世中人,却有出尘魂; 此心乃至真,此情为至纯。 已知世艰深,壮志仍凌云; 不求多金银,惟愿自由身。 徜徉于书林,直至暮黄昏; 欲成女学者,天下第一人。 而今,接触佛法,方知之前的狂放何尝也不是另一种执着?放下执着,安置好自己的身心,为我们家人亲友邻居乡亲而做点什么,贡献点什么,给我们相见相遇的人一些开心与欢乐,或者一点佛音给有缘人,便是我在这世间唯一所能做的罢了。
法源寺
受教于恩师颇多,一句"勿分别,不执着,戒妄想,能放下,万事皆一,善待身心"的指点,一句"把身心安置好,充实即幸福"的叮咛,让我这一个月来心灵的泥泞跋涉有了方向,得了解脱。
这一场病,让我禅悟,让我与佛结缘,让我重回我的清静之心,我的真诚之心,我的慈悲与众生平等的佛心。今后的路,是我的归途,我将无执着地随缘而往,不纠结,不犹豫,不抱怨,不迷惘,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美景,承受该承受的苦痛,凡世间一切,无可无不可,有缘相遇,自当珍惜,无缘而散,且随风去。
我心如佛,如是而已。
后记:
重读旧文,又感觉到一种平和和淡然,文字与我,就是一副苦口的良药。 关于我的人生意义的思考,到此可以落幕。 再次感谢大家的开导。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梦瑾》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