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繁华与共
繁华与共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42
魅 力 值:15
龙    币:-210
积    分:-38.7
注册日期:2012-07-07
 
  查看繁华与共个人资料   给繁华与共发悄悄话   将繁华与共加入好友   搜索繁华与共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繁华与共发送电子邮件      

北京昌平:创新创业迎转机 十年“睡城”被唤醒

1123601226_15402796506111n.jpg

昌平体育馆(右)和永安公园


1123601226_15402796506821n.jpg


1123601226_15402796506881n.jpg

上世纪90年代的回龙观东村


1123601226_15402796506931n.jpg

回龙观文化居住区


1123601226_15402796507041n.jpg

1990年的昌平商业街


  北京北部有两条重要高速,东边这条叫京承高速,西边这条叫京藏高速。两条高速都向北延伸,好似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京北,昌平区的绝大部分区域正好在这怀抱之中。


  从京藏高速的起点德胜门出发,沿着高速向西北方向行驶15公里左右,路东那片区域是全国最大的居住区回龙观天通苑,那里从“睡城”已经逐渐变成了双创社区,活跃着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继续沿着高速前行5公里,东侧是高校云集的沙河高教园,西侧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15公里后,西关环岛是通往京北的交通要道,往东是现代化的昌平新城,往北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往西北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居庸关长城。


  从京承高速起点太阳宫桥出发,沿着高速向北行驶15公里左右,刚过泗上桥,就能看到路西侧颇具现代派气息的大桥和身后林立的科研机构大楼,这里是未来科学城,能源、信息、航空、新材料等领域的国家顶级人才的研发基地。


  这就是昌平,改革开放40年来,从一个进城只有345路公交车的郊区县,变成了拥有两条主要高速和多条地铁的新城;从以农业、工业为主产业的区域变成了以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沙河高教园区、北京科技商务区为代表的一批重要领域的产业功能区;回龙观天通苑社区从“睡城”变成了全国首个“双创社区”……作为首都的西北门户,作为北京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性新城之一,未来,昌平将抢抓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机遇,形成企业孵化、企业加速、中试研发、总部办公等梯次发展格局,努力建成引领首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


  故事


  回龙观天通苑从“睡城”变双创基地


  “睡城”,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睡觉的城市,天通苑、回龙观这样远离市区的大型住宅区,就曾经是典型的“睡城”,上班族们每天上下班苦于跑路,只不过为了回家睡上一觉。2004年买房入住天通苑的桂佳就是其中一位。


  住在“睡城” 半夜回家找不到路


  桂佳开着一辆2010年购买的小轿车,带着记者在天通苑地区转了一圈。“我这辆车可是见证了天通苑这地方从乌七八黑到灯火通明的全过程。”记者刚一上车,桂佳就打开了话匣子。2010年的冬天,刚刚提车的他开车进城,在三里屯玩到了晚12点才回家。“从立汤路上拐下来,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桂佳说,那时候天通苑居民区里几乎一盏路灯都没有,一方面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另一方面说明大家下班后全都“睡”在家里不出门了。“现在不一样了,到处都看得到广场舞,人气儿足着呢。”


  桂佳刚入住的那几年,立汤路是出入天通苑的唯一主干道,从太平庄中街路口向南一直到立水桥,每天上下班必堵无疑。“地铁5号线2007年才开通,公交线也没几条,几十万人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同一条路,你想想得有多壮观。”桂佳说,如果遇到交通事故或者施工,至少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挪”出天通苑。如今,已经有5座桥横跨清河直通天通苑,立汤路不再是天通苑的“独木桥”。


  位于天通苑西侧的回龙观居住区,也有不少上班族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通勤上。数据显示,回龙观人群通勤距离在20公里以上的占比为45%。但是,偌大的回龙观却找不到一家剧院、一个舞台,甚至要找个晚上10点以后仍在营业的咖啡馆、酒吧,都难上加难。


  引入双创 工作就在家门口


  为何这些人过着这样早上进城上班、晚上回家睡觉的生活?闲置资源难以利用、缺乏产业和就业支撑,是这个大型居住区变成“睡城”的主要原因。简单说,就是“睡城”没有好工作。2015年,“睡城”迎来了转机,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发展”)总经理王颖经历了这场转变的全过程。


  王颖回忆,2015年5月,作为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企业,昌发展刚刚成立不久,就被腾讯公司找上了门。“他们很多员工都住在回龙观、天通苑,所以想就近寻找一个创业空间。”借此机会,昌平区盘点了“睡城”的资源。调研结果显示,在回龙观、天通苑居住的100多万人口中,60%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70%左右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群,而且多从事IT、金融、文化设计等工作。这给了昌发展一个启发,挖潜“回天地区”的闲置资源,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如果职住问题平衡了,“睡城”就不再“沉睡”了。


  2015年11月8日,位于回龙观西大街南侧的腾讯众创空间正式投入使用。此前,这里是一处征地拆迁后的农村劳动力安置房,出租成大卖场,但空置率较高。经过重新打造,“灰头土脸”的大卖场变成色彩斑斓的众创空间,5.5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聚集了数百创业团队。


  2017年8月,昌发展将回龙观龙域中心的劳动力安置房改造成13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引入智能硬件、大数据、AI等硬科技项目创业团队。“回天地区”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众多创业项目,但这些创业团队也遇到了难题。入驻龙域中心的北京奥维视讯公司创始人王宇介绍,如果想招聘住在回龙观以外的员工非常难。王宇的这个担心,龙域中心已经想到了,龙域中心二期的人才公寓近期对外开放,租金比同地区房屋租金略低。


  继回龙观之后,天通苑也打造了以极客丛林为代表的双创社区,重点发展泛文创产业。经过3年多的发展,“回天地区”打造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创业空间和产业园,引入项目估值已达数百亿元。从此,创业者的工作、生活都在家门口。


  2016年6月,昌平区正式被纳入第二批双创示范城市名单,从2016年至2018年,昌平区双创资金拟安排资金22亿元,同时组织成立“双创”金融服务联盟,搭建了母基金体系,成立了中小双创母基金、中小成长母基金和产融母基金,基金规模分别是9亿、6亿和100亿。通过资本的撬动作用,加速双创社区创新项目的跨越式发展,构建了“产业+资本”的生态链。


  投入200亿 三年后将大变样


  昌平区在“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也做足了功课,使本地居民也能受益。今年7月,北京市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三年内,要对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投资200亿。


  到2020年,北京将在“回天地区”实施涉及4个领域、共计17项具体任务。未来3年中,“回天地区”将推进26个教育项目,预计提供1.3万个学位;将新增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医院项目;一批体育公园、小剧场等配套设施将充实市民生活;8个养老项目将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停车管理秩序将进一步规范,还将设置数千个停车位。


  人物


  原北店村党支部书记


  刘玉增:农田建成商业楼 村民住进新社区


  城铁13号线回龙观站东侧路边,有一棵200多岁的老槐树,直径将近1米,树冠高十几米,用刷着红漆的栅栏围着。盛夏时节里,老槐树的枝叶还算茂盛,但偶尔也能从中发现几枝枯枝,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人,黑发中夹杂的白发。记者见到刘玉增的时候,他正巧在老槐树旁乘凉,他说他最喜欢到这儿来遛弯儿,看见这棵老槐树,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今年68岁的刘玉增是土生土长的回龙观人,2000年以前,他所居住的北店嘉园社区还叫北店村,是个以农业、畜牧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普通近郊农村。


  他拉着记者,在老槐树的周围转悠,回忆他小时候的记忆。“这儿原来是座庙,我们管它叫南庙,是我们村的最南头,北边是大片的平房。”记者顺着刘玉增的手往北看,平房早已不见踪影,映入眼帘的是回龙观城铁站、如织的人流和成片的现代居民楼。


  北店村的变化,要从改革开放说起,刘玉增是见证人和亲历者。1950年生人的刘玉增从小生活在北店村,15岁就开始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1977年,聪明肯干的他被任命为生产队的干部,正巧在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进了北店村。当时的北店村紧挨北郊农场,而北郊农场已经有了好几个奶牛场,当时村集体觉得养牛挺挣钱,牛粪还能拉到大田里当肥料,一举两得。1980年,北店村跟北郊农场一拍即合,建立了回龙观地区第一家国营和村集体联合经营的奶牛场。


  一开始,奶牛场只有4头牛。后来,奶牛场规模越做越大,从4头到10头,再到50头,最高峰的时候曾经达到过100多头的规模。


  奶牛场让生产队摸到了经营的门路,后来又开起了化工厂、油脂厂、运输队等,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村民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是,农民还是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此外,虽然这些业态当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现在看来,都不能长远发展。


  1998年,刘玉增当选北店村党支部书记。当时除了少数外出打工赚了钱的人,大多数村民依然住在破旧的平房里,正发愁怎么才能带着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出现了转机。回龙观成为北京市政府批准建设19个经济适用房项目之一,被命名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从明朝就有祖先落户在此的北店村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变。


  2001年,北店村近6000亩土地被征用,建设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北店村在原址北侧选了地块,盖起了回迁楼。拆迁、改造、盖楼、分房,这些事儿在现在看来很常见,但是在2001年还是个新鲜事儿,刘玉增带着村干部,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把不愿意拆迁的村民给说动了。为了给村民争取利益,刘玉增又带着村干部找开发商谈判,要来了46亩土地,盖起了北店时代广场商业楼,招商引资,不仅解决了村里900多个劳动力,还将商业出租收益拿到村里股份分红。


  从2003年开始,北店村正式更名为北店嘉园社区,2200多位村民搬进了新家,每年年底,每位村民都能拿到一笔不少的分红。虽然比原村往北移了300米,但新盖起来的回迁楼不仅楼房漂亮、户型敞亮,小区里的绿化面积接近40%,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北店村的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幸福生活。


  如今,刘玉增虽然已经退休,偶尔还会给村集体出出主意、支支招。闲暇之余,他最喜欢走出社区,来到这棵老槐树跟前,跟这位“老伙计”叙叙旧。“它已经守了我们200多年了,我们得好好保护它,让它继续看着我们北店村的村民越过越好。”


  大事记


  ●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


  1991年11月9日,北京市政府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昌平园区。同年,成立园区办公室。次年7月1日,举行昌平园区建设开工典礼。


  1994年4月25日,国家科委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昌平园区调整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创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


  ●建设回龙观文化居住区


  1999年3月,回龙观成为北京市政府批准建设19个经济适用房项目之一,被命名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85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近30万。


  2000年5月10日,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一期入住。


  ●建设沙河高教园区


  2001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在昌平沙河地区和房山良乡地区建设两个高教园区”,昌平沙河高教园区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从未来科技城到未来科学城


  2009年7月28日,由神华集团牵头建设的国家级能源科技研发机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奠基开工,这也标志着未来科技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在新能源、信息、冶金、节能环保、航空、新材料等关系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产业布局的领域,打造一流科研人才聚集高地,引领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2017年4月初,未来科技城更名未来科学城,占地面积较之前增加近3倍,定位也由央企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向全国科创中心主平台转变,吸纳众多央企驻足,共享协同创新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中心,树立起创建中国“硅谷”的蓝图。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叶晓彦 


2018-10-24 09:24:1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3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